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包括新能源板塊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的當下,私有化從港股退市,然后回歸A股成了國企新能源運營商的選擇方向之一。
9月2日,華能集團旗下新能源上市公司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能新能源,00958.HK)復牌并披露私有化計劃。華能新能源說,華能集團正在考慮就該公司所有H股股份作出有條件自愿現金全面收購要約。
華能新能源作為全國第二大風電運營商,主營業務是風電,裝機量僅次于龍源電力(00916.HK),也是五大發電集團旗下所有上市公司中凈利率最高的上市公司。
今年上半年,華能新能源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9.5MW,累計裝機規模達11.16GW。隨著下半年項目進入密集投產期,公司預計,其2019-2020年新增裝機規模為1.2-1.6GW。
上半年,由于華能新能源發電量上升和開支占比下降,其業績表現領先于同業風電運營商,實現營收71.4億元,凈利潤31.5億元,以44.13%的凈利率成為五大發電集團旗下所有上市公司中凈利率最高的企業。
盡管華能新能源業績表現突出,但由于電價下調和補貼欠款拖累等政策性風險,港股風電板塊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華能新能源在過去一年中估值一直在0.6-0.7倍市凈率徘徊,融資能力非常受限。
瑞信認為,目前風電股的估值倍數非常低迷,其中華能新能源估值為今年市凈率0.67倍,龍源電力(00916.HK)為0.59倍,大唐新能源(01798.HK)僅為0.36倍。
然而身處A股的風電龍頭上市公司金風科技(002202.SZ)市凈率高達2.12倍,不過兩地上市的金風科技(02208.HK)在港股的市凈率只有1.25倍。
于是,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就自然成了擺在華能新能源面前的出路。
H股退市
華能新能源前身為成立于2002年11月的華能新能源產業控股有限公司,于2011年6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國企在香港上市的傳統由來已久。1992年4月,朱榕基總理在北京接見時任香港聯交所主席李業廣,談到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問題,朱總理當即表示:選擇十家左右國有企業到香港上市。一年后,中港簽訂監管合作備忘錄,隨后第一家內地企業——青島啤酒在港掛牌上市,至此,拉開了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的序幕。
國內A股屬于比較封閉的市場,IPO時收時放,排隊上市的企業眾多,上市過程時間過長,不能盡快獲得市場融資。港股是比較開放的市場,兼容來自國際市場各方面的投資者。當國內資本不是很充足的時候,企業發展更需要借助外資發展,而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在香港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比較受外資的追捧,選擇在H股上市,可以保證上市初期的穩定性和募資的順利實現。
如今華能新能源港股估值偏低,這是其私有化的主要原因。那么本次意向性私有化,華能集團私有化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華能集團是國資委直轄央企,若在資本市場大規模私有化上市子公司,必須要經過主管部門的批準,這是最大的不確定性。此外,要約收購模式下,需要股東大會上獨立股東贊成超75%、反對不超過10%,以及4個月內完成90%以上股份收購。參考近期中外運航運、哈爾濱電氣的私有化案例,兩家要約價格均在3年內股價的高點,中金公司預估,華能新能源此次私有化的價格至少在最近3年的次高點即3.1港元(對應2019年1倍市凈率)以上。
一般情況下高于凈資產的出價通過率更高,有專家預計華能集團最終若提出私有化方案,出價應不會低于每股3.13港元,加上歷年派息,總價約為3.38港元,接近華能新能源歷史最高價。若按照3.13港元出價,華能集團需要支付約156億港元完成私有化。
回歸A股
若華能新能源順利私有化,接下來就要面對是否回歸A股的問題了。若能回歸A股,華能新能源將是五大發電集團旗下新能源上市公司中第一家回歸A股的。
我的判斷是,華能新能源不是回不回A股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回A股。
實際上,通過在境外或者香港上市,然后回歸A股的情況并不少見,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資本運作方式。如濰柴動力通過戰略吸收合并湘火炬,于2006年9月實現了濰柴動力A股上市發行,開創了內地、香港兩地上市公司合并的先例,被譽為中國資本市場全流通條件下最富創新價值的第一并購案例。廣汽集團也曾通過吸收合并廣汽長豐,借殼成功登陸A股市場。
中金公司認為,統籌發展新能源也是華能集團私有化的主要動因。華能集團在年初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公司清潔能源比重”的目標,私有化有助于集團免于面臨上市時面對的壓力,統籌發展新能源,完成巡視組給出的優化能源結構整改要求。另外,私有化有助于解決集團旗下公司同業競爭問題。
近幾年,新能源已成為華能集團盈利的重要貢獻點。2014-2018年,華能新能源凈利潤分別為11.2億元、18.6億元、26.6億元、30.1億元和30.9億元,年均增長率超35%。
特別是在舒印彪履任華能集團后,新能源變得更加重要,他表示:“華能集團未來將不斷加快綠色轉型升級步伐,堅持東西部開發相結合,在北線地區以特高壓輸出為布局,建設風、光、煤電輸送一體化大型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在東線主要圍繞東部沿海地區,著力打造有質量、有效益、基地型、規模化、投資、建設、運維一體化的海上風電發展帶。”
華能集團下屬上市公司中并不是只有華能新能源從事新能源業務,以華能國際(600011.SH)為例,今年3月華能國際發布公告稱,2019年計劃投資239.54億元做風電,而2018年公司風電資本支出僅僅為70.37億元,同比增長2.4倍。
