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沿海大省實現能源轉型的抓手,是地方拉動經濟新的增長點,近幾年來,國家和地方都給予了海上風電產業高度的重視及支持。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也取得了飛速發展,2019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249萬千瓦,居全球第一。
但海上風電產業要在短時間內,從0.85元/千瓦時的電價實現平價,無疑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在8月27日-28日召開的第五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多位行業專家呼吁,我國海上風電尚處于起步階段,配套產業鏈裝備不齊全,關鍵技術成熟度不高,產業規模化發展程度低,實現平價還需要一段緩沖期。
1、海上風電平價難度大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海上風電產業實現平價仍需落地政策保障,這將對產業走向平價有著巨大作用。
他建議,電網企業應承擔海上風電輸送線路投資,并納入輸配電價中;相關金融機構成立海上風電發展基金,降低長期貸款利率;央企降低對海上風電投資收益率門檻;地方政府承擔項目前期核準工作,規?;巹濋_發,這樣可以保障收益、降低融資成本。
在勘探設計、設備研發制造、技術和工程建設運營經驗等逐步提升的情況下,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單位千瓦造價也有所下降,從2010年的23700元/千瓦降至目前15700元/千瓦左右,但遠沒有達到實現平價的造價水平。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說道,以江蘇,山東為例,如果要實現平價,達到0.37元/千瓦時的電價,海上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要降低到12000元,并且年利用小時數達到3500小時,這樣才可以勉強滿足開發商的收益率要求,顯然目前離這一目標還有不小差距。
風電項目建設需要一個周期,陸上風電項目為一年,海上風電由于施工窗口短,建設環境差,建設周期長達兩年。
目前,我國海上風場產業已經在高速軌道上行駛,強行減速必然會導致產業及企業承受極大傷害。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共計約11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項目處于在建狀態,主要分布于廣東、江蘇、遼寧和福建等地區。
然而,這1100萬千瓦是否能在2021年底全部并網?其中不少項目可能無法按期投運。在建海上風電項目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資源,如果不能如期并網,則拿不到補貼電價,在未來20年中,項目會一直處于虧損,對開發商來講會是一筆巨大的不良資產。
目前開發商正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項目是繼續建,還是停?繼續建設,會有搶不到電價的風險;停下來,前期的投資又收不回來。而2至3年的緩沖期完全可以打消開發商現有的顧慮,不僅給予了企業備戰平價的勇氣,還將極大程度驅動產業成熟,成本下降。
供應鏈不成熟是海上風電產業需要緩沖過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吊裝能力而言,據統計,目前中國已下水的吊裝船共22艘,待下水的16艘。從吊裝船起重能力、輪轂中心高度匹配度等因素綜合分析,吊裝能力集中在5-7MW海上風電機組,其次是7-8MW,目前滿足10MW吊裝的總共僅為2艘。
每艘吊裝船每年能吊裝30-50臺套左右,如果按照6MW的單機容量計算,實際一艘船最多能吊裝20萬千瓦左右,總體吊裝能力跟不上產業發展需求。
相關人士預測,現在搶裝,施工船舶的成本上升,導致項目單位千瓦造價有可能還會更高。
2、緩沖可以避免海上風電斷崖式下滑
搶裝過后,風電項目建設停滯、產業發展斷崖式下滑、行業失業現象嚴重、企業面臨巨大生存危機……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問題將會在被動平價后陸續凸顯。
據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資料顯示,2020、2021兩年中,國內海上風電已經沒有新增核準的項目,各省“十三五”海上風電項目規劃指標已經完成,2021年后,也就是“十四五”的第一年,都是平價項目,沒有窗口期要求,開發商也不會急著去核準,一旦兩年沒有新的項目支撐,產業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斷崖式下滑。
這也是行業倡導為海上風電提供2-3年的緩沖期的最大原因。利用這段時間,開發商有足夠的時間將手里已核準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完成并網,風電設備企業無需擔心產能過剩問題,施工單位也沒有平價后裝備閑置的顧慮。
同時,海上風電供應鏈會在這段緩沖期間逐漸完善、成熟。海上風電可以平穩主動迎接平價時代,產業發展也不會出現斷崖式下滑。
3、海上風電技術創新需要時間
需求驅動技術進步,技術倒逼成本下降。隨著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的進步,機組大型化趨勢已然明顯,從過去的4MW,到現在8MW、10MW、12MW,未來還將出現15MW、20MW的風電機組,每一次單機容量的提升,都代表著技術的突破,帶來的更是發電量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繆駿認為,如果補貼全面歸零,中國海上風電發展面臨的成本要求將會是全球最嚴苛的。如果有充足時間,整機廠商可以通過進一步創新發展、進一步完善推動平價。
一款機型的推出并不意味著可以實現平價,還和風資源、地域等有關,但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是成本下降最關鍵的因素。上海電氣風電集團首席數字官兼技術總經理康鵬舉強調,海上風電要實現平價,在項目整體成本中,風電整機成本要從50%降低至35%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
不同于歐洲海上風電風資源情況,我國大部分海域海上風速偏低,少數海域具有高風速地帶,“一機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針對不同海域資源特點進行定制化的風機設計才是致勝平價時代的關鍵??爹i舉表示,近年來,上海電氣加大科研技術力度,在風機單機容量、使用壽命、智能化、數字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突破,目前,上海電氣正布局10MW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研發,用于高風速、深遠海風電開發。
