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在全球風電領域的占比日益提高。2018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首次超過英國和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全球占比達到了40%左右。我國擁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發展海上風電將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戰略支撐。伴隨著我國海上風電規模逐年拓展,海上風電運維市場將迎來快速增長。金風科技、上海電氣、東方 電氣、明陽智能等一大批風電企業紛紛開始加大布局海上風電市場。
專家篇
海上風電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周健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但憑借海上資源穩定、大發電功率、便于消納等特點,近年來發展迅速,市場前景廣闊。
海上風電是較快發展的一類新興電源
中國經濟時報: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情況?
周健奇:我國是全球風電發展大國。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開始,我國新增和累計風電裝機容量穩居全球首位。2018年,我國風電發電量36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2%。在所有電源中,風電發電總量次于火電和水電,位列第三;增速次于光伏,比全國發電量平均增速高11.8個百分點。在風電新增裝機中,我國海上風電的增長水平已經快于陸上風電。根據國家能源局、中國風能協會公布數據,2018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同比增速約為37%,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同比增速約為43%。2018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首次超過英國和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全球占比達到了40%左右,比位列第二的英國高了11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發展海上風電的優勢有哪些?
周健奇:我國發展海上風電具有資源和市場優勢。首先,我國海域廣闊,海上風能豐富,但陸上風能資源不均衡,大部分地區是低風速區域。從總量來看,我國風能資源是豐富的。但如果從結構來看,豐富的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地區,其中又以內蒙古、新疆、甘肅為主。其他大部分地區是平均風速在3-5m/s的低風速區域。其次,我國電力消費保持了較快增速,但陸上風能豐富的地區遠離電力主消費地,存在消納難的問題。海上風電可以解決陸上風電面臨的“產”與“消”的矛盾。我國很多用電大省是臨海的。除了資源和市場優勢外,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相比又具有發電穩定、上網便捷等優勢。因此,海上風電隨著投資和運維成本的不斷下降,而呈現出了較快發展的趨勢。
發展海上風電仍然存在技術不足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目前我國發展海上風電存在哪些技術難題?
周健奇:海上風電存在技術不足是客觀事實。首先,通用技術難突破。主要是芯片和軟件設計,這是我國工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涉及到了風電產業鏈上下游、多個相關行業,不是風電單一行業可以解決的。其次,我國風電產業鏈雖然日趨完善,但一些應用技術短板也很明顯。主要是硬件制造。例如高承載、高性能軸承,一些功率器件,海上超常葉片等。國內企業積極創新,但需要大量測試、不斷優化,同時離不開我國工業基礎水平的整體提升。目前,國內技術在某些方面已有突破,只是尚未到商業化應用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應用以提高其性能并降低成本。
中國經濟時報:與國際相較,我國海上風電的技術水平如何?
周健奇:我國海上風電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我國適用于海上的3-4MW級風電機組已批量生產,5MW和6MW的風電機組也已經并網運行。在大型化風電機組研發、生產和應用方面,我國正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2010年以來,我國2MW及以上的風電機組裝機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占全國新增裝機容量比重在2018年已經高達96%;目前單機最大容量已達到7.25MW機組,8MW及以上更大型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也已啟動。在5兆瓦以下機組設計制造方面,我國風電企業已基本達到世界水平;在5兆瓦以上海上風電機組設計制造方面,隨著我國海上風電技術的研究、示范和商業推廣,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
海上風電的集成服務能力需要提升
中國經濟時報:為何風電產業鏈要以設計為核心?
周健奇:不僅海上風電,整個風電行業都是集設備制造和風電場系統服務于一身,產業鏈的核心是設計。風電行業不僅要將風電設備制造出來,還要以設備為載體將風能轉化為電力。因此,產業鏈包括風電設備制造和風電場發電兩大模塊。其中,風電設備制造模塊與其他設備制造行業類同,涉及到了原材料生產、零部件制造和整機制造。制造很重要,但設計更核心。風電行業的設計除了制造設計,還包括風電場設計。發電模塊的風電場設計十分復雜,需要提供陸地或海上氣象、地理特性與風力發電技術相耦合的個性化系統解決方案。由于風電場工作環境千變萬化,因此風電場的運營方案直接影響到風電整機設備的設計方案。這也是風電產業鏈以設計為核心的原因。
中國經濟時報:風電企業該如何提升海上風電的集成服務能力?
