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日輻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時以上,理論儲量相當于1.7萬億噸標準煤。專家認為,我國發展太陽能的自然條件優越,國內太陽能光伏市場的潛力很大,但需要時間。?
7月3日,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馬勝紅和他的同事開始了“送電到村”太陽能光伏項目的研究。
“如果這一項目國家發改委能批準立項,國內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馬勝紅告訴記者。這對近來“遇冷”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應該是個利好。
6月初,保定天威英利海外控股公司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然而這家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太陽能企業并未像無錫尚德一樣受到追捧,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股價在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
盡管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最近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在紐交所上市過于扎堆兒。算上英利,目前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已經有7家,“這么多家公司集中上市,市場肯定不會像剛開始那樣火爆”。
但是,這種情況還是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擔憂。
“目前我們不看好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投資前景,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中國的光伏產業究竟能走多遠?”一位專業投資人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源于“送電到鄉”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光伏產業是從‘送電到鄉’這個項目上發展起來的。”馬勝紅說。
據了解,2002年原國家計委啟動了“送電到鄉”工程,其目的是利用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區擁有的太陽能資源優勢,建設獨立離網運行的太陽能光伏電站,以此來解決無電地區農牧民的生活用電問題。
“送電到鄉”擴大了國內光伏發電的應用市場。統計顯示,2002年以前,國內光伏發電市場一直徘徊在5兆瓦左右;2002年到2004年,國內光伏市場大幅攀升到20兆瓦左右。然而,2005年又迅速回落到5兆瓦左右。“這是因為‘送電到鄉’項目結束了。”馬勝紅說,本來按照預期應該繼續開展“送電到村”,“因為‘送電到鄉’的機制出了問題。政策不穩導致中國市場出現了大起大落”。
“我們應該認真反思一下,為什么‘送電到鄉’沒搞好,如果‘送電到村’能繼續開展,也許中國的光伏發電市場就能發展起來。”對于這件事,馬勝紅顯得很無奈。
但是,天威英利行政部的李偉認為,‘送電到鄉’還是給了國內很多光伏企業一個起步的契機。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400兆瓦,當年產量達到200兆瓦。
產能擴張 應用乏力
現在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開始進入產能擴張時期。
據了解,無錫尚德2005年的產能僅為82兆瓦,而2008年的目標則直接跳至600兆瓦。
此次英利海外籌得的3.5億美元也將用于三期擴建工程。英利表示,如果工程進展順利,預計2007年中期產能達到200兆瓦,2008年達到400兆瓦,2010年年底達600兆瓦。
此外,林洋新能源也將近期產能目標定在了400兆瓦。南京中電、上海太陽能、新疆新能源、杉杉尤利卡、常州天合、臺灣茂迪等企業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和電池片產能也會有1-3倍的提升。
但另一個事實是,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始終徘徊在7兆瓦左右,中國光伏企業的產品95%以上出口到國外,其中德國是最大的買家。可以說,中國太陽能光伏市場幾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國來支撐。然而,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德國市場逐漸疲軟,光伏產品開始外流,漢堡港出現了大量壓港現象。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明確制定了到2020年國內光伏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800兆瓦的目標。2006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已經到1600兆瓦,這意味著僅過去一年的產能就可以基本滿足未來十余年后的規劃目標,而去年全球太陽能電池實際裝機容量只有1420兆瓦。也就是說,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已可以滿足全世界的需求。
與此同時,日本的主流太陽能電池供應商也開始斥巨資大量生產太陽能電池,其中包括三洋電機、夏普和京瓷。
“現在看來市場是有些緊了。”對此,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太陽能電池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王文靜分析認為,剛開始光伏發電產量沒那么大,需求突然變大,出現了暫時性的供不應求。現在情況變了,市場增量每年維持在30%-40%,而產能卻一年呈幾倍增長。
但王文靜認為應該樂觀看待這種情況,“太陽能電池產能規模擴大有利于成本降低。另外,從2010年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看,世界范圍內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要達到9000兆瓦到10000兆瓦左右,而現在才2000兆瓦左右。這樣看來,這幾年的應用還要翻3倍。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現在世界范圍內的生產能力還是不夠的”。
另外,目前美國、西班牙等光伏發電應用市場也開始發展起來。“這還要一個過程。”王文靜說,只要有市場,光伏產業就能發展。“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有兩條腿,一條腿是產業,一條腿是應用。目前產業發展得不錯,無論是上游的原材料,還是設備及產品,原來不利的情況都在一點一點得到改善。但是應用這條腿顯得乏力”。
