“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核準風電裝機規模1047萬千瓦,已投運487萬千瓦,預計年底接近800萬千瓦,明年有望突破1000萬千瓦。”9月3日,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長周武在“平價風電大基地建設研討會”上介紹說,從2021年起,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青海將立足海南州、海西州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全力推進大規模平價風電項目建設,打造大規模風電基地。
風電大基地是我國充分開發利用風能資源的特有模式,也是獨具中國能源特色的戰略性選擇。截至2019年底,我國規劃已建在建風電基地26個,總批復規模達到1億千瓦以上,已建成規模達4000萬千瓦。相比之前,平價時代的風電大基地開發更注重對度電成本的嚴格把控,保障在平價條件下實現20年運營周期的穩定收益,這需要全鏈條、無死角的精準測算與設計,需要與風資源完美匹配的風機技術,需要全產業鏈的通力合作和全方位解決方案。
平價大風電基地“王者歸來”
“單個風電場容量達到100萬千瓦甚至1000萬千瓦這種風電規模化集中開發模式開創了我國風電開發的新模式,也創造了風電產業新的歷史。”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從最早的酒泉風電基地到青海大基地、內蒙古大基地、甘肅大基地、新疆大基地等,這種規模化集中開發模式極大地促進了風電產業的技術進步,使度電成本大幅下降。
伴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政策和機制的支持,甘肅、新疆、河北、內蒙古、吉林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規劃相繼落地。2010年,綜合比較各風電基地風能資源、規劃容量、建設條件、工程投資等,國家在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區域陸續批復或確定了8個百萬千瓦級基地項目。
應該說,“十二五”期間我國大風電基地開發達到了高峰,但分布不均衡、消納問題一度成為“三北”大風電基地的困擾。為此,國家相關部門采取了規模管理、并網管理、行業管理等多項措施,通過大力推進分散式風電、特高壓通道建設、健全消納保障機制、發展儲能和風電制氫、發展風電供暖等方式,破解風電大基地的消納瓶頸。
在外送條件不斷發展和平價上網的基礎上,“三北”大型風電基地開發建設重新煥發生機。目前,除了青海海南州、海西州兩個大風電基地外,內蒙古烏蘭察布600萬千瓦平價風電基地和內蒙古上海廟380萬新能源基地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中。平價外送風電基地充分利用跨區域輸電通道容量,在不增加受端經濟負擔的情況下,提升可再生能源輸送比例,實現了風能資源有效轉移,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式。
持續降本增效擁抱平價時代
“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的風電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近十年來,陸上風電成本大幅下降,構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鏈,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黃河水電”)董事長謝小平介紹說,到2021年,我國陸上風電全面進入平價時代,需要我們從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安全穩定、智能運維等方面全產業鏈適應平價挑戰。
青海海南州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今年規劃建成配套風電300萬千瓦,由黃河水電開發建設,并將于近期并網發電。該項目作為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配套電源項目,總裝機容量為165萬千瓦,其中,三一重能有限公司(簡稱“三一重能”)供應的機組容量達65萬千瓦,所占比例最大,交付任務最重,但交付最為及時。目前,三一重能共304臺風機矗立在“大美青海”。
“平價時代,風電行業的優勝劣汰必將加速,風電整機商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三一重能將充分整合和發揮在工程機械領域的資源優勢和在風電領域的技術優勢,高質量、按期、圓滿地完成交付任務。”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三一重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福貴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一重能將從產品質量、技術服務、交付保障等方面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持續降低度電成本,提高機組發電效率,用三一重能高品質全面擁抱平價時代。
