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P圖,這就是我們‘大藍鯨’的天。”江蘇省南京市民金女士早上出門上班途中,隨手拍下了抬頭所見的天空。
監測數據也與人們的主觀感受相印證,全省及各設區市PM2.5濃度值頻創新低:徐州市7月9日PM2.5濃度僅9微克∕立方米,創下2013年有PM2.5監測記載以來的最低日均值,南京市7月5日晚PM2.5小時值最低至4微克∕立方米;而6月中旬以來,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達到空氣最好等級“優”,為近6年來的同期最低值。
江蘇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果,來之不易。2018年1~6月,江蘇全省PM2.5平均濃度不降反升,優良天數比率不升反降,在這種不利形勢下,“人努力”是關鍵:定向幫扶、專項督查,開展臭氧和PM2.5污染協同控制重大專項研究,每周通報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和各地工作存在問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年度計劃實施……
以問題為導向,江蘇大氣污染防治“對癥下藥”,從省到市,同向發力。
知恥后勇 徐州優化布局破題
江蘇的空氣質量,首看徐州。2017年12月,原環境保護部通報全國74城市空氣質量,徐州墊底;2018年1~3月,生態環境部通報全國74城市空氣質量,后10位城市中又有徐州。
作為老工業基地,徐州的產業結構偏重,大氣污染可謂積重難返。鋼鐵、焦化、水泥、電力四大行業,企業數量眾多,零散分布在主城區及周邊地區,不僅煤炭消耗高,廢氣排放量大,產污環節多,而且部分企業存在工藝設備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偏低等環境問題。
4月,江蘇省兩減六治三提升辦公室會同省環保廳,對徐州聯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項幫扶與重點督查。
5月24日,徐州召開重點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動員大會,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向痼疾“開刀”。
針對四大行業,重點工作任務條分縷析:一是依法停產整治,除合規經營的電力企業外,對四大行業其他企業依法實施先停產后整治,完成整治并驗收合格后再復產。二是引導搬遷轉移,推動城區鋼鐵、焦化和水泥企業分別向優勢地區、專業化工園區集聚,實現產業布局明顯優化。三是推進兼并重組,引導企業通過兼并和股權、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進行整合,促進四大行業企業整合提升。四是實施技術改造,四大行業企業要全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工藝裝備,全面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大幅提升企業生產裝備水平。
產業布局優化,區位優先。以位于徐州北部的茅村鎮為例,鎮上原有7家水泥企業、6家采石企業,還有上百家碎石和小水泥制品企業。“我們鎮位于徐州的上風向,按照規劃,水泥和采石行業將全面退出。”茅村鎮黨委書記周永告訴記者。
這些努力也有了回報,從7月中旬開始,徐州市民的朋友圈里就出現了各種“曬藍天”。
督企也督政 專項強化督查因地施策
除了定向幫扶,江蘇省環保廳還對部分地區開展了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強化督查行動,6月11~24日,4個督查組分別進駐常州、淮安、鎮江、宿遷,既督企也督政,以督氣為重點,督氣和督水相結合。
林利飛和郜青華是駐鎮江督查組的成員,6月20日記者去鎮江隨行采訪,他們帶著記者從鬧市區的拆遷工地一直跑到了江邊的散貨堆場,哪個點源存在什么問題,什么時間以交辦單的形式交辦至哪個地區、哪個部門,如今整改情況如何……這些,他們如數家珍,張口就來。
“我們經常是白天在外面現場檢查,晚上不僅要寫總結報告,還要開會討論。”郜青華說。
在淮安,督查組與市相關部門一起對大氣污染源進行了剖析,市政府就此出臺了嚴格的整改措施:所有煤炭消耗超標企業6月16日起全面整改,不達標的不予復產;建設項目工地開展嚴格整頓,防塵降塵不到位的不予復工;露天燒烤必須禁止,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建筑垃圾清運必須申請報批,加強現場監督,未規范清運的不予批準。
在宿遷,督查組分赴泗陽、沭陽、泗洪和宿豫4個縣區開展了下沉督查,對建筑揚塵、港口碼頭、汽車維修、鍋爐整治等項目開展明察暗訪,并要求市縣住建、交通、發改等部門參與聯合督查。
著力內源防控 大氣污染防治“謀”全年
江蘇大氣污染防治爬坡過坎,前路任重道遠。
據江蘇省環保廳大氣處處長劉曉蕾介紹,下半年內源防控上仍要狠下功夫,首先是從污染源傳輸通道、污染物排放的時空分布等方面開展源解析,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然后各地根據污染成因、排污特點,拿出精準治污的具體措施。對空氣質量沒有明顯改善的設區市,江蘇將加強問責,采取通報、約談、區域限批等措施,督促大氣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全面落實。
改善環境空氣質量需要各地各部門齊心協力。劉曉蕾建議,要加強業務處室和各駐市環境監察專員辦的合作,由專員辦對各地強制減排措施等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督辦,發現問題后及時與業務處室互通信息,進而制定更精準、有效的治污措施,不斷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水平。
劉曉蕾告訴記者,針對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江蘇已經提前謀劃,排出了一份應急管控清單,包括近兩萬家重點污染源企業,細化到具體生產線和生產設備,以便預測到可能出現重污染天氣時,提前實施應急精準減排。
空氣清新是最普惠的民生,“希望能天天看到藍天”,一位網友在“江蘇環保”官微下留言,這不僅是江蘇市民的心愿,也是江蘇環保人努力的方向。