成本障礙亟待突破
“限制國內應用的主要問題還是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太
7月3日,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馬勝紅和他的同事開始了“送電到村”太陽能光伏項目的研究。
“如果這一項目國家發改委能批準立項,國內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馬勝紅告訴記者。這對近來“遇冷”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應該是個利好。
6月初,保定天威英利海外控股公司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然而這家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太陽能企業并未像無錫尚德一樣受到追捧,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股價在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
盡管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最近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在紐交所上市過于扎堆兒。算上英利,目前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已經有7家,“這么多家公司集中上市,市場肯定不會像剛開始那樣火爆”。
但是,這種情況還是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擔憂。
“目前我們不看好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投資前景,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中國的光伏產業究竟能走多遠?”一位專業投資人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源于“送電到鄉”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光伏產業是從‘送電到鄉’這個項目上發展起來的。”馬勝紅說。
據了解,2002年原國家計委啟動了“送電到鄉”工程,其目的是利用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區擁有的太陽能資源優勢,建設獨立離網運行的太陽能光伏電站,以此來解決無電地區農牧民的生活用電問題。
“送電到鄉”擴大了國內光伏發電的應用市場。統計顯示,2002年以前,國內光伏發電市場一直徘徊在5兆瓦左右;2002年到2004年,國內光伏市場大幅攀升到20兆瓦左右。然而,2005年又迅速回落到5兆瓦左右。“這是因為‘送電到鄉’項目結束了。”馬勝紅說,本來按照預期應該繼續開展“送電到村”,“因為‘送電到鄉’的機制出了問題。政策不穩導致中國市場出現了大起大落”。
“我們應該認真反思一下,為什么‘送電到鄉’沒搞好,如果‘送電到村’能繼續開展,也許中國的光伏發電市場就能發展起來。”對于這件事,馬勝紅顯得很無奈。
但是,天威英利行政部的李偉認為,‘送電到鄉’還是給了國內很多光伏企業一個起步的契機。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400兆瓦,當年產量達到200兆瓦。
產能擴張 應用乏力
現在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開始進入產能擴張時期。
據了解,無錫尚德2005年的產能僅為82兆瓦,而2008年的目標則直接跳至600兆瓦。
此次英利海外籌得的3.5億美元也將用于三期擴建工程。英利表示,如果工程進展順利,預計2007年中期產能達到200兆瓦,2008年達到400兆瓦,2010年年底達600兆瓦。
此外,林洋新能源也將近期產能目標定在了400兆瓦。南京中電、上海太陽能、新疆新能源、杉杉尤利卡、常州天合、臺灣茂迪等企業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和電池片產能也會有1-3倍的提升。
但另一個事實是,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始終徘徊在7兆瓦左右,中國光伏企業的產品95%以上出口到國外,其中德國是最大的買家。可以說,中國太陽能光伏市場幾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國來支撐。然而,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德國市場逐漸疲軟,光伏產品開始外流,漢堡港出現了大量壓港現象。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明確制定了到2020年國內光伏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800兆瓦的目標。2006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已經到1600兆瓦,這意味著僅過去一年的產能就可以基本滿足未來十余年后的規劃目標,而去年全球太陽能電池實際裝機容量只有1420兆瓦。也就是說,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已可以滿足全世界的需求。
與此同時,日本的主流太陽能電池供應商也開始斥巨資大量生產太陽能電池,其中包括三洋電機、夏普和京瓷。
“現在看來市場是有些緊了。”對此,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太陽能電池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王文靜分析認為,剛開始光伏發電產量沒那么大,需求突然變大,出現了暫時性的供不應求。現在情況變了,市場增量每年維持在30%-40%,而產能卻一年呈幾倍增長。
但王文靜認為應該樂觀看待這種情況,“太陽能電池產能規模擴大有利于成本降低。另外,從2010年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看,世界范圍內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要達到9000兆瓦到10000兆瓦左右,而現在才2000兆瓦左右。這樣看來,這幾年的應用還要翻3倍。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現在世界范圍內的生產能力還是不夠的”。
另外,目前美國、西班牙等光伏發電應用市場也開始發展起來。“這還要一個過程。”王文靜說,只要有市場,光伏產業就能發展。“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有兩條腿,一條腿是產業,一條腿是應用。目前產業發展得不錯,無論是上游的原材料,還是設備及產品,原來不利的情況都在一點一點得到改善。但是應用這條腿顯得乏力”。
成本障礙亟待突破
“限制國內應用的主要問題還是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