周健奇:風電產業鏈具有較強的定制化特征。設計服務涵蓋了整條產業鏈,從下游逐級傳導至上游。風電制造企業需要對每一套風電設備進行個性化的開發,在整機環節實現柔性集成。風電企業的定位,與其說是制造企業,不如說是智能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更為貼切。例如金風擁有400-500家供應商,其中有很多是中小型民企。每一套風電系統都是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客戶需求定制而成的,每一套風電系統的葉片形狀都不是標準化的,而是異型的。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集成大量數據,智能化程度非常高。既然是方案提供商,就要具備非常強的系統集成服務能力,這與風電產業鏈以設計為核心是一致的。因此,風電企業隨著規模的增長,越來越呈現出供應鏈管理的特性,而不是一體化制造。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風電企業也是如此,不僅要管理好自己的商流,為客戶提供物流、信息流服務,還要為大量的供應商,尤其是中小型供應商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
目前,我國風電企業的服務實力已經顯著提升。除了制造環節的定制化服務之外,還包括風電場服務,主要有前期建設、設備裝配和上網調試、基本運營和維護、其他技術咨詢服務等。成績的取得可以充分反映出我國風電企業服務實力的提升。2018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全球占比約為41.2%;累計裝機容量2.1億千瓦,全球占比超過35%。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和累積裝機容量的全球占比分別比位列第二的美國高了26.4個百分點和19.4個百分點。2018年,我國還首次成為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
我國風電企業的最初定位是制造企業,是在發展過程中為滿足市場需求,而逐步向集成服務企業轉型,因此服務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海上風電發展還需企業深化創新
中國經濟時報:發展海上風電的意義何在?
周健奇:發展海上風電,有三方面意義:一是有助于優化我國電源結構,提升新興清潔能源發電比重,加快再電氣化進程;二是可以緩解臨海大城市用電壓力和環境壓力,能夠解決遠離陸地海島的用電難題;三是由于技術不足極具工業典型性,技術和市場優勢也很突出,因此可以成為我國高端裝備技術創新的一個突破口,促進我國工業整體技術創新。
中國經濟時報:下一步,該如何推動海上風電的發展?
周健奇:我國風電行業的較快成長與技術創新密不可分。一方面,風電設備越來越適應復雜的自然環境,海上大容量機組取得突破并逐步實現追趕,適合國內陸上低風速等自然條件的分布式小容量機組也在發展,不斷拓展市場應用;另一方面,技術和管理創新降低了風電投資成本,增強了風電市場競爭力。
今后,海上風電發展仍需加大創新力度。風電企業不僅僅要參與行業內的國際競爭,還要面臨不同電源之間的競爭,而且還存在市場倒逼機制。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印發,補貼退坡已是大勢。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以及市場倒逼機制下,創新是風電企業的唯一出路。
企業布局海上風電憑借的是實力,創新的方向有兩個:一是制造技術創新,可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支持優秀企業建立智能實驗平臺,集中資源聯合上下游突破工業基礎短板,加速尚不成熟國產風電產品的國產化進程;二是管理創新,特別要強化供應鏈管理能力,從制造向集成服務轉型。
企業篇
明陽的“海上風電時代”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風從海上來,海洋正在成為風電產業新的“角斗場”。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增長迅速,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累計核準的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超過了6000萬千瓦,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隨著近兩年,國內海上風電正步入規模化開發階段,將極大地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
明陽海上風電的探索與實踐之路,源于國內首個海上試驗風電場——龍源如東30MW潮間帶試驗風場項目。此風場共安裝了9個廠家的16臺機組,分別為1.5MW風機6臺、2.0MW風機6臺、2.5MW風機2臺和3.0MW風機2臺,總容量32MW,于2009年開工建設,2010年全部投產發電。明陽率先參與了此風場的建設,安裝了2臺1.5MW的海上試驗機組,并順利并網發電。
