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和光伏實現上網平價后,是否就不再受到國家對新能源規模管控的限制,在裝機規模上將大踏步發展?
3月29日,在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主辦、特變電工承辦的風光并舉·共創平價暨2019年“度電成本最優”高峰論壇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俊峰,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以下是能見根據李俊峰的發言整理而成,并經李俊峰確認:
文|李俊峰
四、五年前,當大家談平價上網的時候,我曾提醒過大家關注平價之后的諸多問題,按照政府和企業多次協商的結果,今年開始平價試點,明年開始全面平價,總之今年是平價的拐點之年。
大家都期待著平價,特別是2016年、2017年、2018年,面對著政府調控,控制新能源規模,大家都期待著,平價之后就不用控制規模了,可以敞開肚子吃飯。
實際上,我四年前說了這句話,做不到。
大家都知道能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電力更是政府直接核準價格的少數商品。在中國,所有的電價都是核準的。核準電價的同時,也核準一個上網小時數,電網據此簽署上網協議。比如,核電有標桿電價,大概0.42元/千瓦時。在核定這個電價時,會核準上網的小時數,過去核電是7000-8000小時的上網小時數,去年核準新的核電機組比較小,只有5700小時,核準電價的時候,同時核準上網小時數,這是電力行業大部分發電機組的規則。
如果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沒有這樣的價格機制保障和上網小時數保障,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國家在甘肅搞了一批特許權招標項目,也搞了一批光伏示范項目,當地政府推出來保障性收入機制,只對600小時以內的部分按照國家核準的價格,超過600小時,所有的電量都要競價上網,據說每千瓦時上網電價只有4分錢,這還是給予保障性收購,不保障怎么辦,現在的項目有補貼托底,沒有補貼了4分錢能養家糊口嗎?
所以說,平價上網到現在來看,技術準備好了,企業準備好了,但是政策機制還沒有準備好,地方政府和電網企業也沒有準備好。
有消息說,這兩天2019年光伏補貼政策就會出來,我認為很難,原因在于我們各種各樣的聲音太多了。531新政大家批評溝通不夠,現在新的政策文件溝通不下上百次,越溝通越糊涂,因為每一個企業有不同的訴求,每一個企業都想在里面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點,而不是形成一個最大公約數,這就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方說現在盛傳的光伏要全國競價上網。
我們的資源不一樣,電力需求不一樣,每個地方的價格承受能力也不一樣,沒有一個風電和光伏的標桿電價,操作起來比較困難,無據可依。大家雖然批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煤炭標桿電價不太合理,但這么多年執行下來還是有效的。比方說在內蒙古和廣東的電價差還是符合實際的,風電和光伏也應該向煤電學習,也搞一個標桿電價,大家堅持下來問題不大,習慣成自然。煤電每個省有一個標準電價,山東4.1毛,江蘇4.2毛,廣東4.5毛,都是根據當地的資源和當地的需求,如果風電光伏不搞標桿電價,全國競價上網,甘肅可能3毛多不到,沒錯,電價很低,但是那個地方沒有消納能力。浙江可能5毛多,但是那個地方有消納能力,他們有錢也有承受能力,他們可以發展,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發展成本高,也可以讓他到甘肅去買,即使加上1.5毛輸電價格也可以。
我們總結能源改革開發四十年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和教訓,積極性越多的地方發展的越好。例如煤炭行業,我經常批評煤炭,但是煤炭卻是發展最好的行業之一,因為充分發揮了中央、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特別是各種投資主體的積極性,我剛工作的時候,我們到處去買煤炭,東部每個省的省委書記、省長帶隊到山西、內蒙古去跑煤炭指標,跑車皮,后來國家三個積極性都出來了,中央積極性,地方政府積極性和企業的積極性,導致煤炭過剩了。現在主要的任務是控制煤炭過剩產能,每年減多少產能是其重要任務。
而新能源,中央積極性、地方積極性和企業積極性,三個積極性一旦發揮出來,也就出現過剩。2015年開始理順三個積極性,2016和2017就很快出現過了,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預,發展過熱就要控制規模,從來沒說我們太慢了,應該快一點。所以光伏也好,風電也好,在平價上網的時候,政策必須堅持三個積極性都要發揮。
舉一個例子浙江,我昨天和正泰新能源陸川在聊一個小的事情,他告訴我一個消息,過去浙江對于光伏有補貼價格,前提是國家有,如果國家沒有他地方也沒有了。所以我們要考慮各個方面,國家政策的調整,要有利于調動地方政策的積極性,有利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在這個條件下去穩步發展。
所以我們在今后三五個月的時間之內,也許在半年的時間之內,就好好琢磨一下,放下企業自身的需求,比如裝備制造業,特別希望有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發展的空間,搞開發的企業想要回報率,希望有補貼,補貼:政府在規模和補貼總量之間糾結,是補還是不補,補誰。
當國家開始考慮有一定規模補貼,并著手準備出臺標桿電價,然后一批不需要補貼、競價上網的項目擠破頭,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感到特別為難,因為都低于煤炭標桿電價了,我為什么要出風電和光伏的標桿電價?如果政府出臺的低于煤電標桿電價水平的風電、光伏的標桿,不是找著挨罵嗎?
