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地熱產業正呈現項目規模不斷提升、熱源形式愈發多元、開發模式不斷創新、地熱發電蓄勢待發、干熱巖開發有望突破等新趨勢。”在日前召開的“2018中能化地熱能開發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熱能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曹耀峰如是說。
據介紹,論壇以“綠色、合作、創新”為主題,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主辦。
數據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從2015年的12%增長至2020年的15%。在新增3%的可再生能源份額中,地熱占1%。“十三五”時期中國地熱產業將逐漸進入加速期,基于地熱產業資源基礎、發展現狀等因素,《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對我國地熱發展目標予以明確,將地熱供暖和發電作為主要方向。
“我國地熱直接利用連續多年位于世界首位,正迎來新機遇、呈現新趨勢,產業規劃與布局逐步完善。”曹耀峰表示,國家《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出臺后,各省紛紛編制出臺相應計劃;“深地探測”被列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促進我國地熱界形成具有知識產權的干熱巖勘查開發關鍵技術、降低成本;清潔取暖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加快提高了清潔化供暖比重。
曹耀峰說,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替代燃煤鍋爐和散煤等因素,地熱供暖制冷市場空間不斷增大;中深層地熱利用項目向大型化延伸,產業項目規模不斷提升;熱源形式愈發多元,“非常規熱源”供暖制冷案例越來越多;地熱開發商業模式不斷創新,PPP模式等逐漸完善;中深層地熱發電蓄勢待發,企業投入積極性高漲。
針對我國地熱產業規劃與布局,他認為,要以資源為基礎加大勘查評價工作,堅持技術領先原則做好砂巖回灌、單井換熱等瓶頸的攻關。通過創新驅動,布局建設一批地熱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抓緊關鍵技術攻關及配套技術研發。
“在時間布局上,2035年以前以供暖為主,發電為輔;在空間布局上,中東部地區重點發展地熱供暖,西部地區重點推進地熱發電,‘一帶一路’沿線加強地熱開發利用合作;在產業布局上,通過示范工程帶動區域發展,縱向延伸產業鏈實現集約利用。”談及預期效果,曹耀峰表示,“十三五”期間,地熱產業將拉動直接投資4000億元,并帶動地熱全產業鏈總投資超1萬億元;地熱能年利用量相當于替代化石能源7000萬噸標煤,對應減排二氧化碳1.7億噸;上下游產業鏈可提供近80萬個就業崗位。
作為論壇承辦單位之一,中能化地大熱能(湖北)公司介紹了“地熱產業綜合開發與智慧利用項目”的設計理念:在具備地熱能資源和區位等優勢的地區,以城市或鄉鎮為中心,創新地通過地熱+、互聯網+綜合運用,建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方案。
當日參加活動的多家企業表示,希望與產業鏈上下游伙伴合作,構建地熱智慧利用平臺服務體系,共同打造具有推廣價值的示范型“地熱生態與智慧城鎮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