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作為人類生存的重要空間載體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分布式引擎”,如何以自身的高品質建設來支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各方共同面對的大考。
近日,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作為獨家戰略支持單位的2018(第六屆)國家城市發展市長論壇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召開。論壇以“綠色、智慧、融合——新時代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旨在探討交流新時代、新理念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與新動向,共同找尋城市新的發展坐標,發掘新的發展動能,激發新的發展活力。
400多位政府官員、知名專家學者、國內領軍企業代表、投資機構代表等進行了多維度、多視角的對話交流。大家一致認為,綠色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底色。抓住當下城市建設這個戰略機遇期、起步探索期、瓶頸凸顯期、創新發展機遇期,補齊短板,是贏取未來城市美好生活的關鍵。
變革發展動力 優化產業結構
眾所周知,產業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支撐。無論是工業、制造業,還是商貿、物流、金融、交通、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多元化的產業體系構成了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和命脈之基。尤其是,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不過,當前要想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工業必須調整結構、根治污染。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表示,近幾年來,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占據較高比例。2017年,全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3.9%。可以說,工業依然承擔著匯聚各種生產要素、匯集各類精英人才、促進城市發展繁榮的重要作用。
但是,工業化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破壞。數據顯示,在我國能源總能耗中,工業能耗的占比最高,達68%。也就是說,GDP的增加,很大程度是依靠資源能源的消耗換來的。
對此,李毅中強調,“工業肩負著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防治污染保護環境兩方面的責任。”
他建議,必須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企業特別是重化工企業的技術改造;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把住新建項目入口關;推行能源革命,把住源頭,減少資源環境負載。”
“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集中體現在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其中更要重視創新和綠色,城市從經濟結構來講必須具有科技創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優先等特征,從生活生態來講必須具有節能、低碳、文明、健康、舒適、時尚、富裕而勤儉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李毅中說。
民革中央原專職副主席、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何丕潔也表示,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發展動力的變革。而發展動力的變革首先要從綠色發展與創新驅動入手。
“綠色發展既是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形成生態文明文化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是以科技創新、集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特征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的創新。”何丕潔說。
依托自身優勢 用好新興技術
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出現,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尤其是綠色、智慧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如何運用這些技術,為未來城市建設提供助力?與會專家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性的意見與建議。
易華錄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薛曉東介紹了數據在未來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他表示,數字生態是數字經濟的最小生產單元,通過打造數據生態圈,開放共享各種數據,可為城市匯聚財富,創造就業,發展產業。如新加坡基本上可以實現整個國家的數字孿生,把物理空間映射到線上空間,生活、生產、城市的運行都可以在線上得以體現,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傳輸體現在線上,線下的任何變化都可以體現在線上,方便城市管理與資源利用。
在國內,目前也可以實現通過大數據的方式,統計人口、法人及人口變動、遷入遷出等情況,了解一座城市的運行,并且還可以將經濟的微觀數據、宏觀數據融合打通,提供綜合分析的決策平臺。
不過,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曹曉兵強調:“任何的技術、產品、科技一定要應用于城市的管理、產業的轉型、城市的服務才能真正地產生價值。”
由此,這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每個地區或每個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如何讓城市依托自身的優勢資源,走契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對此,思樸國際(北京)城市規劃有限公司總裁、住建部高級城市規劃設計專家李鳳愚表示,“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用一個所謂的模型或模式來涵蓋是非常困難的。”
清華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毛其智建議,應鼓勵不同地區或不同城市根據自己不同的條件,在各自的基礎上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了、進步了,就應該得到鼓勵,得到支持,而不能把一些天生的‘學霸’和大多數一般的‘同學’相提并論。”毛其智說。
近日,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作為獨家戰略支持單位的2018(第六屆)國家城市發展市長論壇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召開。論壇以“綠色、智慧、融合——新時代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旨在探討交流新時代、新理念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與新動向,共同找尋城市新的發展坐標,發掘新的發展動能,激發新的發展活力。
400多位政府官員、知名專家學者、國內領軍企業代表、投資機構代表等進行了多維度、多視角的對話交流。大家一致認為,綠色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底色。抓住當下城市建設這個戰略機遇期、起步探索期、瓶頸凸顯期、創新發展機遇期,補齊短板,是贏取未來城市美好生活的關鍵。
變革發展動力 優化產業結構
眾所周知,產業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支撐。無論是工業、制造業,還是商貿、物流、金融、交通、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多元化的產業體系構成了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和命脈之基。尤其是,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不過,當前要想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工業必須調整結構、根治污染。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表示,近幾年來,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占據較高比例。2017年,全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3.9%。可以說,工業依然承擔著匯聚各種生產要素、匯集各類精英人才、促進城市發展繁榮的重要作用。
但是,工業化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破壞。數據顯示,在我國能源總能耗中,工業能耗的占比最高,達68%。也就是說,GDP的增加,很大程度是依靠資源能源的消耗換來的。
對此,李毅中強調,“工業肩負著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防治污染保護環境兩方面的責任。”
他建議,必須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企業特別是重化工企業的技術改造;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把住新建項目入口關;推行能源革命,把住源頭,減少資源環境負載。”
“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集中體現在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其中更要重視創新和綠色,城市從經濟結構來講必須具有科技創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優先等特征,從生活生態來講必須具有節能、低碳、文明、健康、舒適、時尚、富裕而勤儉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李毅中說。
民革中央原專職副主席、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何丕潔也表示,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發展動力的變革。而發展動力的變革首先要從綠色發展與創新驅動入手。
“綠色發展既是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形成生態文明文化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是以科技創新、集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特征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的創新。”何丕潔說。
依托自身優勢 用好新興技術
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出現,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尤其是綠色、智慧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如何運用這些技術,為未來城市建設提供助力?與會專家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性的意見與建議。
易華錄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薛曉東介紹了數據在未來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他表示,數字生態是數字經濟的最小生產單元,通過打造數據生態圈,開放共享各種數據,可為城市匯聚財富,創造就業,發展產業。如新加坡基本上可以實現整個國家的數字孿生,把物理空間映射到線上空間,生活、生產、城市的運行都可以在線上得以體現,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傳輸體現在線上,線下的任何變化都可以體現在線上,方便城市管理與資源利用。
在國內,目前也可以實現通過大數據的方式,統計人口、法人及人口變動、遷入遷出等情況,了解一座城市的運行,并且還可以將經濟的微觀數據、宏觀數據融合打通,提供綜合分析的決策平臺。
不過,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曹曉兵強調:“任何的技術、產品、科技一定要應用于城市的管理、產業的轉型、城市的服務才能真正地產生價值。”
由此,這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每個地區或每個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如何讓城市依托自身的優勢資源,走契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對此,思樸國際(北京)城市規劃有限公司總裁、住建部高級城市規劃設計專家李鳳愚表示,“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用一個所謂的模型或模式來涵蓋是非常困難的。”
清華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毛其智建議,應鼓勵不同地區或不同城市根據自己不同的條件,在各自的基礎上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了、進步了,就應該得到鼓勵,得到支持,而不能把一些天生的‘學霸’和大多數一般的‘同學’相提并論。”毛其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