華能集團為了統籌發展新能源,避免同業競爭,在華能新能源私有化后,很有可能將華能國際風電業務剝離,與華能新能源合并打包A股上市。
9月2日,華能集團旗下新能源上市公司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能新能源,00958.HK)復牌并披露私有化計劃。華能新能源說,華能集團正在考慮就該公司所有H股股份作出有條件自愿現金全面收購要約。
華能新能源作為全國第二大風電運營商,主營業務是風電,裝機量僅次于龍源電力(00916.HK),也是五大發電集團旗下所有上市公司中凈利率最高的上市公司。
今年上半年,華能新能源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9.5MW,累計裝機規模達11.16GW。隨著下半年項目進入密集投產期,公司預計,其2019-2020年新增裝機規模為1.2-1.6GW。
上半年,由于華能新能源發電量上升和開支占比下降,其業績表現領先于同業風電運營商,實現營收71.4億元,凈利潤31.5億元,以44.13%的凈利率成為五大發電集團旗下所有上市公司中凈利率最高的企業。
盡管華能新能源業績表現突出,但由于電價下調和補貼欠款拖累等政策性風險,港股風電板塊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華能新能源在過去一年中估值一直在0.6-0.7倍市凈率徘徊,融資能力非常受限。
瑞信認為,目前風電股的估值倍數非常低迷,其中華能新能源估值為今年市凈率0.67倍,龍源電力(00916.HK)為0.59倍,大唐新能源(01798.HK)僅為0.36倍。
然而身處A股的風電龍頭上市公司金風科技(002202.SZ)市凈率高達2.12倍,不過兩地上市的金風科技(02208.HK)在港股的市凈率只有1.25倍。
于是,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就自然成了擺在華能新能源面前的出路。
H股退市
華能新能源前身為成立于2002年11月的華能新能源產業控股有限公司,于2011年6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國企在香港上市的傳統由來已久。1992年4月,朱榕基總理在北京接見時任香港聯交所主席李業廣,談到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問題,朱總理當即表示:選擇十家左右國有企業到香港上市。一年后,中港簽訂監管合作備忘錄,隨后第一家內地企業——青島啤酒在港掛牌上市,至此,拉開了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的序幕。
國內A股屬于比較封閉的市場,IPO時收時放,排隊上市的企業眾多,上市過程時間過長,不能盡快獲得市場融資。港股是比較開放的市場,兼容來自國際市場各方面的投資者。當國內資本不是很充足的時候,企業發展更需要借助外資發展,而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在香港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比較受外資的追捧,選擇在H股上市,可以保證上市初期的穩定性和募資的順利實現。
如今華能新能源港股估值偏低,這是其私有化的主要原因。那么本次意向性私有化,華能集團私有化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華能集團是國資委直轄央企,若在資本市場大規模私有化上市子公司,必須要經過主管部門的批準,這是最大的不確定性。此外,要約收購模式下,需要股東大會上獨立股東贊成超75%、反對不超過10%,以及4個月內完成90%以上股份收購。參考近期中外運航運、哈爾濱電氣的私有化案例,兩家要約價格均在3年內股價的高點,中金公司預估,華能新能源此次私有化的價格至少在最近3年的次高點即3.1港元(對應2019年1倍市凈率)以上。
一般情況下高于凈資產的出價通過率更高,有專家預計華能集團最終若提出私有化方案,出價應不會低于每股3.13港元,加上歷年派息,總價約為3.38港元,接近華能新能源歷史最高價。若按照3.13港元出價,華能集團需要支付約156億港元完成私有化。
回歸A股
若華能新能源順利私有化,接下來就要面對是否回歸A股的問題了。若能回歸A股,華能新能源將是五大發電集團旗下新能源上市公司中第一家回歸A股的。
我的判斷是,華能新能源不是回不回A股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回A股。
實際上,通過在境外或者香港上市,然后回歸A股的情況并不少見,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資本運作方式。如濰柴動力通過戰略吸收合并湘火炬,于2006年9月實現了濰柴動力A股上市發行,開創了內地、香港兩地上市公司合并的先例,被譽為中國資本市場全流通條件下最富創新價值的第一并購案例。廣汽集團也曾通過吸收合并廣汽長豐,借殼成功登陸A股市場。
中金公司認為,統籌發展新能源也是華能集團私有化的主要動因。華能集團在年初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公司清潔能源比重”的目標,私有化有助于集團免于面臨上市時面對的壓力,統籌發展新能源,完成巡視組給出的優化能源結構整改要求。另外,私有化有助于解決集團旗下公司同業競爭問題。
近幾年,新能源已成為華能集團盈利的重要貢獻點。2014-2018年,華能新能源凈利潤分別為11.2億元、18.6億元、26.6億元、30.1億元和30.9億元,年均增長率超35%。
特別是在舒印彪履任華能集團后,新能源變得更加重要,他表示:“華能集團未來將不斷加快綠色轉型升級步伐,堅持東西部開發相結合,在北線地區以特高壓輸出為布局,建設風、光、煤電輸送一體化大型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在東線主要圍繞東部沿海地區,著力打造有質量、有效益、基地型、規模化、投資、建設、運維一體化的海上風電發展帶。”
華能集團下屬上市公司中并不是只有華能新能源從事新能源業務,以華能國際(600011.SH)為例,今年3月華能國際發布公告稱,2019年計劃投資239.54億元做風電,而2018年公司風電資本支出僅僅為70.37億元,同比增長2.4倍。
華能集團為了統籌發展新能源,避免同業競爭,在華能新能源私有化后,很有可能將華能國際風電業務剝離,與華能新能源合并打包A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