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兄弟們,一起攜手行動,把船上的生活垃圾和生產期間在湖底撈到的塑料、金屬等物品帶上岸,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讓太湖水更潔凈,讓飲用水更健康。”在《給太湖漁民的一封倡議信》中,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太湖漁港村聯合江蘇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向廣大漁民發出倡議。
隨著今年禁漁期結束,太湖湖區正式開捕,“漁民垃圾上岸”的活動也同期開展起來。沉睡在太湖底、讓保潔員鞭長莫及的垃圾,也可以得到規范、安全處置。
漁民一網下去,除了魚蝦,經常還會捎帶上塑料瓶等垃圾
倡議書不僅發到了每戶漁民手中,村干部還搭乘收魚蝦的運輸船到太湖深處與漁民一對一溝通。多數漁民都非常支持這個活動,漁民說:“這個事情要是早幾年開始做,就更好了。”
老漁民蔣泉生回憶說,2000年之前,漁民在船上用灶臺,生活垃圾常用來燒火,之后改用煤氣,很多垃圾沒了用武之地,就都被漁民隨手扔進湖里。一些過路的運輸船也會把船上的生活垃圾扔進湖里。
日積月累,湖底垃圾越來越多?,F在漁民一網下去,除了魚蝦,經常還會捎帶上塑料瓶等垃圾,甚至還“捕獲”過一輛破舊自行車。
由于太湖水質變差,現在船上煮飯的水,都是從岸上帶的。蔣泉生和村民們都挺懷念以前的日子:“湖上打魚,帶上一塊明礬,渴了濾一下太湖水就能直接喝。”
參與的漁民越來越多,還有漁民主動要求去收垃圾
開捕以后,漁民有時候兩三個月都會生活在船上,不靠岸。
漁民蔣伯平最近剛靠岸回家,她告訴記者,自己船上每天的生活垃圾大概有20多斤,用垃圾袋裝好后,運輸船每天都會來收。
“剛開始覺得有點麻煩,但為了太湖水好,還是應該堅持做下去。時間一長就能看到效果,撒網時撈起來的垃圾會越來越少。”蔣伯平說。
為了盡可能發動漁民帶垃圾上岸,太湖漁港村動腦筋想辦法,村干部先從熟人開始做工作,讓他們在做魚蝦分類的同時,也把撈上來的垃圾挑揀出來帶上岸。
剛開始帶上來的垃圾一天也就50斤~60斤。很快,參與的漁民越來越多,還有漁民主動和村干部聯系,要求去收垃圾。
每一船的垃圾需要定時定點有人去收集,24艘收魚蝦的運輸船就成為聯系漁船的流動“收購點”,收魚收蝦時順道將漁船上的垃圾帶上岸。村委會給每艘運輸船都配了一個大型垃圾桶。
垃圾拖運上岸后,再由3名環衛工人進行日常的垃圾轉運
這些垃圾拖運上岸后,再由3名環衛工人進行日常的垃圾轉運。垃圾最多的時候,一天就轉運超過1500斤。
“垃圾里大部分是破舊漁網和廢機油。漁網有時候一天就有幾百斤,目前廢機油也超過了500斤,這些都需要聯系有資質的單位單獨進行無害化處置,每噸的處置費用逾萬元。”太湖漁港村黨總支副書記蔣兵說,這些錢由村級財政承擔。
從5月開始,目前已有約35噸垃圾被運上岸進行了規范處置。
為了鼓勵漁民,天氣最熱的時候,太湖漁港村還每個月給每艘漁船送一箱水,回饋帶垃圾上岸的漁民。
除了讓垃圾上岸,為了進一步教育引導漁民保護太湖,2017年,太湖漁港村的碼頭邊還豎起一塊“太湖永續石”。在當年的開捕節現場,漁民代表操著濃厚的鄉音,一字一句承諾:今后一定會像珍愛母親一樣,珍愛太湖、感恩太湖,不用電捕魚、不用藥捕蝦、不在禁漁期捕魚、不捕子孫魚……
