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款、整治、關停、搬遷、禁建,環保力度的持續升級讓中國的工業企業,特別是排污大戶正在經歷“被涅槃”之痛。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政府接連對工業污染的發出了最后通牒。山東,江蘇、廣東、河北、四川、浙江、天津已經對高污染工業園區展開了大面積的停產、搬遷行動。
三年前,在一次飯局上,一位做化工的朋友告訴我,不要把環保太當回事(說這話的這位朋友經營了一個年產值近6億的化工廠)。就在上周末,從另外一個朋友那里得知,這位做化工的朋友關門了。
環保的刀多年前就已架在工業污染的脖子上,直到2018終于聽到了那聲久違的“午時已到…”。
大刀終于揮了下去,環保行業的工業治污大門被徹底打開。
如果沒命參與市政環保的狂歡盛宴,那工業環保這場萬億級的大賽你一定可以大顯身手。
從無人問津到如今巨頭紛紛布局的香餑餑,工業環保這些年經歷了什么?
01
工業環保發展的3大制約因素 一部排污企業的從良史
1.沒動力
工業環保一直做不起來的最重要原因莫過于“動力”二字。
排污企業沒有足夠的動力搞環保,為什么?因為監管不嚴,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做化工的朋友,在他的意識里,那時候的環保問題都不是個事兒。所以,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存在很大的僥幸心理。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你搞了環保,你的成本就會上升一大截,就失去了競爭優勢,而且別人還不一定買賬。
2.治不起
成本高,高到大部分企業都治不起。
我們的工業企業大多都是基礎性工業,科技含量低,利潤非常低。如果加上環保的成本,甭說盈利,大部分企業都是要倒貼的。這就是我們現在談的產業結構的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在謀劃產業轉型,所謂轉型就是要升級,升級到有足夠的利潤治污或升級到排污量小的產業,比如國家在打造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
3.自己做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事理念一直是工業環保不能做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規模較大的工業污染市場不夠市場化,表現尤為嚴重的就是煤電鋼鐵石化水泥制藥等領域,基本都是內部消化,第三方企業幾乎無法參與。
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沒有安全感
治污已經超出絕大多數排污企業的認知范圍,對于五花八門的治污工藝,排污企業根本無法理解。
不理解就會產生恐懼,再加上治理市場本身也未形成透明公開的定價,排污企業就怕被坑,所以不愿選擇第三方治理。
2.不想引狼入室
這可能是藏在所有排污企業心里最深處的動機。自己做就有一種掌控感,可以“靈活應對”、“見機行事”,這在環保監管不嚴的背景下很管用,重要的是能省很多錢。
從沒動力到治不起再到自己做,一路下來雖然沒有大的突破但也能看出大家意識形態上的變化。這就是過去很長一段時工業環保的困局。
如今,市場已經在發出一個強烈的聲音:幫我達標。
02
工業環保市場加速迸發的2個核心原因 沒人可以成為“青山綠水”的絆腳石
1.制度層面
要發展工業就必然導致污染。我們有超過70%的污染來自于工業生產,所以要實現青山綠水,工業治污這條路是躲不掉的。
自生態文明建設在“十八大”寫入黨章,有“史上最嚴”之稱的新環保法于2015年橫空出世以來,中國的環保事業已經進入到了實質性階段。
在此之后我們看到了各種不斷升級的制度設計,這其中最為顯著有以下5點:
1.提標
2.督察
3.排污許可制度
4.環保稅
5.退出機制
五板斧同時砍下去,工業環保市場被強行釋放,風口已經到來。