監測數據也與人們的主觀感受相印證,全省及各設區市PM2.5濃度值頻創新低:徐州市7月9日PM2.5濃度僅9微克∕立方米,創下2013年有PM2.5監測記載以來的最低日均值,南京市7月5日晚PM2.5小時值最低至4微克∕立方米;而6月中旬以來,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達到空氣最好等級“優”,為近6年來的同期最低值。
江蘇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果,來之不易。2018年1~6月,江蘇全省PM2.5平均濃度不降反升,優良天數比率不升反降,在這種不利形勢下,“人努力”是關鍵:定向幫扶、專項督查,開展臭氧和PM2.5污染協同控制重大專項研究,每周通報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和各地工作存在問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年度計劃實施……
以問題為導向,江蘇大氣污染防治“對癥下藥”,從省到市,同向發力。
知恥后勇 徐州優化布局破題
江蘇的空氣質量,首看徐州。2017年12月,原環境保護部通報全國74城市空氣質量,徐州墊底;2018年1~3月,生態環境部通報全國74城市空氣質量,后10位城市中又有徐州。
作為老工業基地,徐州的產業結構偏重,大氣污染可謂積重難返。鋼鐵、焦化、水泥、電力四大行業,企業數量眾多,零散分布在主城區及周邊地區,不僅煤炭消耗高,廢氣排放量大,產污環節多,而且部分企業存在工藝設備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偏低等環境問題。
4月,江蘇省兩減六治三提升辦公室會同省環保廳,對徐州聯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專項幫扶與重點督查。
5月24日,徐州召開重點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動員大會,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向痼疾“開刀”。
針對四大行業,重點工作任務條分縷析:一是依法停產整治,除合規經營的電力企業外,對四大行業其他企業依法實施先停產后整治,完成整治并驗收合格后再復產。二是引導搬遷轉移,推動城區鋼鐵、焦化和水泥企業分別向優勢地區、專業化工園區集聚,實現產業布局明顯優化。三是推進兼并重組,引導企業通過兼并和股權、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進行整合,促進四大行業企業整合提升。四是實施技術改造,四大行業企業要全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工藝裝備,全面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大幅提升企業生產裝備水平。
產業布局優化,區位優先。以位于徐州北部的茅村鎮為例,鎮上原有7家水泥企業、6家采石企業,還有上百家碎石和小水泥制品企業。“我們鎮位于徐州的上風向,按照規劃,水泥和采石行業將全面退出。”茅村鎮黨委書記周永告訴記者。
這些努力也有了回報,從7月中旬開始,徐州市民的朋友圈里就出現了各種“曬藍天”。
督企也督政 專項強化督查因地施策
除了定向幫扶,江蘇省環保廳還對部分地區開展了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強化督查行動,6月11~24日,4個督查組分別進駐常州、淮安、鎮江、宿遷,既督企也督政,以督氣為重點,督氣和督水相結合。
林利飛和郜青華是駐鎮江督查組的成員,6月20日記者去鎮江隨行采訪,他們帶著記者從鬧市區的拆遷工地一直跑到了江邊的散貨堆場,哪個點源存在什么問題,什么時間以交辦單的形式交辦至哪個地區、哪個部門,如今整改情況如何……這些,他們如數家珍,張口就來。
“我們經常是白天在外面現場檢查,晚上不僅要寫總結報告,還要開會討論。”郜青華說。
在淮安,督查組與市相關部門一起對大氣污染源進行了剖析,市政府就此出臺了嚴格的整改措施:所有煤炭消耗超標企業6月16日起全面整改,不達標的不予復產;建設項目工地開展嚴格整頓,防塵降塵不到位的不予復工;露天燒烤必須禁止,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建筑垃圾清運必須申請報批,加強現場監督,未規范清運的不予批準。
在宿遷,督查組分赴泗陽、沭陽、泗洪和宿豫4個縣區開展了下沉督查,對建筑揚塵、港口碼頭、汽車維修、鍋爐整治等項目開展明察暗訪,并要求市縣住建、交通、發改等部門參與聯合督查。
著力內源防控 大氣污染防治“謀”全年
江蘇大氣污染防治爬坡過坎,前路任重道遠。
據江蘇省環保廳大氣處處長劉曉蕾介紹,下半年內源防控上仍要狠下功夫,首先是從污染源傳輸通道、污染物排放的時空分布等方面開展源解析,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然后各地根據污染成因、排污特點,拿出精準治污的具體措施。對空氣質量沒有明顯改善的設區市,江蘇將加強問責,采取通報、約談、區域限批等措施,督促大氣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全面落實。
改善環境空氣質量需要各地各部門齊心協力。劉曉蕾建議,要加強業務處室和各駐市環境監察專員辦的合作,由專員辦對各地強制減排措施等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督辦,發現問題后及時與業務處室互通信息,進而制定更精準、有效的治污措施,不斷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水平。
劉曉蕾告訴記者,針對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江蘇已經提前謀劃,排出了一份應急管控清單,包括近兩萬家重點污染源企業,細化到具體生產線和生產設備,以便預測到可能出現重污染天氣時,提前實施應急精準減排。
空氣清新是最普惠的民生,“希望能天天看到藍天”,一位網友在“江蘇環保”官微下留言,這不僅是江蘇市民的心愿,也是江蘇環保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