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步入平價關口,更需要企業家用思考助力風電可持續發展,在10月21日CWP2019企業家“敢問路在何方”主題論壇上,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提出平價風電“新三觀”。
既然“無補貼風電”已是眼前的必然,那我們就要與“補貼”說再見,欣然地接受并勇敢地向前。如果想讓行業走得更遠,應該呼喚平價早點到來,更加市場化的風電更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其實,在過去的幾年,開發商因為補貼拖欠吃了很大虧,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現金流要自己承擔,早一點平價讓風電回歸到新能源的本質,是對行業的巨大利好。
大家看到的平價地圖也有遠景能源的一些貢獻。遠景做過很深入的研究,去年在內蒙古召開的 “第四屆遠景能源技術高峰論壇”上,遠景就推出了風電平價地圖,供開發商參考。我們預測,即便是用現有的風機技術,中國絕大部分地區也可以實現平價。
在傳統的三北地區,風資源非常好,百萬級別的大基地項目有規模效應,每秒7到8米的平均風速,遠景可以把度電成本做到兩毛以下,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未來內蒙古發電小時數可以超過3000小時,甚至達到4000小時。
中東南部低風速區域,我把這個市場分成三類:山地風場、平原風場和分布式風場。
中國至少有100多個平原縣域,如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這些縣區地形平坦,風剪切高,開發成本低,適合發展平原風電,通過高塔筒技術和超低風速技術,其發電小時數仍可以接近3000小時,平價后仍然有很好的投資收益,我們初步估算中國可供開發的平原風電資源至少在一億千瓦以上。在河北館陶等風電場,遠景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
山地風場由于BOP成本過高、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未來平價后規模可能會有所減少,但部分地區如廣西、湖南等,由于風資源較好,標桿電價較高,投資收益依然可期,未來開發規模仍然有很大空間。
遠景在江蘇江陰的分布式風電已經形成規模效應,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智能分布式風機解決了安全和中壓接入的挑戰,就近直接接入負荷,形成可觀的收益,是未來風電發展模式的全新探索。未來,在廣大的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分布式風電結合儲能、分布式光伏和綜合能源管理等技術,一定會迎來發展的春天。
所以,我說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平價風電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大家要有信心。另外,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我認為風電開發更需理性,因為產業鏈支撐不了明年那么多訂單的裝機要求。據我們了解,市場上已經發標了大概7000萬千瓦的項目,而這些項目都要求在明年年底之前吊裝并網,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在中國,不僅整機供應鏈難以支撐,吊裝、運輸等環節也不支撐,電網也難以馬上消化這么多的接入量。還有,像風資源比較好的地方,建議大家不要湊熱鬧,可以考慮轉成平價項目。這兩年,被擴張的產能到2021年一定會過剩,有利于開發商降低項目開發成本。
風電作為縣域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開發觀”
我非常贊同秦海巖秘書長的觀點,分析目前多個縣域經濟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環保政策越來越嚴,以前靠引入大量高污染項目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目前行不通了;二是房地產作為縣域經濟重要支柱的模式,現在景氣不再。因此,很多縣長縣委書記很苦惱。據我調研的情況看,大部分縣域領導非常歡迎風電和光伏新能源,尤其是風電占地面積小。舉個平原的例子,用單機容量3兆瓦的風機建10萬千瓦的風電場,大概需要16畝土地。在平原縣域,16畝地意味著什么?傳統農業一年收入就一兩萬人民幣,而10萬千瓦的風電場六年以后稅收減免結束后,可以帶來每年1000多萬的財政稅收,這還不包括一次性投資的拉動和未來20年的運維期對經濟的貢獻。如果縣里再拿一些錢投資或土地入股,還可以參與項目的收益分成,所以縣里面非常歡迎。
由于電網消納問題,分布式風電開發非常有限,一個發展中的縣域也就能開發5萬千瓦的分布式項目。那經濟發達的地區,由于產業多,對分布式項目不那么迫切。從縣域發展的高度看,國家給予這些發展中縣域的開發權,實際上就是給予這些縣域經濟的發展權,因此要通過發展權和風電開發利益捆綁,來解決縣域風電項目的電網消納瓶頸。
不完全依賴電網、自己找用戶的“消納觀”
我在今年“第五屆遠景能源技術高峰論壇”上講過,中國新能源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要想規模更大、走得更遠,必須擺脫對電網的過度依賴。目前看,在中東南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建議大量推進分布式風電,就近就地消納,減少對電網傳輸的依賴性。在三北風速好的區域建議建設大基地項目,把電力轉變成綜合利用,比如把電力轉變成算力等。據預測,全球云需求每年都在高速增長,未來全球電力10%以上將供給數據中心,中國目前是5%左右,還在快速增長。把電力轉變成算力,可以有效減少對電網的依賴,為新能源未來發展打開廣闊空間。
當然,在風電開發和消納模式上的探索進取,作為整機商要與項目開發商積極合作,按照項目的投資收益倒推風機的合理價格,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量身定制開發新機型,在做大項目容量的同時確保合理的收益。