在對海上風電行業進行了解后,明陽通過核心技術研發與儲備,針對中國海上的獨特條件進行定制化設計,使很多不可開發的資源擁有開發價值,最大限度地滿足業主的經濟性需求。特別是明陽智能地處沿海省份廣東,是臺風頻發的區域之一。自2007年明陽成功吊裝運行了全球首臺1.5MW抗臺風風電機組以來,抗臺風特性就成了明陽風機的一張“特殊名片”。
據記者了解,明陽通過先進的抗臺風技術和低風速技術,開發出葉輪直徑更長的抗臺風機型,其中葉輪直徑達到155米的MySE5.5-155機型可應用于浙江、海南和粵西地區,葉輪直徑達到158米的MySE7.0-158機型可應用于福建和粵東地區。
據明陽方面介紹,2015年,隨著海上風電發展的預期越來越強烈,明陽根據國內主要沿海省份的風資源特點,研發出了MySE5.5MW平臺系列海上風電機組,也就是目前的海上吊裝主打機型。2019年2月,自主研制的MySE7.25MW抗臺風型海上風電機組樣機在廣東省揭陽市成功吊裝并網運行,將國內乃至亞洲在運海上風機最大單機容量刷新為7.25MW。
早在海上風電起步之時,明陽就一直在探索如何研發制造出真正適合國內特殊海上風況的風電機組?從潮間帶到近海,不斷延伸的離岸距離與水深,從兩葉片到三葉片,從機組本身延伸到機組運輸、工程施工、運維等關鍵環節,明陽用創新性思維,不斷取得關鍵性突破??紤]到未來海上風電項目不斷增加的離岸距離及水深,明陽已開展漂浮式基礎的研究與探索;在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功率不斷增加的過程中,葉片也隨之越來越長,對葉片碳?;炀幑に?、分段式葉片等領域亦進行了相關技術儲備。
隨著我國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明陽智能海上風電訂單也在快速增加。2019年4月,中標全球最大單體海上風電項目訂單,訂單容量1.4GW,中標金額達人民幣46.5億元;2019年6月,公司6.45MW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中標華能廣東汕頭勒門(二)海上400MW訂單。截至2019年上半年,公司海上風電在手訂單已逾4GW,在手訂單金額超人民幣250億元,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風電龍頭整機商。
明陽方面表示,明陽將持續推進海上風電業務發展,穩步推進海上風電產業布局。特別是注重提供全生命周期價值與服務,在海上風電運維領域也已進行了布局與實踐,為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和業主的利益保駕護航。
觀察篇
海上風電運維市場迎來新契機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我國的風電行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大量風機出質保期,風電運維市場被大量釋放?!吨袊L電后市場發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9-2021年中國風電運維后市場的總體容量逐年遞增,預計分別為2019年250億元,2020年275億元,2021年300億元。與此同時,伴隨著海上風電規模的逐年拓展,海上風電運維需求快速增長。
海上風電具有風速大、來源穩定、環保效應好等突出優勢,成為風電行業發展的新寵。在風電行業整體發展前景向好的大環境下,海上風電的市場潛在空間巨大。截至2018年底,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400萬千瓦,2019年間在建海上風電項目達30多個,在建容量約1000萬千瓦,巨大的裝機容量帶動了海上風電運維市場發展,已經成為新能源裝備制造行業新的增長點。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很多現役海上風電機組出質保期,海上風電的運維市場被大量釋放。
海上風電運維是海上風電產業中的關鍵一環。國內海上風電項目運行周期大多為25年,海上風機的維護模式仍以定期維護和故障檢修的“被動式運維”為主。相較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整體運行維護成本較高,一方面是海上風電特殊環境影響(如高鹽霧高濕度對設備的影響,天氣因素對維修窗口期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機組可靠性尚未充分驗證、運維團隊專業性還需提升、遠程故障診斷和預警能力還不健全等。
目前,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正處于由近海到遠海、由淺水到深水、由起步到規模化開發的關鍵階段,海上運維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隨著海上風電數量的增加,同時在“競價上網”的背景下,海上運維仍面臨兩個難題。一是機組故障率高,維修工作量大。國內嘗試建造的海上風電項目,使用國產機組大多為陸上機組經適應海上環境改造而成,缺乏足夠試驗經驗,使用的風機在復雜惡劣的海上環境下,故障率居高不下。二是運維作業受潮汐影響明顯,存在較多的大風、團霧、雷雨天氣,又有大幅淺灘,通達困難,交通設備選擇困難,海上維護作業有效時間短,安全風險大且缺乏大型維修裝備。
