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以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為代表的綠色產業將成為開啟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主要動力。而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助推下,資源回收行業產業鏈也正從松散粗放型向集約型、規模型、效益型方向轉變。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再生資源戰略地位日益上升。資源通常是越來越稀缺的,而再生資源是少數仍在不斷增長的資源之一。作為循環經濟體系的末端環節,再生資源產業可以說是決定循環經濟能否完成閉環周轉的關鍵環節。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以回收點、分揀中心和集散交易中心為主的“三位一體”回收鏈條。
由于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價格持續下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產值和利潤持續走低,整個行業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始終呈疲軟狀態。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行業標準和行業規劃缺失是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亂散小”的行業特征,也決定了企業供求的困難,不通暢的供求遏制了企業運作,難以形成運作良好的供應鏈。一方面,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不斷減少,另一方面,由于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沒有市場準入門檻,導致行業先天不足。
利好消息是,宏觀調控正為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不僅被列入十三五規劃中,十九大報告更是將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設立為重點推進的核心工作之一。2017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發展循環經濟”。2018年初,中央深改組第34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實施方案,提出大幅減少固廢進口種類和數量。
上述政策的轉變將促進行業企業把目光聚焦國內廢棄資源,有利于提高國內回收利用率,間接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隨著新環保法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正式施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面臨的環保要求將進一步提高,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監管措施有利于鼓勵企業在環保裝備和管理方面加大投入。硬幣的另一面是,經營成本壓力增大,為行業兼并購和全國擴張提供了大量機遇。
回收量和回收值扭轉了近幾年連續下滑的趨勢,實現雙增長,標志著再生資源行業開始進入初春。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數量達9萬多家,回收行業從業人員約為1200萬人。另據規劃,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從品類來看,廢鋼、廢有色金屬產值規模大,在產能置換、回收率提升等政策、報廢周期到來以及大宗商品上升等驅動下仍具有增長潛力。
保守估計,到“十三五”末期,再生資源產業年產值將達到2.7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5%左右。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開始關注并進入這個行業。隨著再生資源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國內優秀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盡管目前再生資源回收業尚未能摸索到合適的路徑,但是,許多企業仍然“在路上”。
而這就要求再生資源行業需要進一步進行產業升級和整合,綜合運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工具。以葛洲壩、格力電器、格林美、啟迪桑德等為首的龍頭企業加大了研發投入,再生資源深加工業務步伐不斷加快。國內券商預測,龍頭企業在整合上下游渠道、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已經展現出較強的實力,隨著行業發展環境的健康化,領頭企業的競爭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再生資源戰略地位日益上升。資源通常是越來越稀缺的,而再生資源是少數仍在不斷增長的資源之一。作為循環經濟體系的末端環節,再生資源產業可以說是決定循環經濟能否完成閉環周轉的關鍵環節。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以回收點、分揀中心和集散交易中心為主的“三位一體”回收鏈條。
由于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價格持續下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產值和利潤持續走低,整個行業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始終呈疲軟狀態。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行業標準和行業規劃缺失是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亂散小”的行業特征,也決定了企業供求的困難,不通暢的供求遏制了企業運作,難以形成運作良好的供應鏈。一方面,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不斷減少,另一方面,由于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沒有市場準入門檻,導致行業先天不足。
利好消息是,宏觀調控正為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不僅被列入十三五規劃中,十九大報告更是將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設立為重點推進的核心工作之一。2017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發展循環經濟”。2018年初,中央深改組第34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實施方案,提出大幅減少固廢進口種類和數量。
上述政策的轉變將促進行業企業把目光聚焦國內廢棄資源,有利于提高國內回收利用率,間接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隨著新環保法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正式施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面臨的環保要求將進一步提高,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監管措施有利于鼓勵企業在環保裝備和管理方面加大投入。硬幣的另一面是,經營成本壓力增大,為行業兼并購和全國擴張提供了大量機遇。
回收量和回收值扭轉了近幾年連續下滑的趨勢,實現雙增長,標志著再生資源行業開始進入初春。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數量達9萬多家,回收行業從業人員約為1200萬人。另據規劃,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從品類來看,廢鋼、廢有色金屬產值規模大,在產能置換、回收率提升等政策、報廢周期到來以及大宗商品上升等驅動下仍具有增長潛力。
保守估計,到“十三五”末期,再生資源產業年產值將達到2.7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5%左右。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開始關注并進入這個行業。隨著再生資源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國內優秀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盡管目前再生資源回收業尚未能摸索到合適的路徑,但是,許多企業仍然“在路上”。
而這就要求再生資源行業需要進一步進行產業升級和整合,綜合運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工具。以葛洲壩、格力電器、格林美、啟迪桑德等為首的龍頭企業加大了研發投入,再生資源深加工業務步伐不斷加快。國內券商預測,龍頭企業在整合上下游渠道、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已經展現出較強的實力,隨著行業發展環境的健康化,領頭企業的競爭優勢將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