(以下為發言內容,標題為編者所加)
風電平價技術完全可以實現的“自信觀”既然“無補貼風電”已是眼前的必然,那我們就要與“補貼”說再見,欣然地接受并勇敢地向前。如果想讓行業走得更遠,應該呼喚平價早點到來,更加市場化的風電更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其實,在過去的幾年,開發商因為補貼拖欠吃了很大虧,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現金流要自己承擔,早一點平價讓風電回歸到新能源的本質,是對行業的巨大利好。
大家看到的平價地圖也有遠景能源的一些貢獻。遠景做過很深入的研究,去年在內蒙古召開的 “第四屆遠景能源技術高峰論壇”上,遠景就推出了風電平價地圖,供開發商參考。我們預測,即便是用現有的風機技術,中國絕大部分地區也可以實現平價。
在傳統的三北地區,風資源非常好,百萬級別的大基地項目有規模效應,每秒7到8米的平均風速,遠景可以把度電成本做到兩毛以下,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未來內蒙古發電小時數可以超過3000小時,甚至達到4000小時。
中東南部低風速區域,我把這個市場分成三類:山地風場、平原風場和分布式風場。
中國至少有100多個平原縣域,如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這些縣區地形平坦,風剪切高,開發成本低,適合發展平原風電,通過高塔筒技術和超低風速技術,其發電小時數仍可以接近3000小時,平價后仍然有很好的投資收益,我們初步估算中國可供開發的平原風電資源至少在一億千瓦以上。在河北館陶等風電場,遠景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
山地風場由于BOP成本過高、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未來平價后規模可能會有所減少,但部分地區如廣西、湖南等,由于風資源較好,標桿電價較高,投資收益依然可期,未來開發規模仍然有很大空間。
遠景在江蘇江陰的分布式風電已經形成規模效應,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智能分布式風機解決了安全和中壓接入的挑戰,就近直接接入負荷,形成可觀的收益,是未來風電發展模式的全新探索。未來,在廣大的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分布式風電結合儲能、分布式光伏和綜合能源管理等技術,一定會迎來發展的春天。
所以,我說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平價風電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大家要有信心。另外,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我認為風電開發更需理性,因為產業鏈支撐不了明年那么多訂單的裝機要求。據我們了解,市場上已經發標了大概7000萬千瓦的項目,而這些項目都要求在明年年底之前吊裝并網,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在中國,不僅整機供應鏈難以支撐,吊裝、運輸等環節也不支撐,電網也難以馬上消化這么多的接入量。還有,像風資源比較好的地方,建議大家不要湊熱鬧,可以考慮轉成平價項目。這兩年,被擴張的產能到2021年一定會過剩,有利于開發商降低項目開發成本。
風電作為縣域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開發觀”
我非常贊同秦海巖秘書長的觀點,分析目前多個縣域經濟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環保政策越來越嚴,以前靠引入大量高污染項目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目前行不通了;二是房地產作為縣域經濟重要支柱的模式,現在景氣不再。因此,很多縣長縣委書記很苦惱。據我調研的情況看,大部分縣域領導非常歡迎風電和光伏新能源,尤其是風電占地面積小。舉個平原的例子,用單機容量3兆瓦的風機建10萬千瓦的風電場,大概需要16畝土地。在平原縣域,16畝地意味著什么?傳統農業一年收入就一兩萬人民幣,而10萬千瓦的風電場六年以后稅收減免結束后,可以帶來每年1000多萬的財政稅收,這還不包括一次性投資的拉動和未來20年的運維期對經濟的貢獻。如果縣里再拿一些錢投資或土地入股,還可以參與項目的收益分成,所以縣里面非常歡迎。
由于電網消納問題,分布式風電開發非常有限,一個發展中的縣域也就能開發5萬千瓦的分布式項目。那經濟發達的地區,由于產業多,對分布式項目不那么迫切。從縣域發展的高度看,國家給予這些發展中縣域的開發權,實際上就是給予這些縣域經濟的發展權,因此要通過發展權和風電開發利益捆綁,來解決縣域風電項目的電網消納瓶頸。
不完全依賴電網、自己找用戶的“消納觀”
我在今年“第五屆遠景能源技術高峰論壇”上講過,中國新能源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要想規模更大、走得更遠,必須擺脫對電網的過度依賴。目前看,在中東南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建議大量推進分布式風電,就近就地消納,減少對電網傳輸的依賴性。在三北風速好的區域建議建設大基地項目,把電力轉變成綜合利用,比如把電力轉變成算力等。據預測,全球云需求每年都在高速增長,未來全球電力10%以上將供給數據中心,中國目前是5%左右,還在快速增長。把電力轉變成算力,可以有效減少對電網的依賴,為新能源未來發展打開廣闊空間。
當然,在風電開發和消納模式上的探索進取,作為整機商要與項目開發商積極合作,按照項目的投資收益倒推風機的合理價格,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量身定制開發新機型,在做大項目容量的同時確保合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