隨著平價上網時代下對收益率和度電成本的關注,運維市場的格局將發生轉變,主機廠商將成為主要的運維服務提供商。這意味著,那些設備質量好、發電效率高、運維成本低的產品及服務將更具備競爭力。面對風電運維這塊“蛋糕”,主要整機制造商早已行動,遠景能源早期提出的能源物聯網平臺概念產品EnOS就是典型之一。而金風科技已打造了智慧風電場運營管理平臺(SOAM),構建起了基于能源物聯網的IoT平臺、集中功率預測、設備健康管理三大核心競爭力,在數字化運維方面建立了領先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建設規模的增加,海上運維市場也將不斷增長,運維能力、運維規模、運維模式都會有很大的增長,運維成本也將逐步降低,為海上風電“平價上網”發揮重要的作用。
未來,海上風電行業將會愈加關注全生命周期整體解決方案。除了關注質保期內的風機運維,整機廠商和開發商也越來越重視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的運維解決方案。深遠海運維模式和裝備能力提升將是下一階段發展重點。海上風電將向更遠、更深的海域發展,將有更多的深遠海運維模式和裝備出現,以實現運維效率的最大化。
同時,未來會有更多的專業化、智能化海上運維裝備研制推出,從而實現海上運維的降本增效。如空中維修更換大部件的工裝工具、水下檢測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巡檢、波浪補償棧橋、海上換油裝備等。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在全球風電領域的占比日益提高。2018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首次超過英國和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全球占比達到了40%左右。我國擁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發展海上風電將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戰略支撐。伴隨著我國海上風電規模逐年拓展,海上風電運維市場將迎來快速增長。金風科技、上海電氣、東方 電氣、明陽智能等一大批風電企業紛紛開始加大布局海上風電市場。
專家篇
海上風電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周健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但憑借海上資源穩定、大發電功率、便于消納等特點,近年來發展迅速,市場前景廣闊。
海上風電是較快發展的一類新興電源
中國經濟時報: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情況?
周健奇:我國是全球風電發展大國。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開始,我國新增和累計風電裝機容量穩居全球首位。2018年,我國風電發電量36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2%。在所有電源中,風電發電總量次于火電和水電,位列第三;增速次于光伏,比全國發電量平均增速高11.8個百分點。在風電新增裝機中,我國海上風電的增長水平已經快于陸上風電。根據國家能源局、中國風能協會公布數據,2018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同比增速約為37%,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同比增速約為43%。2018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首次超過英國和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全球占比達到了40%左右,比位列第二的英國高了11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發展海上風電的優勢有哪些?
周健奇:我國發展海上風電具有資源和市場優勢。首先,我國海域廣闊,海上風能豐富,但陸上風能資源不均衡,大部分地區是低風速區域。從總量來看,我國風能資源是豐富的。但如果從結構來看,豐富的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地區,其中又以內蒙古、新疆、甘肅為主。其他大部分地區是平均風速在3-5m/s的低風速區域。其次,我國電力消費保持了較快增速,但陸上風能豐富的地區遠離電力主消費地,存在消納難的問題。海上風電可以解決陸上風電面臨的“產”與“消”的矛盾。我國很多用電大省是臨海的。除了資源和市場優勢外,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相比又具有發電穩定、上網便捷等優勢。因此,海上風電隨著投資和運維成本的不斷下降,而呈現出了較快發展的趨勢。
發展海上風電仍然存在技術不足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目前我國發展海上風電存在哪些技術難題?