在周武看來,平價時代下的風電大基地要切實降低技術性成本,鼓勵風機制造企業以大容量、輕量化為突破方向,持續推動度電成本下降;嚴格控制非技術性成本,制定規范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稅費政策,落實風電保障性消納,加快構建綠色能源金融體系,切實降低風電項目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全面推進風電規模化建設,通過規模化發展減少無序競爭,有效降低風電項目建設、并網、運維成本,切實增強平價風電的盈利能力。
為大基地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事實上,平價時代下風電大基地開發面臨著進一步降低度電成本和提升風場運維效率的難題。然而,越接近“天花板”,降本的空間越小,降本的難度越大。針對這一行業難點和焦點,三一重能秉承高速雙饋技術路線,實現了機組重量輕、成本低、可靠性高、發電量高,低基礎設施投資成本和維護成本,模塊化設計和靈活的裝配、運輸、吊裝方式,能更好滿足陸上運輸要求,進一步提升平價時代的客戶價值。
據介紹,采用SKF、FAG的主軸承,ZF、南高齒、德力佳的齒輪箱,輔以三一重能在整機集成和控制策略優化方面的積淀,三一重能風機在平價時代的性能優勢逐漸顯現。如今,三一重能陸上風機涵蓋2.5兆瓦—5兆瓦,適用于低、中、高速風區的各類機型。以三一重能4.X兆瓦風電機型為例,含變壓器機艙重量僅為136噸,100米高塔筒重量僅為228噸,明顯優于同行同級別產品。35千伏變壓器上置機艙,齒輪箱、發電機和變流器采用高效空水冷系統,這些細節處的技術創新和優化助力業主將降本潛力進一步深挖。
三一集團副總裁、三一重能總工程師李強介紹說,與此同時,基于數字孿生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三一重能智慧風場解決方案可助力業主解決一系列痛點問題:場站設計與生產績效的透明評估可減少電量損失2%~8%;智能傳感器和機器學習的資產風險預警可提升平價無故障運行時間20%~30%;面向長協與現貨交易的發電預測可提升預測準確性2%~5%;分布式綜合能源自動化調度可實現年運行成本下降15~30元/千瓦。
據三一集團副總經理、三一重能數字化本部總監彭旭介紹,三一重能攻克風電行業制造難題,打造風電制造全流程智能制造中樞。通過自動化、精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四化”融合,實現制造現場井然有序、自動化集成、信息透明化、品質穩定和制造可視化的智能制造,并基于智能制造沉淀一整套成熟的風電裝備“世界級制造”體系,最終實現了風機品質穩定、成本最優、柔性交付。
風電大基地是我國充分開發利用風能資源的特有模式,也是獨具中國能源特色的戰略性選擇。截至2019年底,我國規劃已建在建風電基地26個,總批復規模達到1億千瓦以上,已建成規模達4000萬千瓦。相比之前,平價時代的風電大基地開發更注重對度電成本的嚴格把控,保障在平價條件下實現20年運營周期的穩定收益,這需要全鏈條、無死角的精準測算與設計,需要與風資源完美匹配的風機技術,需要全產業鏈的通力合作和全方位解決方案。
平價大風電基地“王者歸來”
“單個風電場容量達到100萬千瓦甚至1000萬千瓦這種風電規模化集中開發模式開創了我國風電開發的新模式,也創造了風電產業新的歷史。”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從最早的酒泉風電基地到青海大基地、內蒙古大基地、甘肅大基地、新疆大基地等,這種規模化集中開發模式極大地促進了風電產業的技術進步,使度電成本大幅下降。
伴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政策和機制的支持,甘肅、新疆、河北、內蒙古、吉林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規劃相繼落地。2010年,綜合比較各風電基地風能資源、規劃容量、建設條件、工程投資等,國家在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區域陸續批復或確定了8個百萬千瓦級基地項目。
應該說,“十二五”期間我國大風電基地開發達到了高峰,但分布不均衡、消納問題一度成為“三北”大風電基地的困擾。為此,國家相關部門采取了規模管理、并網管理、行業管理等多項措施,通過大力推進分散式風電、特高壓通道建設、健全消納保障機制、發展儲能和風電制氫、發展風電供暖等方式,破解風電大基地的消納瓶頸。
在外送條件不斷發展和平價上網的基礎上,“三北”大型風電基地開發建設重新煥發生機。目前,除了青海海南州、海西州兩個大風電基地外,內蒙古烏蘭察布600萬千瓦平價風電基地和內蒙古上海廟380萬新能源基地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中。平價外送風電基地充分利用跨區域輸電通道容量,在不增加受端經濟負擔的情況下,提升可再生能源輸送比例,實現了風能資源有效轉移,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式。