“這幾句承諾,老百姓聽得懂、做得了,更能入心入腦。”漁港村前任黨總支書記錢才忠說,此前,電魚、藥魚現象十分普遍,不僅破壞漁業資源,還影響太湖的生態環境?,F在隨著有關部門檢查、巡查力度加大,漁民環境意識提升,類似現象得到了明顯遏制。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越來越多的漁民參與到母親湖的保護中來。
隨著今年禁漁期結束,太湖湖區正式開捕,“漁民垃圾上岸”的活動也同期開展起來。沉睡在太湖底、讓保潔員鞭長莫及的垃圾,也可以得到規范、安全處置。
漁民一網下去,除了魚蝦,經常還會捎帶上塑料瓶等垃圾
倡議書不僅發到了每戶漁民手中,村干部還搭乘收魚蝦的運輸船到太湖深處與漁民一對一溝通。多數漁民都非常支持這個活動,漁民說:“這個事情要是早幾年開始做,就更好了。”
老漁民蔣泉生回憶說,2000年之前,漁民在船上用灶臺,生活垃圾常用來燒火,之后改用煤氣,很多垃圾沒了用武之地,就都被漁民隨手扔進湖里。一些過路的運輸船也會把船上的生活垃圾扔進湖里。
日積月累,湖底垃圾越來越多?,F在漁民一網下去,除了魚蝦,經常還會捎帶上塑料瓶等垃圾,甚至還“捕獲”過一輛破舊自行車。
由于太湖水質變差,現在船上煮飯的水,都是從岸上帶的。蔣泉生和村民們都挺懷念以前的日子:“湖上打魚,帶上一塊明礬,渴了濾一下太湖水就能直接喝。”
參與的漁民越來越多,還有漁民主動要求去收垃圾
開捕以后,漁民有時候兩三個月都會生活在船上,不靠岸。
漁民蔣伯平最近剛靠岸回家,她告訴記者,自己船上每天的生活垃圾大概有20多斤,用垃圾袋裝好后,運輸船每天都會來收。
“剛開始覺得有點麻煩,但為了太湖水好,還是應該堅持做下去。時間一長就能看到效果,撒網時撈起來的垃圾會越來越少。”蔣伯平說。
為了盡可能發動漁民帶垃圾上岸,太湖漁港村動腦筋想辦法,村干部先從熟人開始做工作,讓他們在做魚蝦分類的同時,也把撈上來的垃圾挑揀出來帶上岸。
剛開始帶上來的垃圾一天也就50斤~60斤。很快,參與的漁民越來越多,還有漁民主動和村干部聯系,要求去收垃圾。
每一船的垃圾需要定時定點有人去收集,24艘收魚蝦的運輸船就成為聯系漁船的流動“收購點”,收魚收蝦時順道將漁船上的垃圾帶上岸。村委會給每艘運輸船都配了一個大型垃圾桶。
垃圾拖運上岸后,再由3名環衛工人進行日常的垃圾轉運
這些垃圾拖運上岸后,再由3名環衛工人進行日常的垃圾轉運。垃圾最多的時候,一天就轉運超過1500斤。
“垃圾里大部分是破舊漁網和廢機油。漁網有時候一天就有幾百斤,目前廢機油也超過了500斤,這些都需要聯系有資質的單位單獨進行無害化處置,每噸的處置費用逾萬元。”太湖漁港村黨總支副書記蔣兵說,這些錢由村級財政承擔。
從5月開始,目前已有約35噸垃圾被運上岸進行了規范處置。
為了鼓勵漁民,天氣最熱的時候,太湖漁港村還每個月給每艘漁船送一箱水,回饋帶垃圾上岸的漁民。
除了讓垃圾上岸,為了進一步教育引導漁民保護太湖,2017年,太湖漁港村的碼頭邊還豎起一塊“太湖永續石”。在當年的開捕節現場,漁民代表操著濃厚的鄉音,一字一句承諾:今后一定會像珍愛母親一樣,珍愛太湖、感恩太湖,不用電捕魚、不用藥捕蝦、不在禁漁期捕魚、不捕子孫魚……
“這幾句承諾,老百姓聽得懂、做得了,更能入心入腦。”漁港村前任黨總支書記錢才忠說,此前,電魚、藥魚現象十分普遍,不僅破壞漁業資源,還影響太湖的生態環境?,F在隨著有關部門檢查、巡查力度加大,漁民環境意識提升,類似現象得到了明顯遏制。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越來越多的漁民參與到母親湖的保護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