周健奇:海上風電存在技術不足是客觀事實。首先,通用技術難突破。主要是芯片和軟件設計,這是我國工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涉及到了風電產業鏈上下游、多個相關行業,不是風電單一行業可以解決的。其次,我國風電產業鏈雖然日趨完善,但一些應用技術短板也很明顯。主要是硬件制造。例如高承載、高性能軸承,一些功率器件,海上超常葉片等。國內企業積極創新,但需要大量測試、不斷優化,同時離不開我國工業基礎水平的整體提升。目前,國內技術在某些方面已有突破,只是尚未到商業化應用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應用以提高其性能并降低成本。
中國經濟時報:與國際相較,我國海上風電的技術水平如何?
周健奇:我國海上風電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我國適用于海上的3-4MW級風電機組已批量生產,5MW和6MW的風電機組也已經并網運行。在大型化風電機組研發、生產和應用方面,我國正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2010年以來,我國2MW及以上的風電機組裝機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占全國新增裝機容量比重在2018年已經高達96%;目前單機最大容量已達到7.25MW機組,8MW及以上更大型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也已啟動。在5兆瓦以下機組設計制造方面,我國風電企業已基本達到世界水平;在5兆瓦以上海上風電機組設計制造方面,隨著我國海上風電技術的研究、示范和商業推廣,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
海上風電的集成服務能力需要提升
中國經濟時報:為何風電產業鏈要以設計為核心?
周健奇:不僅海上風電,整個風電行業都是集設備制造和風電場系統服務于一身,產業鏈的核心是設計。風電行業不僅要將風電設備制造出來,還要以設備為載體將風能轉化為電力。因此,產業鏈包括風電設備制造和風電場發電兩大模塊。其中,風電設備制造模塊與其他設備制造行業類同,涉及到了原材料生產、零部件制造和整機制造。制造很重要,但設計更核心。風電行業的設計除了制造設計,還包括風電場設計。發電模塊的風電場設計十分復雜,需要提供陸地或海上氣象、地理特性與風力發電技術相耦合的個性化系統解決方案。由于風電場工作環境千變萬化,因此風電場的運營方案直接影響到風電整機設備的設計方案。這也是風電產業鏈以設計為核心的原因。
中國經濟時報:風電企業該如何提升海上風電的集成服務能力?
周健奇:風電產業鏈具有較強的定制化特征。設計服務涵蓋了整條產業鏈,從下游逐級傳導至上游。風電制造企業需要對每一套風電設備進行個性化的開發,在整機環節實現柔性集成。風電企業的定位,與其說是制造企業,不如說是智能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更為貼切。例如金風擁有400-500家供應商,其中有很多是中小型民企。每一套風電系統都是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客戶需求定制而成的,每一套風電系統的葉片形狀都不是標準化的,而是異型的。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集成大量數據,智能化程度非常高。既然是方案提供商,就要具備非常強的系統集成服務能力,這與風電產業鏈以設計為核心是一致的。因此,風電企業隨著規模的增長,越來越呈現出供應鏈管理的特性,而不是一體化制造。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風電企業也是如此,不僅要管理好自己的商流,為客戶提供物流、信息流服務,還要為大量的供應商,尤其是中小型供應商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
目前,我國風電企業的服務實力已經顯著提升。除了制造環節的定制化服務之外,還包括風電場服務,主要有前期建設、設備裝配和上網調試、基本運營和維護、其他技術咨詢服務等。成績的取得可以充分反映出我國風電企業服務實力的提升。2018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全球占比約為41.2%;累計裝機容量2.1億千瓦,全球占比超過35%。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和累積裝機容量的全球占比分別比位列第二的美國高了26.4個百分點和19.4個百分點。2018年,我國還首次成為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
我國風電企業的最初定位是制造企業,是在發展過程中為滿足市場需求,而逐步向集成服務企業轉型,因此服務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海上風電發展還需企業深化創新
中國經濟時報:發展海上風電的意義何在?
