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能替代已成為國內城市供暖的主要方向,儲熱技術可以將谷電以熱的形式儲存起來并實現熱能的穩定輸出,從根本上解決電采暖成本過高的問題。
中低溫相變儲熱以其儲熱密度高、儲釋熱過程溫度恒定等優勢成為研究熱點。中低溫相變儲熱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機石蠟類及無機水合鹽類,目前已有應用案例中主要為水合鹽類材料,但其仍存在循環穩定性差、導熱性差、腐蝕性等問題。
在對相變儲熱裝置的實驗室研究中,通過設計并聯螺旋盤管、填充篩網、殼管式結構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相變材料的傳熱性能,但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相變儲熱裝置內以圓管換熱器及帶翅片的換熱器為主。
目前已有案例的中低溫相變儲熱供熱系統有兩種,一種是電鍋爐+相變儲熱裝置,另一種是將電加熱、儲熱裝置放置在一個結構中,兩者各有優劣。
相對其他幾種儲熱技術,中低溫相變儲熱技術具有初始投資中等、運行成本較低、限制條件較少等優點,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研發綜合性能優異的高儲熱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導熱、低腐蝕、低成本的相變儲熱材料,優化換熱器及儲熱裝置的內部結構設計,實現強化換熱仍是未來相變儲熱供暖領域的研究方向,實現智能調節控制、降低系統投資成本是儲熱供暖系統的發展方向。
以采用電鍋爐+相變儲熱裝置的供暖方式,對面積10×104m2 住宅小區供暖為例進行經濟性分析。假定該小區為節能建筑,平均熱負荷取40W/m2,供暖功率4MW,供熱時間24h,加熱時間10h(谷電時段10h),加熱電壓10kV,加熱功率7MW,系統總儲熱量45MW·h。
供暖系統包括電鍋爐本體系統、蓄熱系統、鍋爐房建設、配電系統、輔助管道系統等,按80 元/m2的成本計算,供暖系統初始投資800 萬元;運行成本主要為電費,采暖天數按120 天計,谷電價格按0.2 元/(kW·h)計,采暖季用電成本為108 萬元。
收益估算,采暖收費按30 元/(m2·供暖季) 計, 每年采暖收費300 萬元,年凈收益202 萬元。裝置運行壽命20 年,投資回收期約4 年。
另外,谷電電價是影響谷電儲熱供暖項目經濟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北京地區,對于完成“煤改電”改造任務的村莊,住戶在晚21 點至次日6 點享受0.3 元/(kW·h)的低谷電價,同時市、區兩級財政再各自補貼0.1 元/(kW·h),補貼用電限額為每個取暖季每戶1×104kW·h。若按照谷電電價0.1 元/(kW·h) 計算, 則上述100×104m2的住宅整個采暖季用電成本僅54 萬元, 投資回收期3.2 年。
▲各類供暖技術對比(點擊可見大圖)
相信在可預期的未來幾年,儲熱技術在供暖領域將呈井噴之勢,中低溫相變儲熱技術相比其他幾種儲熱技術具有初始投資不高、運行成本較低、限制條件較少等優點,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注:本文節選自《中低溫相變儲熱技術在供暖領域的研究應用》,原作者為王彩霞,胡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