中國海上風電產業走向平價時代是必然,不同的是走向平價的道路,緩沖可以讓產業平價有路可走,而不是跌入斷崖,緩沖可以變被動平價為主動平價,主動意味著企業準備更充分,產業鏈承受力更堅固,技術實力更強硬,期待這一天到來。
但海上風電產業要在短時間內,從0.85元/千瓦時的電價實現平價,無疑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在8月27日-28日召開的第五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多位行業專家呼吁,我國海上風電尚處于起步階段,配套產業鏈裝備不齊全,關鍵技術成熟度不高,產業規模化發展程度低,實現平價還需要一段緩沖期。
1、海上風電平價難度大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海上風電產業實現平價仍需落地政策保障,這將對產業走向平價有著巨大作用。
他建議,電網企業應承擔海上風電輸送線路投資,并納入輸配電價中;相關金融機構成立海上風電發展基金,降低長期貸款利率;央企降低對海上風電投資收益率門檻;地方政府承擔項目前期核準工作,規?;巹濋_發,這樣可以保障收益、降低融資成本。
在勘探設計、設備研發制造、技術和工程建設運營經驗等逐步提升的情況下,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單位千瓦造價也有所下降,從2010年的23700元/千瓦降至目前15700元/千瓦左右,但遠沒有達到實現平價的造價水平。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說道,以江蘇,山東為例,如果要實現平價,達到0.37元/千瓦時的電價,海上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要降低到12000元,并且年利用小時數達到3500小時,這樣才可以勉強滿足開發商的收益率要求,顯然目前離這一目標還有不小差距。
風電項目建設需要一個周期,陸上風電項目為一年,海上風電由于施工窗口短,建設環境差,建設周期長達兩年。
目前,我國海上風場產業已經在高速軌道上行駛,強行減速必然會導致產業及企業承受極大傷害。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共計約11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項目處于在建狀態,主要分布于廣東、江蘇、遼寧和福建等地區。
然而,這1100萬千瓦是否能在2021年底全部并網?其中不少項目可能無法按期投運。在建海上風電項目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資源,如果不能如期并網,則拿不到補貼電價,在未來20年中,項目會一直處于虧損,對開發商來講會是一筆巨大的不良資產。
目前開發商正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項目是繼續建,還是停?繼續建設,會有搶不到電價的風險;停下來,前期的投資又收不回來。而2至3年的緩沖期完全可以打消開發商現有的顧慮,不僅給予了企業備戰平價的勇氣,還將極大程度驅動產業成熟,成本下降。
供應鏈不成熟是海上風電產業需要緩沖過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吊裝能力而言,據統計,目前中國已下水的吊裝船共22艘,待下水的16艘。從吊裝船起重能力、輪轂中心高度匹配度等因素綜合分析,吊裝能力集中在5-7MW海上風電機組,其次是7-8MW,目前滿足10MW吊裝的總共僅為2艘。
每艘吊裝船每年能吊裝30-50臺套左右,如果按照6MW的單機容量計算,實際一艘船最多能吊裝20萬千瓦左右,總體吊裝能力跟不上產業發展需求。
相關人士預測,現在搶裝,施工船舶的成本上升,導致項目單位千瓦造價有可能還會更高。
2、緩沖可以避免海上風電斷崖式下滑
搶裝過后,風電項目建設停滯、產業發展斷崖式下滑、行業失業現象嚴重、企業面臨巨大生存危機……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問題將會在被動平價后陸續凸顯。
據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資料顯示,2020、2021兩年中,國內海上風電已經沒有新增核準的項目,各省“十三五”海上風電項目規劃指標已經完成,2021年后,也就是“十四五”的第一年,都是平價項目,沒有窗口期要求,開發商也不會急著去核準,一旦兩年沒有新的項目支撐,產業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斷崖式下滑。
這也是行業倡導為海上風電提供2-3年的緩沖期的最大原因。利用這段時間,開發商有足夠的時間將手里已核準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完成并網,風電設備企業無需擔心產能過剩問題,施工單位也沒有平價后裝備閑置的顧慮。
同時,海上風電供應鏈會在這段緩沖期間逐漸完善、成熟。海上風電可以平穩主動迎接平價時代,產業發展也不會出現斷崖式下滑。
3、海上風電技術創新需要時間
需求驅動技術進步,技術倒逼成本下降。隨著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的進步,機組大型化趨勢已然明顯,從過去的4MW,到現在8MW、10MW、12MW,未來還將出現15MW、20MW的風電機組,每一次單機容量的提升,都代表著技術的突破,帶來的更是發電量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繆駿認為,如果補貼全面歸零,中國海上風電發展面臨的成本要求將會是全球最嚴苛的。如果有充足時間,整機廠商可以通過進一步創新發展、進一步完善推動平價。
一款機型的推出并不意味著可以實現平價,還和風資源、地域等有關,但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是成本下降最關鍵的因素。上海電氣風電集團首席數字官兼技術總經理康鵬舉強調,海上風電要實現平價,在項目整體成本中,風電整機成本要從50%降低至35%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
不同于歐洲海上風電風資源情況,我國大部分海域海上風速偏低,少數海域具有高風速地帶,“一機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針對不同海域資源特點進行定制化的風機設計才是致勝平價時代的關鍵??爹i舉表示,近年來,上海電氣加大科研技術力度,在風機單機容量、使用壽命、智能化、數字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突破,目前,上海電氣正布局10MW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研發,用于高風速、深遠海風電開發。
中國海上風電產業走向平價時代是必然,不同的是走向平價的道路,緩沖可以讓產業平價有路可走,而不是跌入斷崖,緩沖可以變被動平價為主動平價,主動意味著企業準備更充分,產業鏈承受力更堅固,技術實力更強硬,期待這一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