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10月中旬,法國南部的奧德省驟降暴雨,多處要道被沖斷,大量路面徹底被洪水淹沒,變成河道。
事實上,一場大暴雨讓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瞬時淪為“澤國”的現象并不鮮見。法國尼斯綜合理工大學前校長菲利普·顧博維爾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一場景也曾發生在美國、日本的城市。
有研究指出,洪水災害是全球發生頻率最高,且經濟損失較嚴重的自然災害。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時有發生,使得洪水管理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
如何加強洪水風險綜合管理,減小洪水災害帶來的損失和影響,無疑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
同樣,這也是近日召開的洪水管理國際論壇上,各國專家們熱議的焦點話題。
雨洪也是一種資源
在國際洪水管理論壇主席斯洛博丹·西蒙諾維奇教授看來,有些人在談論洪水時喜歡用“管控”一詞,但實際上人類是不可能控制自然的,只能采取一些干預措施來應對可能發生的災害。
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常務副主任程曉陶也認為,從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是當代防洪戰略轉移的重要標志。作為國內較早開展洪水管理研究的專家之一,程曉陶介紹,洪水風險管理是洪水管理的模式之一,即在充分認識洪水“利、害”兩面性的基礎上,協調處理好人與洪水之間的關系。
“洪水可能帶來災害,但換一個角度看,雨洪也是一種資源。所謂風險管理,追求的是適度與有限的管理目標,而不是過分強調‘人定勝天’,相反,要注重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程曉陶說。
水利部原總規劃師張志彤認為,實施洪水風險管理是防洪的關鍵。他指出,受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約有70%的國土面積會遭受不同程度洪澇災害的影響,江河洪水、山區洪水、暴雨內澇等洪澇災害頻發。
為了盡可能降低洪水帶來的風險,編制風險圖顯得尤為重要。據介紹,近年來,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專項經費13.02億元,推進實施《全國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編制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合計編制完成了我國重要防洪區49.6萬平方公里的洪水風險圖,涵蓋全國所有重點防洪保護區(40.8萬平方公里),國家重要和一般蓄滯洪區78處(2.9萬平方公里),主要江河中下游洪泛區26處(0.88萬平方公里),重點和重要防洪城市45座(1.3萬平方公里),中小河流重點河段198處(3.7萬平方公里)。
量化“韌性”提高應對洪災能力
圍繞洪水風險管理,國際學術界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斯洛博丹·西蒙諾維奇認為,一方面洪水風險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在洪水災害的備災、救災等過程中,需要對風險進行評估,并得出評估數值,而為了更好地了解災害過程中的動態變化情況,需要基于評估數值,對城市或地區應對災害的“韌性”進行量化研究。
所謂“韌性”,強調的是對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適應性。為了解釋“韌性”,斯洛博丹·西蒙諾維奇畫了一張“U”形圖表。在圖表中,縱軸為城市系統功能,橫軸為時間。當致災外力超出系統防御能力時,曲線開始下降。降至最低點后,曲線開始回升,即進入恢復重建階段。
通過量化“韌性”,可以了解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會起到什么樣的效果,進而更好地輔助決策。以曲線上升階段為例,斯洛博丹·西蒙諾維奇指出,通過評估,可以決定采取什么樣的災害響應措施,比如是否需要動員更多的人力財力,以及延長或者縮短恢復重建的時間。
菲利普·顧博維爾認為,應用智能解決方案,打造智慧城市,也是提升城市應對洪災能力的重要手段。這首先需要安裝多種傳感器,收集地勢地形、雨水等信息,以全面的視角對災情進行高效的監測與評估。
此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也將對于洪水災害的研究和科普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年輕人帶上頭盔,體驗洪水來臨的場景。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讓人們模擬洪災發生時的場景,進行救災路線規劃和演練,從而增強應對的能力。” 菲利普·顧博維爾說。
事實上,一場大暴雨讓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瞬時淪為“澤國”的現象并不鮮見。法國尼斯綜合理工大學前校長菲利普·顧博維爾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一場景也曾發生在美國、日本的城市。
有研究指出,洪水災害是全球發生頻率最高,且經濟損失較嚴重的自然災害。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時有發生,使得洪水管理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
如何加強洪水風險綜合管理,減小洪水災害帶來的損失和影響,無疑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
同樣,這也是近日召開的洪水管理國際論壇上,各國專家們熱議的焦點話題。
雨洪也是一種資源
在國際洪水管理論壇主席斯洛博丹·西蒙諾維奇教授看來,有些人在談論洪水時喜歡用“管控”一詞,但實際上人類是不可能控制自然的,只能采取一些干預措施來應對可能發生的災害。
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常務副主任程曉陶也認為,從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是當代防洪戰略轉移的重要標志。作為國內較早開展洪水管理研究的專家之一,程曉陶介紹,洪水風險管理是洪水管理的模式之一,即在充分認識洪水“利、害”兩面性的基礎上,協調處理好人與洪水之間的關系。
“洪水可能帶來災害,但換一個角度看,雨洪也是一種資源。所謂風險管理,追求的是適度與有限的管理目標,而不是過分強調‘人定勝天’,相反,要注重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程曉陶說。
水利部原總規劃師張志彤認為,實施洪水風險管理是防洪的關鍵。他指出,受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約有70%的國土面積會遭受不同程度洪澇災害的影響,江河洪水、山區洪水、暴雨內澇等洪澇災害頻發。
為了盡可能降低洪水帶來的風險,編制風險圖顯得尤為重要。據介紹,近年來,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專項經費13.02億元,推進實施《全國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編制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合計編制完成了我國重要防洪區49.6萬平方公里的洪水風險圖,涵蓋全國所有重點防洪保護區(40.8萬平方公里),國家重要和一般蓄滯洪區78處(2.9萬平方公里),主要江河中下游洪泛區26處(0.88萬平方公里),重點和重要防洪城市45座(1.3萬平方公里),中小河流重點河段198處(3.7萬平方公里)。
量化“韌性”提高應對洪災能力
圍繞洪水風險管理,國際學術界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斯洛博丹·西蒙諾維奇認為,一方面洪水風險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在洪水災害的備災、救災等過程中,需要對風險進行評估,并得出評估數值,而為了更好地了解災害過程中的動態變化情況,需要基于評估數值,對城市或地區應對災害的“韌性”進行量化研究。
所謂“韌性”,強調的是對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適應性。為了解釋“韌性”,斯洛博丹·西蒙諾維奇畫了一張“U”形圖表。在圖表中,縱軸為城市系統功能,橫軸為時間。當致災外力超出系統防御能力時,曲線開始下降。降至最低點后,曲線開始回升,即進入恢復重建階段。
通過量化“韌性”,可以了解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會起到什么樣的效果,進而更好地輔助決策。以曲線上升階段為例,斯洛博丹·西蒙諾維奇指出,通過評估,可以決定采取什么樣的災害響應措施,比如是否需要動員更多的人力財力,以及延長或者縮短恢復重建的時間。
菲利普·顧博維爾認為,應用智能解決方案,打造智慧城市,也是提升城市應對洪災能力的重要手段。這首先需要安裝多種傳感器,收集地勢地形、雨水等信息,以全面的視角對災情進行高效的監測與評估。
此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也將對于洪水災害的研究和科普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年輕人帶上頭盔,體驗洪水來臨的場景。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讓人們模擬洪災發生時的場景,進行救災路線規劃和演練,從而增強應對的能力。” 菲利普·顧博維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