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在問,“垃圾分類,準備好了嗎”。其實呢,說著“準備”遠遠不如“行動”來得實在。要說做心理建設,做分類動員,做教育宣傳,過去的十數年間,怎么也算是“熱身”完畢了。
雖說,宣揚垃圾分類也有不少個年頭卻依舊沒能看到實質性成效,但耳濡目染之下是理念的變遷,沒有人能否認這種潛意識下的深層次浸潤效果。而且,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也確實得到了提升,并且部分地區已經率先拿出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是以,在垃圾分類重啟的當下,很多制度的建立,工作的落實,或者是設備的添置都不會顯得沒有頭緒。這足以證明,垃圾分類告別了一個“靠自覺”的積累時代,轉身就迎來了“講規則”的責任化時代。
宗旨不變,目標不變,只是推行的方式改變了。與其問“準備好了嗎”,不如問“準備了嗎”,這一次,垃圾革命必要動真格,見真章。
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會有人覺得,“垃圾種類太多,分起來太麻煩”,“分了類還不是一輛車拖走,還分得清誰是誰”,“就分個兩種三種,不是跟沒分一樣”……這就需要聲明一點,哪怕一直被拿來做樣本的日本垃圾分類,一開始也并不見得就是一步到位。
轉變生活垃圾處置理念,培養垃圾分類習慣,完善垃圾分類到資源再利用產業鏈,進而追求效率,追求價值才更有意義。我國除了要求居民端進行垃圾分類外,還在整頓收運端混運現象,著力提高收集和運輸效率,并且開拓垃圾資源化處置多樣化渠道。
鑒于垃圾分類屬于整個垃圾處理體系的源頭,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鼓勵、引導民眾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自然是被擺在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日程前列的,各地也是“金點子”頻出,探路垃圾分類的“一城一策”。
例如在居民社區內擺放餐廚垃圾回收架,專供居民登記領桶,并且在裝滿后放回架上等待回收。而這些垃圾桶中的餐廚垃圾則將在回收后經過分揀、破碎、油水分離以及生物降解等程序變成有機肥。
再例如,垃圾分類兌換綠色積分的方式已經被證明能夠有效調動民眾分類積極性。而由此衍生出的,兌換生活用品或者抵扣物業費的方式,已經能夠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的不同,適應不同的推廣需求。
還有,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和聽到的一些關于垃圾分類的網絡“神曲”,以及“詩歌”、“散文”什么的,也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多元又有趣的宣傳方式,一改曾經千篇一律的橫幅廣告,街道宣傳板報之類的內容的枯燥感和審美疲倦。
而說到宣傳方式,垃圾分類也有了“時髦范兒”。手機小游戲,微信小程序流行起來,男女老少皆宜,這也被垃圾分類拿來做宣傳工具了。經過“編程魔法師”之手的小游戲,趣味性和教育性共存,還能實現組團組隊學知識的目的。
更有垃圾分類減量公益廣告宣傳片,已經開始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及外語頻道正式播出了。著名主持人聲情并茂地講解垃圾分類作用,垃圾分類小知識,圖文影像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顯然會更深刻。
當下,處于垃圾分類的關鍵攻堅期,宣傳在變得有趣的同時也更加聰明。很多地方集思廣益,選擇一些重要的節日,特定的場合,用特殊的方式澆灌綠色環保心。
趁著別人都在發放年終獎,也給“垃圾分類模范家庭”一些小小的“年終獎”鼓勵;趁著一年一度元宵佳節,組織垃圾分類的猜燈謎活動;布置暑假作業,鼓勵孩子們成為一個個環保小標兵。
“從娃娃抓起”,這也是垃圾分類正在努力抓的教育問題。以學生為起點,從小培養起下一代的垃圾分類意識,并且通過這個紐帶影響到周邊的家人和親朋好友,能夠使得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事半功倍。
如此“接地氣”的垃圾分類,已經具備了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條件,可謂是360度進行身心滲透。同時,現代化手段和推廣模式也是令垃圾分類“脫胎換骨”的秘籍之一。
突然出現在居民生活中的智能分類垃圾桶,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自動稱重和掃描,收集垃圾生成積分數據,或者換取選購窗用品。這種垃圾分類環保設備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推廣效率,也豐富了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一些開始走進智能手機的再生資源回收APP、微信小程序,以及微信公眾號,都為生活中可回收再利用廢棄物的收集提供了便捷渠道,助力垃圾減量。而垃圾分類智能卡、分類垃圾袋發放機、垃圾分類二維碼等,也都成為了耳熟能詳的“神器”。