所以,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困難和問題,大家不要那么過于樂觀,也不要過于執著,要看到大局,也不要看到最近的蠅頭小利,只有能源行業發展了,可再生能源行業才能發展,只有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了,具體的企業才能發展。
可再生能源不壯大,企業不可能壯大,所以我們必須從大局出發,考慮從全局的利益考慮出臺可再生能源政策,無論平價還是其他政策,都是有利于總書記說的“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費,增加清潔能源供應”這樣一個大局。
3月29日,在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主辦、特變電工承辦的風光并舉·共創平價暨2019年“度電成本最優”高峰論壇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俊峰,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以下是能見根據李俊峰的發言整理而成,并經李俊峰確認:
文|李俊峰
四、五年前,當大家談平價上網的時候,我曾提醒過大家關注平價之后的諸多問題,按照政府和企業多次協商的結果,今年開始平價試點,明年開始全面平價,總之今年是平價的拐點之年。
大家都期待著平價,特別是2016年、2017年、2018年,面對著政府調控,控制新能源規模,大家都期待著,平價之后就不用控制規模了,可以敞開肚子吃飯。
實際上,我四年前說了這句話,做不到。
大家都知道能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電力更是政府直接核準價格的少數商品。在中國,所有的電價都是核準的。核準電價的同時,也核準一個上網小時數,電網據此簽署上網協議。比如,核電有標桿電價,大概0.42元/千瓦時。在核定這個電價時,會核準上網的小時數,過去核電是7000-8000小時的上網小時數,去年核準新的核電機組比較小,只有5700小時,核準電價的時候,同時核準上網小時數,這是電力行業大部分發電機組的規則。
如果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沒有這樣的價格機制保障和上網小時數保障,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國家在甘肅搞了一批特許權招標項目,也搞了一批光伏示范項目,當地政府推出來保障性收入機制,只對600小時以內的部分按照國家核準的價格,超過600小時,所有的電量都要競價上網,據說每千瓦時上網電價只有4分錢,這還是給予保障性收購,不保障怎么辦,現在的項目有補貼托底,沒有補貼了4分錢能養家糊口嗎?
所以說,平價上網到現在來看,技術準備好了,企業準備好了,但是政策機制還沒有準備好,地方政府和電網企業也沒有準備好。
有消息說,這兩天2019年光伏補貼政策就會出來,我認為很難,原因在于我們各種各樣的聲音太多了。531新政大家批評溝通不夠,現在新的政策文件溝通不下上百次,越溝通越糊涂,因為每一個企業有不同的訴求,每一個企業都想在里面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點,而不是形成一個最大公約數,這就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方說現在盛傳的光伏要全國競價上網。
我們的資源不一樣,電力需求不一樣,每個地方的價格承受能力也不一樣,沒有一個風電和光伏的標桿電價,操作起來比較困難,無據可依。大家雖然批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煤炭標桿電價不太合理,但這么多年執行下來還是有效的。比方說在內蒙古和廣東的電價差還是符合實際的,風電和光伏也應該向煤電學習,也搞一個標桿電價,大家堅持下來問題不大,習慣成自然。煤電每個省有一個標準電價,山東4.1毛,江蘇4.2毛,廣東4.5毛,都是根據當地的資源和當地的需求,如果風電光伏不搞標桿電價,全國競價上網,甘肅可能3毛多不到,沒錯,電價很低,但是那個地方沒有消納能力。浙江可能5毛多,但是那個地方有消納能力,他們有錢也有承受能力,他們可以發展,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發展成本高,也可以讓他到甘肅去買,即使加上1.5毛輸電價格也可以。
我們總結能源改革開發四十年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和教訓,積極性越多的地方發展的越好。例如煤炭行業,我經常批評煤炭,但是煤炭卻是發展最好的行業之一,因為充分發揮了中央、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特別是各種投資主體的積極性,我剛工作的時候,我們到處去買煤炭,東部每個省的省委書記、省長帶隊到山西、內蒙古去跑煤炭指標,跑車皮,后來國家三個積極性都出來了,中央積極性,地方政府積極性和企業的積極性,導致煤炭過剩了。現在主要的任務是控制煤炭過剩產能,每年減多少產能是其重要任務。
而新能源,中央積極性、地方積極性和企業積極性,三個積極性一旦發揮出來,也就出現過剩。2015年開始理順三個積極性,2016和2017就很快出現過了,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預,發展過熱就要控制規模,從來沒說我們太慢了,應該快一點。所以光伏也好,風電也好,在平價上網的時候,政策必須堅持三個積極性都要發揮。
舉一個例子浙江,我昨天和正泰新能源陸川在聊一個小的事情,他告訴我一個消息,過去浙江對于光伏有補貼價格,前提是國家有,如果國家沒有他地方也沒有了。所以我們要考慮各個方面,國家政策的調整,要有利于調動地方政策的積極性,有利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在這個條件下去穩步發展。
所以我們在今后三五個月的時間之內,也許在半年的時間之內,就好好琢磨一下,放下企業自身的需求,比如裝備制造業,特別希望有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發展的空間,搞開發的企業想要回報率,希望有補貼,補貼:政府在規模和補貼總量之間糾結,是補還是不補,補誰。
當國家開始考慮有一定規模補貼,并著手準備出臺標桿電價,然后一批不需要補貼、競價上網的項目擠破頭,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感到特別為難,因為都低于煤炭標桿電價了,我為什么要出風電和光伏的標桿電價?如果政府出臺的低于煤電標桿電價水平的風電、光伏的標桿,不是找著挨罵嗎?
所以,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困難和問題,大家不要那么過于樂觀,也不要過于執著,要看到大局,也不要看到最近的蠅頭小利,只有能源行業發展了,可再生能源行業才能發展,只有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了,具體的企業才能發展。
可再生能源不壯大,企業不可能壯大,所以我們必須從大局出發,考慮從全局的利益考慮出臺可再生能源政策,無論平價還是其他政策,都是有利于總書記說的“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費,增加清潔能源供應”這樣一個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