周健奇:發展海上風電,有三方面意義:一是有助于優化我國電源結構,提升新興清潔能源發電比重,加快再電氣化進程;二是可以緩解臨海大城市用電壓力和環境壓力,能夠解決遠離陸地海島的用電難題;三是由于技術不足極具工業典型性,技術和市場優勢也很突出,因此可以成為我國高端裝備技術創新的一個突破口,促進我國工業整體技術創新。
中國經濟時報:下一步,該如何推動海上風電的發展?
周健奇:我國風電行業的較快成長與技術創新密不可分。一方面,風電設備越來越適應復雜的自然環境,海上大容量機組取得突破并逐步實現追趕,適合國內陸上低風速等自然條件的分布式小容量機組也在發展,不斷拓展市場應用;另一方面,技術和管理創新降低了風電投資成本,增強了風電市場競爭力。
今后,海上風電發展仍需加大創新力度。風電企業不僅僅要參與行業內的國際競爭,還要面臨不同電源之間的競爭,而且還存在市場倒逼機制。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印發,補貼退坡已是大勢。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以及市場倒逼機制下,創新是風電企業的唯一出路。
企業布局海上風電憑借的是實力,創新的方向有兩個:一是制造技術創新,可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支持優秀企業建立智能實驗平臺,集中資源聯合上下游突破工業基礎短板,加速尚不成熟國產風電產品的國產化進程;二是管理創新,特別要強化供應鏈管理能力,從制造向集成服務轉型。
企業篇
明陽的“海上風電時代”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風從海上來,海洋正在成為風電產業新的“角斗場”。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增長迅速,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累計核準的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超過了6000萬千瓦,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隨著近兩年,國內海上風電正步入規模化開發階段,將極大地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
明陽海上風電的探索與實踐之路,源于國內首個海上試驗風電場——龍源如東30MW潮間帶試驗風場項目。此風場共安裝了9個廠家的16臺機組,分別為1.5MW風機6臺、2.0MW風機6臺、2.5MW風機2臺和3.0MW風機2臺,總容量32MW,于2009年開工建設,2010年全部投產發電。明陽率先參與了此風場的建設,安裝了2臺1.5MW的海上試驗機組,并順利并網發電。
在對海上風電行業進行了解后,明陽通過核心技術研發與儲備,針對中國海上的獨特條件進行定制化設計,使很多不可開發的資源擁有開發價值,最大限度地滿足業主的經濟性需求。特別是明陽智能地處沿海省份廣東,是臺風頻發的區域之一。自2007年明陽成功吊裝運行了全球首臺1.5MW抗臺風風電機組以來,抗臺風特性就成了明陽風機的一張“特殊名片”。
據記者了解,明陽通過先進的抗臺風技術和低風速技術,開發出葉輪直徑更長的抗臺風機型,其中葉輪直徑達到155米的MySE5.5-155機型可應用于浙江、海南和粵西地區,葉輪直徑達到158米的MySE7.0-158機型可應用于福建和粵東地區。
據明陽方面介紹,2015年,隨著海上風電發展的預期越來越強烈,明陽根據國內主要沿海省份的風資源特點,研發出了MySE5.5MW平臺系列海上風電機組,也就是目前的海上吊裝主打機型。2019年2月,自主研制的MySE7.25MW抗臺風型海上風電機組樣機在廣東省揭陽市成功吊裝并網運行,將國內乃至亞洲在運海上風機最大單機容量刷新為7.25MW。
早在海上風電起步之時,明陽就一直在探索如何研發制造出真正適合國內特殊海上風況的風電機組?從潮間帶到近海,不斷延伸的離岸距離與水深,從兩葉片到三葉片,從機組本身延伸到機組運輸、工程施工、運維等關鍵環節,明陽用創新性思維,不斷取得關鍵性突破??紤]到未來海上風電項目不斷增加的離岸距離及水深,明陽已開展漂浮式基礎的研究與探索;在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功率不斷增加的過程中,葉片也隨之越來越長,對葉片碳?;炀幑に?、分段式葉片等領域亦進行了相關技術儲備。
隨著我國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明陽智能海上風電訂單也在快速增加。2019年4月,中標全球最大單體海上風電項目訂單,訂單容量1.4GW,中標金額達人民幣46.5億元;2019年6月,公司6.45MW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中標華能廣東汕頭勒門(二)海上400MW訂單。截至2019年上半年,公司海上風電在手訂單已逾4GW,在手訂單金額超人民幣250億元,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風電龍頭整機商。