2.技術層面
經過多年的發展,治理工業環保的技術層面瓶頸早已突破。對于環保行業來說,早已到了只欠東風的地步。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很多企業的治理效果甚至已經超過了國際標準(很多時候國標也是超過國際標準的)。
當然如果你硬是要說價格太貴,那就是抬杠。為什么?因為這波環保風就是要淘汰連治污都治不起的那類企業。
這種淘汰看似殘酷,其實很符合商業底層邏輯,你想想,如果一個企業造成的負面社會效應比創造的正面效應還要大,這種企業自然沒有存在的價值。
對于工業環保,長久也來制度層面的瓶頸要比技術層面的瓶頸更加嚴重和緊急。對于一個典型的政策驅動型行業,只有頂層設計上到位了,才可能迸發出市場,而市場是最好的產業發展土壤。
有了這片土壤,技術自然會迭代更快,充分的競爭也可以不斷降低治污的成本。
03
工業環保的發展方向 工業治污需要有“真本事”的企業
工業環保市場爆發,但目前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且格局非常復雜,氣、水、固廢三大領域,市場保守估計超過萬億規模,目前沒有絕對領先的企業。
就國內情況來看,將會有以下兩個大的發展趨勢:
1.治理形式:第三方治理
第三方治理模式被提了很多年的,但受制于各種因素,一直沒能夠成為現實,如今正當時。
現在工業治理方面,很多環保公司只是賣設備、做工程。而目前很多環保企業正積極與一些規模、體量較大且支付能力較好的龍頭工業企業洽談第三方治理模式,從源頭到工藝化的過程完成綠色化改造,提升環保治理水平。
第三方治理目前是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必須在發展中才能解決。充分的市場環境就是最好的加速器,這條路也是發達國家探索過行之有效的一條路。
2.企業形態:綜合服務商
業主不可能對接多頭,最好是一站式解決
未來肯定會有綜合環境服務商出現,為工業企業提供水氣渣一站式解決方案,千億級的治理公司也將出現在這個領域。環保公司可以依靠市場力量,從單一的技術研發企業到綜合服務商,逐步把企業做大做強。
提高產業集中度會大大降低治理成本和風險
技術與管理是工業治污的最關鍵要素,高性價比的技術解決方案與高水平的管理服務將成為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環保公司可以通過并購收購及資本融合,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綜合服務水平與能力。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環保行業出現大規模并購,特別是被并購的技術型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并購就是在布局正在出現的工業環保風口。
04
寫在最后
在市政環保領域,長久以來,環保行業吃技術飯的公司都有一種“明明是男一號的角色但總是被男二號角色碾壓的感覺。”很難受,但又沒轍。有“金剛鉆”的企業攬不到瓷器活,沒“金剛鉆”的企業吃到撐,你還得在旁邊叫他一聲:大哥。
而在工業環保領域,有真本事的技術型公司將不可避免的帶上主角光環。
因為,這場戲,將是實力派的競技場。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政府接連對工業污染的發出了最后通牒。山東,江蘇、廣東、河北、四川、浙江、天津已經對高污染工業園區展開了大面積的停產、搬遷行動。
三年前,在一次飯局上,一位做化工的朋友告訴我,不要把環保太當回事(說這話的這位朋友經營了一個年產值近6億的化工廠)。就在上周末,從另外一個朋友那里得知,這位做化工的朋友關門了。
環保的刀多年前就已架在工業污染的脖子上,直到2018終于聽到了那聲久違的“午時已到…”。
大刀終于揮了下去,環保行業的工業治污大門被徹底打開。
如果沒命參與市政環保的狂歡盛宴,那工業環保這場萬億級的大賽你一定可以大顯身手。
從無人問津到如今巨頭紛紛布局的香餑餑,工業環保這些年經歷了什么?
