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河水,清澈見底,卵石鋪就的河堤上植被茂盛……在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緩緩流淌的時臨河水,正是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開展結對幫扶、生態幫扶,實施“薊州區穿芳峪鎮時臨河小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示范項目”的成果見證。
幫扶困難村突出綠色發展
如不是看到項目實施前的現場勘查照片,很難想象,兩年前的這段河道還充斥著各類建筑垃圾,部分河道甚至被填平成了道路,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污染河”。
“20世紀80年代之前,這條河一直有水,但之后就長期處于斷流狀態。自從示范項目完工后,加上今年雨水多,從夏天到現在,這條河里一直有水。現在雖然已經進入枯水期,但以目前的流量看,估計能流到明年。”穿芳峪鎮水利站站長鄭利民告訴記者,時臨河河道屬于自然形成,全長十多公里,上游發源于山間,由多口泉水匯集,順山勢由高到低流過,最終匯入下游的于橋水庫。
李海芳是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也是具體實施時臨河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項目組成員,她向記者介紹了這一項目的由來。2013年,天津市委部署開展了聯系群眾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2015年底,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提出,在2016年、2017年幫扶工作中,要結合本單位專長,突出綠色發展,在破解制約鄉村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上發力,在精準幫扶上創出特色。
“在充分了解幫扶村和穿芳峪鎮政府需求基礎上,最終確定了時臨河小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示范項目。” 李海芳說,市生態環境局選擇這一項目主要考慮到3方面因素,一是時臨河中段三公里周邊人口集聚,污染物產生量大,威脅著下游于橋水庫的生態環境安全。二是旅游是穿芳峪鎮的支柱產業,而中段三公里河段恰好處于穿芳峪鎮中心位置,生態景觀地位突出。三是鎮政府缺乏治理資金和技術,迫切需要幫助恢復河道生態環境,促進旅游業發展,實現生態復興帶動鄉村振興。
爭取千萬元資金多元化治理
“時臨河位于穿芳峪鎮聚集村落南側,周邊居民活動頻繁,河道內堆棄著大量建筑垃圾。” 據多次到現場踏勘的設計工程師張亞慧介紹,在時臨河北岸還有7家畜禽養殖戶,產生的糞便露天堆棄于河邊,污水直排時臨河。經測算,7家養殖戶每年向時臨河直排污水量約1.5萬噸,約合每年排放COD230噸、氨氮9噸,直接對下游水質造成威脅。
2016年11月,這一示范項目正式開始施工建設,于2017年6月完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為此項目爭取市財政資金1181萬元,由天津市環科院與穿芳峪鎮政府共同組織實施。
“治河先治岸。”李海芳說,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針對時臨河污染特點及現狀,結合市環科院的技術優勢,采用了多元化、立體式、組合型集成治理技術。針對時臨河點源污染特征,對畜禽養殖戶采用種養一體化模式,實現了糞便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建立時臨河復合園林濾池生態系統及滲流生態床系統,在河堤建設生態防護帶,合理制定管理措施,大大降低了污染風險。
這一示范項目實施后綜合效益顯著。在環境效益方面,通過對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生活垃圾、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有效管控。在經濟社會效益方面,據天津市環科院有關專家測算,項目完成后,當地每年可產生不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透支”為代價的“綠色收益”255.1萬元。同時,時臨河沿岸環境的美化,對北臺頭等河道沿線村莊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促進了當地旅游收入的提升。
“時臨河不再是一條污染河,而是穿芳峪鎮一條直接惠及多個村莊的美麗旅游景觀河,為全鎮打造‘全境域、全景式’旅游名鎮注入了活力,也必將成為一條能吸引更多游客前來的致富河。” 對如今的時臨河,穿芳峪鎮政府相關負責人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說,這正是 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看著祖輩口中喚作“南河”的時臨河河水重變清澈,家住河邊的朱大爺滿是歡喜,感慨地說:“以前的那條南河又回來了。”
幫扶困難村突出綠色發展
如不是看到項目實施前的現場勘查照片,很難想象,兩年前的這段河道還充斥著各類建筑垃圾,部分河道甚至被填平成了道路,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污染河”。
“20世紀80年代之前,這條河一直有水,但之后就長期處于斷流狀態。自從示范項目完工后,加上今年雨水多,從夏天到現在,這條河里一直有水。現在雖然已經進入枯水期,但以目前的流量看,估計能流到明年。”穿芳峪鎮水利站站長鄭利民告訴記者,時臨河河道屬于自然形成,全長十多公里,上游發源于山間,由多口泉水匯集,順山勢由高到低流過,最終匯入下游的于橋水庫。
李海芳是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也是具體實施時臨河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項目組成員,她向記者介紹了這一項目的由來。2013年,天津市委部署開展了聯系群眾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2015年底,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提出,在2016年、2017年幫扶工作中,要結合本單位專長,突出綠色發展,在破解制約鄉村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上發力,在精準幫扶上創出特色。
“在充分了解幫扶村和穿芳峪鎮政府需求基礎上,最終確定了時臨河小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示范項目。” 李海芳說,市生態環境局選擇這一項目主要考慮到3方面因素,一是時臨河中段三公里周邊人口集聚,污染物產生量大,威脅著下游于橋水庫的生態環境安全。二是旅游是穿芳峪鎮的支柱產業,而中段三公里河段恰好處于穿芳峪鎮中心位置,生態景觀地位突出。三是鎮政府缺乏治理資金和技術,迫切需要幫助恢復河道生態環境,促進旅游業發展,實現生態復興帶動鄉村振興。
爭取千萬元資金多元化治理
“時臨河位于穿芳峪鎮聚集村落南側,周邊居民活動頻繁,河道內堆棄著大量建筑垃圾。” 據多次到現場踏勘的設計工程師張亞慧介紹,在時臨河北岸還有7家畜禽養殖戶,產生的糞便露天堆棄于河邊,污水直排時臨河。經測算,7家養殖戶每年向時臨河直排污水量約1.5萬噸,約合每年排放COD230噸、氨氮9噸,直接對下游水質造成威脅。
2016年11月,這一示范項目正式開始施工建設,于2017年6月完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為此項目爭取市財政資金1181萬元,由天津市環科院與穿芳峪鎮政府共同組織實施。
“治河先治岸。”李海芳說,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針對時臨河污染特點及現狀,結合市環科院的技術優勢,采用了多元化、立體式、組合型集成治理技術。針對時臨河點源污染特征,對畜禽養殖戶采用種養一體化模式,實現了糞便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建立時臨河復合園林濾池生態系統及滲流生態床系統,在河堤建設生態防護帶,合理制定管理措施,大大降低了污染風險。
這一示范項目實施后綜合效益顯著。在環境效益方面,通過對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生活垃圾、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有效管控。在經濟社會效益方面,據天津市環科院有關專家測算,項目完成后,當地每年可產生不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透支”為代價的“綠色收益”255.1萬元。同時,時臨河沿岸環境的美化,對北臺頭等河道沿線村莊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促進了當地旅游收入的提升。
“時臨河不再是一條污染河,而是穿芳峪鎮一條直接惠及多個村莊的美麗旅游景觀河,為全鎮打造‘全境域、全景式’旅游名鎮注入了活力,也必將成為一條能吸引更多游客前來的致富河。” 對如今的時臨河,穿芳峪鎮政府相關負責人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說,這正是 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看著祖輩口中喚作“南河”的時臨河河水重變清澈,家住河邊的朱大爺滿是歡喜,感慨地說:“以前的那條南河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