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家日活動現場 資料圖片
【相約2019北京世園會】
面對巍峨的94朵鋼鐵“花傘”組成的世園會國際館,向右望去,便是獨具特色的“一葉飄落”建筑——占地2016平方米的德國展園。不需要通過時光機穿越時空,在北京世園會,你只需踏入德國館,就能親歷“上天入地”,感受歷史與未來。
5月13日,世園會開園滿半月,迎來了首個國家日——德國國家日活動。游客們的熱情一直延續到活動日的第二天。14日下午,一個普通的工作日,德國館的走廊上依舊排起長隊,游人中有老年姐妹團、有夫妻帶著孩子,有腿腳不便者坐著輪椅,在大約半個小時的有序排隊后,進入場館領略遙遠歐洲大國的風采。
花兒與綠墻
“德國館必須要去的,你在里面可以看到完整的未來城市生態系統。”從北京市西城區大老遠趕來的灰灰小朋友不太喜歡排隊這件事,帶他來的媽媽吳女士認真安撫著五歲的兒子。灰灰似乎并不太明白“生態系統”這個詞,媽媽領他抬頭望向圍繞展館一周的木質架子,耐心給他講解上面陳列的每種花草:紫雛菊、鳳梨鼠尾草、夏日風輪菜、歐石楠、紅剪秋羅……這些姹紫嫣紅的花草顯然吸引了孩童的注意力,緩解了帶娃排隊媽媽的麻煩。媽媽又讓灰灰向下看去,步道旁正有潺潺流水。玩著水,不一會兒,隊排到了!
德國展館建筑形似從樹上落下的一片葉子,寓意即將煥發新生,契合德國展園主題“SEEDING THE FUTURE(播種未來)”。兩層的展館四周有和展館同高的木架,園藝植物攀于木架沿外墻垂直而上,形成美麗綠墻,配合其內的昆蟲旅館、巢箱、水循環、森林生態系統等,使游客可以直觀感受綠色生態系統帶來的更加健康、美好的現代城市生活。
種子球與穿越歷史
年輕的志愿者們拿著竹筐,為每一位排隊的游客發了一枚袋裝的種子球。這枚種子球便是帶領游客穿越時空的使者了。
“今天的種子中,金盞花多一些。”“在你的種子球內蘊藏著哪種植物?”拿起手中的種子口袋,把上面印著的二維碼對準掃描器,屏幕上便會顯示這枚種子盛放的花朵。再把這朵種子二維碼對準一個形似豎井的地面屏幕裝置旁邊的掃描器,轟隆聲伴隨著震動旋即從“井”下響起:“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筑群:技術奇跡,自2001年起,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使用時期為1851年至1986年,產煤量超過2.4億噸,雇員數多達8000名礦工。礦井XII:世界上最現代化、最大、最漂亮的煤礦,使用時期是1932年至1986年,深度達1000米,日產原煤超過23000噸,是通常產能的四倍。”字幕一閃而過,屏幕上開始出現地質層三維圖:“深度50米,距今8300萬年,來自白堊紀的德國菊石;深度200米,3億年,弱楔葉;深度400米,3億年,翅羊齒……”一分鐘內游客已穿越被稱為“魯爾區的埃菲爾鐵塔”、歐洲曾經最大礦井之一的XII號礦井。
在德國館內,游客看到許多個二維碼掃描小窗口,通過手中的金盞花種子,游客可以聆聽德國柏林墻邊界柱的自白,可以從一只住在城市上空花園的小蜜蜂的角度,了解德國先進的未來生態系統,也可以穿越回1960年,領略一個工業大國的發端。
金絲雀與蜜蜂
在1960年展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金絲雀。金絲雀因為更加敏感的身體特征,常被用于警告采礦業中的危險氣體和缺氧。在德國礦業輝煌發展時期,人們特別飼養金絲雀,將其裝在鳥籠中隨礦工帶入礦道中,如果鳥暈倒了,表示地下的可吸入空氣差,必須馬上撤離到安全地帶。
金絲雀是工業時期德國的典型代表。
沿著1960年展區逆向走去,便直接跳過了現代德國,來到了2060年的德國。在那里,掃描二維碼,游客會聽到一只小蜜蜂的獨白:“通常情況下我處于大自然中,但這段時間我處于城市的高處,在城市建筑物的屋頂上,露臺為蜜蜂提供了新的棲息地,這個不尋常的地方,正在成為蜜蜂新的棲息地。不得不說,我真的很喜歡俯瞰這個城市。”作為傳粉媒介,蜜蜂對生態系統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食物來自于蜜蜂授粉的農作物,如果世界上沒有蜜蜂,這將對植物的多樣性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未來,人類安排了城市高空作為蜜蜂新的棲息地。
這只小蜜蜂,集中代表了德國在未來城市的想象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活。
這樣的美好期冀,在德國展館的當代展示區域顯示了十分可信的現實土壤。關稅同盟公園引人注目:從前的工業閑置空地,現已成為植被豐富的生態系統,為許多動物提供了寶貴的棲息地,也成為近在咫尺的市民度假地,自然界重新從工業領地奪回了失地。
音樂與啤酒
下午3點半,場館外的啤酒花園旁,歡快的音樂聲響起,那是友好的德國樂隊在演奏。如果不忍心辜負了國際朋友的盛情,就趕緊走到啤酒屋,來一杯正宗的德國啤酒。德國人熱愛音樂,音樂和啤酒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展館中,有一隅由1米高黑色石碑群環繞,每塊碑上,分別刻有各個時期中國文人描寫環境優美的句子:“姹紫嫣紅,明,湯顯祖,《牡丹亭》;山清水秀,宋,黃庭堅,《驀山溪》;臨水登山,戰國時代,宋玉,《九辯》……”
這塊展區被取名為“向往之地”,設計者把中國古人對美好環境的描述置于德國館中,與德國館追尋綠色的歷史與未來遙相呼應,正好訴說著綠色這一人類共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