雖說,宣揚垃圾分類也有不少個年頭卻依舊沒能看到實質性成效,但耳濡目染之下是理念的變遷,沒有人能否認這種潛意識下的深層次浸潤效果。而且,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也確實得到了提升,并且部分地區已經率先拿出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是以,在垃圾分類重啟的當下,很多制度的建立,工作的落實,或者是設備的添置都不會顯得沒有頭緒。這足以證明,垃圾分類告別了一個“靠自覺”的積累時代,轉身就迎來了“講規則”的責任化時代。
宗旨不變,目標不變,只是推行的方式改變了。與其問“準備好了嗎”,不如問“準備了嗎”,這一次,垃圾革命必要動真格,見真章。
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會有人覺得,“垃圾種類太多,分起來太麻煩”,“分了類還不是一輛車拖走,還分得清誰是誰”,“就分個兩種三種,不是跟沒分一樣”……這就需要聲明一點,哪怕一直被拿來做樣本的日本垃圾分類,一開始也并不見得就是一步到位。
轉變生活垃圾處置理念,培養垃圾分類習慣,完善垃圾分類到資源再利用產業鏈,進而追求效率,追求價值才更有意義。我國除了要求居民端進行垃圾分類外,還在整頓收運端混運現象,著力提高收集和運輸效率,并且開拓垃圾資源化處置多樣化渠道。
鑒于垃圾分類屬于整個垃圾處理體系的源頭,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鼓勵、引導民眾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自然是被擺在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日程前列的,各地也是“金點子”頻出,探路垃圾分類的“一城一策”。
例如在居民社區內擺放餐廚垃圾回收架,專供居民登記領桶,并且在裝滿后放回架上等待回收。而這些垃圾桶中的餐廚垃圾則將在回收后經過分揀、破碎、油水分離以及生物降解等程序變成有機肥。
再例如,垃圾分類兌換綠色積分的方式已經被證明能夠有效調動民眾分類積極性。而由此衍生出的,兌換生活用品或者抵扣物業費的方式,已經能夠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的不同,適應不同的推廣需求。
還有,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和聽到的一些關于垃圾分類的網絡“神曲”,以及“詩歌”、“散文”什么的,也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多元又有趣的宣傳方式,一改曾經千篇一律的橫幅廣告,街道宣傳板報之類的內容的枯燥感和審美疲倦。
而說到宣傳方式,垃圾分類也有了“時髦范兒”。手機小游戲,微信小程序流行起來,男女老少皆宜,這也被垃圾分類拿來做宣傳工具了。經過“編程魔法師”之手的小游戲,趣味性和教育性共存,還能實現組團組隊學知識的目的。
更有垃圾分類減量公益廣告宣傳片,已經開始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及外語頻道正式播出了。著名主持人聲情并茂地講解垃圾分類作用,垃圾分類小知識,圖文影像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顯然會更深刻。
當下,處于垃圾分類的關鍵攻堅期,宣傳在變得有趣的同時也更加聰明。很多地方集思廣益,選擇一些重要的節日,特定的場合,用特殊的方式澆灌綠色環保心。
趁著別人都在發放年終獎,也給“垃圾分類模范家庭”一些小小的“年終獎”鼓勵;趁著一年一度元宵佳節,組織垃圾分類的猜燈謎活動;布置暑假作業,鼓勵孩子們成為一個個環保小標兵。
“從娃娃抓起”,這也是垃圾分類正在努力抓的教育問題。以學生為起點,從小培養起下一代的垃圾分類意識,并且通過這個紐帶影響到周邊的家人和親朋好友,能夠使得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事半功倍。
如此“接地氣”的垃圾分類,已經具備了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條件,可謂是360度進行身心滲透。同時,現代化手段和推廣模式也是令垃圾分類“脫胎換骨”的秘籍之一。
突然出現在居民生活中的智能分類垃圾桶,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自動稱重和掃描,收集垃圾生成積分數據,或者換取選購窗用品。這種垃圾分類環保設備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推廣效率,也豐富了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一些開始走進智能手機的再生資源回收APP、微信小程序,以及微信公眾號,都為生活中可回收再利用廢棄物的收集提供了便捷渠道,助力垃圾減量。而垃圾分類智能卡、分類垃圾袋發放機、垃圾分類二維碼等,也都成為了耳熟能詳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