明陽方面表示,明陽將持續推進海上風電業務發展,穩步推進海上風電產業布局。特別是注重提供全生命周期價值與服務,在海上風電運維領域也已進行了布局與實踐,為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和業主的利益保駕護航。
觀察篇
海上風電運維市場迎來新契機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我國的風電行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大量風機出質保期,風電運維市場被大量釋放?!吨袊L電后市場發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9-2021年中國風電運維后市場的總體容量逐年遞增,預計分別為2019年250億元,2020年275億元,2021年300億元。與此同時,伴隨著海上風電規模的逐年拓展,海上風電運維需求快速增長。
海上風電具有風速大、來源穩定、環保效應好等突出優勢,成為風電行業發展的新寵。在風電行業整體發展前景向好的大環境下,海上風電的市場潛在空間巨大。截至2018年底,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400萬千瓦,2019年間在建海上風電項目達30多個,在建容量約1000萬千瓦,巨大的裝機容量帶動了海上風電運維市場發展,已經成為新能源裝備制造行業新的增長點。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很多現役海上風電機組出質保期,海上風電的運維市場被大量釋放。
海上風電運維是海上風電產業中的關鍵一環。國內海上風電項目運行周期大多為25年,海上風機的維護模式仍以定期維護和故障檢修的“被動式運維”為主。相較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整體運行維護成本較高,一方面是海上風電特殊環境影響(如高鹽霧高濕度對設備的影響,天氣因素對維修窗口期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機組可靠性尚未充分驗證、運維團隊專業性還需提升、遠程故障診斷和預警能力還不健全等。
目前,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正處于由近海到遠海、由淺水到深水、由起步到規模化開發的關鍵階段,海上運維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隨著海上風電數量的增加,同時在“競價上網”的背景下,海上運維仍面臨兩個難題。一是機組故障率高,維修工作量大。國內嘗試建造的海上風電項目,使用國產機組大多為陸上機組經適應海上環境改造而成,缺乏足夠試驗經驗,使用的風機在復雜惡劣的海上環境下,故障率居高不下。二是運維作業受潮汐影響明顯,存在較多的大風、團霧、雷雨天氣,又有大幅淺灘,通達困難,交通設備選擇困難,海上維護作業有效時間短,安全風險大且缺乏大型維修裝備。
隨著平價上網時代下對收益率和度電成本的關注,運維市場的格局將發生轉變,主機廠商將成為主要的運維服務提供商。這意味著,那些設備質量好、發電效率高、運維成本低的產品及服務將更具備競爭力。面對風電運維這塊“蛋糕”,主要整機制造商早已行動,遠景能源早期提出的能源物聯網平臺概念產品EnOS就是典型之一。而金風科技已打造了智慧風電場運營管理平臺(SOAM),構建起了基于能源物聯網的IoT平臺、集中功率預測、設備健康管理三大核心競爭力,在數字化運維方面建立了領先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建設規模的增加,海上運維市場也將不斷增長,運維能力、運維規模、運維模式都會有很大的增長,運維成本也將逐步降低,為海上風電“平價上網”發揮重要的作用。
未來,海上風電行業將會愈加關注全生命周期整體解決方案。除了關注質保期內的風機運維,整機廠商和開發商也越來越重視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的運維解決方案。深遠海運維模式和裝備能力提升將是下一階段發展重點。海上風電將向更遠、更深的海域發展,將有更多的深遠海運維模式和裝備出現,以實現運維效率的最大化。
同時,未來會有更多的專業化、智能化海上運維裝備研制推出,從而實現海上運維的降本增效。如空中維修更換大部件的工裝工具、水下檢測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巡檢、波浪補償棧橋、海上換油裝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