01
工業環保發展的3大制約因素 一部排污企業的從良史
1.沒動力
工業環保一直做不起來的最重要原因莫過于“動力”二字。
排污企業沒有足夠的動力搞環保,為什么?因為監管不嚴,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做化工的朋友,在他的意識里,那時候的環保問題都不是個事兒。所以,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存在很大的僥幸心理。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你搞了環保,你的成本就會上升一大截,就失去了競爭優勢,而且別人還不一定買賬。
2.治不起
成本高,高到大部分企業都治不起。
我們的工業企業大多都是基礎性工業,科技含量低,利潤非常低。如果加上環保的成本,甭說盈利,大部分企業都是要倒貼的。這就是我們現在談的產業結構的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在謀劃產業轉型,所謂轉型就是要升級,升級到有足夠的利潤治污或升級到排污量小的產業,比如國家在打造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
3.自己做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事理念一直是工業環保不能做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規模較大的工業污染市場不夠市場化,表現尤為嚴重的就是煤電鋼鐵石化水泥制藥等領域,基本都是內部消化,第三方企業幾乎無法參與。
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沒有安全感
治污已經超出絕大多數排污企業的認知范圍,對于五花八門的治污工藝,排污企業根本無法理解。
不理解就會產生恐懼,再加上治理市場本身也未形成透明公開的定價,排污企業就怕被坑,所以不愿選擇第三方治理。
2.不想引狼入室
這可能是藏在所有排污企業心里最深處的動機。自己做就有一種掌控感,可以“靈活應對”、“見機行事”,這在環保監管不嚴的背景下很管用,重要的是能省很多錢。
從沒動力到治不起再到自己做,一路下來雖然沒有大的突破但也能看出大家意識形態上的變化。這就是過去很長一段時工業環保的困局。
如今,市場已經在發出一個強烈的聲音:幫我達標。
02
工業環保市場加速迸發的2個核心原因 沒人可以成為“青山綠水”的絆腳石
1.制度層面
要發展工業就必然導致污染。我們有超過70%的污染來自于工業生產,所以要實現青山綠水,工業治污這條路是躲不掉的。
自生態文明建設在“十八大”寫入黨章,有“史上最嚴”之稱的新環保法于2015年橫空出世以來,中國的環保事業已經進入到了實質性階段。
在此之后我們看到了各種不斷升級的制度設計,這其中最為顯著有以下5點:
1.提標
2.督察
3.排污許可制度
4.環保稅
5.退出機制
五板斧同時砍下去,工業環保市場被強行釋放,風口已經到來。
2.技術層面
經過多年的發展,治理工業環保的技術層面瓶頸早已突破。對于環保行業來說,早已到了只欠東風的地步。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很多企業的治理效果甚至已經超過了國際標準(很多時候國標也是超過國際標準的)。
當然如果你硬是要說價格太貴,那就是抬杠。為什么?因為這波環保風就是要淘汰連治污都治不起的那類企業。
這種淘汰看似殘酷,其實很符合商業底層邏輯,你想想,如果一個企業造成的負面社會效應比創造的正面效應還要大,這種企業自然沒有存在的價值。
對于工業環保,長久也來制度層面的瓶頸要比技術層面的瓶頸更加嚴重和緊急。對于一個典型的政策驅動型行業,只有頂層設計上到位了,才可能迸發出市場,而市場是最好的產業發展土壤。
有了這片土壤,技術自然會迭代更快,充分的競爭也可以不斷降低治污的成本。
03
工業環保的發展方向 工業治污需要有“真本事”的企業
工業環保市場爆發,但目前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且格局非常復雜,氣、水、固廢三大領域,市場保守估計超過萬億規模,目前沒有絕對領先的企業。
就國內情況來看,將會有以下兩個大的發展趨勢:
1.治理形式:第三方治理
第三方治理模式被提了很多年的,但受制于各種因素,一直沒能夠成為現實,如今正當時。
現在工業治理方面,很多環保公司只是賣設備、做工程。而目前很多環保企業正積極與一些規模、體量較大且支付能力較好的龍頭工業企業洽談第三方治理模式,從源頭到工藝化的過程完成綠色化改造,提升環保治理水平。
第三方治理目前是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必須在發展中才能解決。充分的市場環境就是最好的加速器,這條路也是發達國家探索過行之有效的一條路。
2.企業形態:綜合服務商
業主不可能對接多頭,最好是一站式解決
未來肯定會有綜合環境服務商出現,為工業企業提供水氣渣一站式解決方案,千億級的治理公司也將出現在這個領域。環保公司可以依靠市場力量,從單一的技術研發企業到綜合服務商,逐步把企業做大做強。
提高產業集中度會大大降低治理成本和風險
技術與管理是工業治污的最關鍵要素,高性價比的技術解決方案與高水平的管理服務將成為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環保公司可以通過并購收購及資本融合,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綜合服務水平與能力。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環保行業出現大規模并購,特別是被并購的技術型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并購就是在布局正在出現的工業環保風口。
04
寫在最后
在市政環保領域,長久以來,環保行業吃技術飯的公司都有一種“明明是男一號的角色但總是被男二號角色碾壓的感覺。”很難受,但又沒轍。有“金剛鉆”的企業攬不到瓷器活,沒“金剛鉆”的企業吃到撐,你還得在旁邊叫他一聲:大哥。
而在工業環保領域,有真本事的技術型公司將不可避免的帶上主角光環。
因為,這場戲,將是實力派的競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