持續降本增效擁抱平價時代
“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的風電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近十年來,陸上風電成本大幅下降,構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鏈,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黃河水電”)董事長謝小平介紹說,到2021年,我國陸上風電全面進入平價時代,需要我們從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安全穩定、智能運維等方面全產業鏈適應平價挑戰。
青海海南州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今年規劃建成配套風電300萬千瓦,由黃河水電開發建設,并將于近期并網發電。該項目作為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配套電源項目,總裝機容量為165萬千瓦,其中,三一重能有限公司(簡稱“三一重能”)供應的機組容量達65萬千瓦,所占比例最大,交付任務最重,但交付最為及時。目前,三一重能共304臺風機矗立在“大美青海”。
“平價時代,風電行業的優勝劣汰必將加速,風電整機商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三一重能將充分整合和發揮在工程機械領域的資源優勢和在風電領域的技術優勢,高質量、按期、圓滿地完成交付任務。”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三一重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福貴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一重能將從產品質量、技術服務、交付保障等方面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持續降低度電成本,提高機組發電效率,用三一重能高品質全面擁抱平價時代。
在周武看來,平價時代下的風電大基地要切實降低技術性成本,鼓勵風機制造企業以大容量、輕量化為突破方向,持續推動度電成本下降;嚴格控制非技術性成本,制定規范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稅費政策,落實風電保障性消納,加快構建綠色能源金融體系,切實降低風電項目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全面推進風電規模化建設,通過規模化發展減少無序競爭,有效降低風電項目建設、并網、運維成本,切實增強平價風電的盈利能力。
為大基地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事實上,平價時代下風電大基地開發面臨著進一步降低度電成本和提升風場運維效率的難題。然而,越接近“天花板”,降本的空間越小,降本的難度越大。針對這一行業難點和焦點,三一重能秉承高速雙饋技術路線,實現了機組重量輕、成本低、可靠性高、發電量高,低基礎設施投資成本和維護成本,模塊化設計和靈活的裝配、運輸、吊裝方式,能更好滿足陸上運輸要求,進一步提升平價時代的客戶價值。
據介紹,采用SKF、FAG的主軸承,ZF、南高齒、德力佳的齒輪箱,輔以三一重能在整機集成和控制策略優化方面的積淀,三一重能風機在平價時代的性能優勢逐漸顯現。如今,三一重能陸上風機涵蓋2.5兆瓦—5兆瓦,適用于低、中、高速風區的各類機型。以三一重能4.X兆瓦風電機型為例,含變壓器機艙重量僅為136噸,100米高塔筒重量僅為228噸,明顯優于同行同級別產品。35千伏變壓器上置機艙,齒輪箱、發電機和變流器采用高效空水冷系統,這些細節處的技術創新和優化助力業主將降本潛力進一步深挖。
三一集團副總裁、三一重能總工程師李強介紹說,與此同時,基于數字孿生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三一重能智慧風場解決方案可助力業主解決一系列痛點問題:場站設計與生產績效的透明評估可減少電量損失2%~8%;智能傳感器和機器學習的資產風險預警可提升平價無故障運行時間20%~30%;面向長協與現貨交易的發電預測可提升預測準確性2%~5%;分布式綜合能源自動化調度可實現年運行成本下降15~30元/千瓦。
據三一集團副總經理、三一重能數字化本部總監彭旭介紹,三一重能攻克風電行業制造難題,打造風電制造全流程智能制造中樞。通過自動化、精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四化”融合,實現制造現場井然有序、自動化集成、信息透明化、品質穩定和制造可視化的智能制造,并基于智能制造沉淀一整套成熟的風電裝備“世界級制造”體系,最終實現了風機品質穩定、成本最優、柔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