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的監測工作仍需深入展開。為繼續提升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生態環境部印發《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明確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
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明確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
近年來,我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得以整體全面的提升。“水、氣、土”是目前我國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圍繞這三大重點,我國形成了以衛星遙感與地面核查相結合的生態監測體系。
據環保部消息,在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方面,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布設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且全部具備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同時“2+26”城市還建設了顆粒物組分/光化學監測和降塵監測網,編織起精密細致的大氣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覆蓋全國十大流域,為水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奠定了重要基礎;在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方面,38800多個點位連成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包括背景點、基礎點、風險監控點,我國基本實現了所有土壤類型、縣域和主要農產品產地全覆蓋。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的監測工作仍需深入展開。為此,工作要點指出,加強空氣質量監測與預報預警,開展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與排名,完善并運行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支撐“凈土行動”,針對818個縣域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評價與考核。
在形成對這三大環境要素全面覆蓋的基礎上,環境監測網絡將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夯實國家生態保護紅線提供重要支持。此外,生態環境部還將開展聲環境功能區自動監測,大力推進企業自行監測,形成多維度、全方位的體系架構,促使企業承擔環保責任。
工作要點指出,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客觀、準確的環境監測數據,是真實反映環境質量狀況的數據基礎,其在確定“環境治理方向”決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環境監測網絡的完善不僅有助于摸清家底,還為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此,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表示,地方要端正政績觀,在改善環境質量上下功夫,絕對不能在環境監測數據上打歪主意,動手腳。強調依法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責任對干擾環境監測的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無疑抓住了根治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頑疾的“牛鼻子”。
近年來,中央深改組先后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以及《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數十項生態環保改革文件,在推進大氣、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同時,也在不斷筑牢環境監測的生命線。實際上,相比于其他的責任追究方式,法律責任更能有效傳導壓力,對環境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起到釜底抽薪的震懾作用。
與此同時,為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的客觀、準確,我國通過采測分離,實現了“誰考核、誰監測”,化解了地方行政干預,減輕了基層壓力和負擔。
繼全面完成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后,國家啟動了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今年7月底前,各地將完成2050個國家站的建設并上交生態環境部。未來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的近4萬個監測點納入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
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將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組織開展重點區域環境質量綜合分析。采測分離制度的落地實行引入了第三方機構采樣,統一了技術規范,是環境質量監測機制的重大改革,有助于監測數據獨立、客觀、公正。隨著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深入開展,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將進一步優化,環境監測網絡將不斷完善,大力推進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數據全國聯網。
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明確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
近年來,我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得以整體全面的提升。“水、氣、土”是目前我國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圍繞這三大重點,我國形成了以衛星遙感與地面核查相結合的生態監測體系。
據環保部消息,在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方面,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布設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且全部具備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同時“2+26”城市還建設了顆粒物組分/光化學監測和降塵監測網,編織起精密細致的大氣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覆蓋全國十大流域,為水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奠定了重要基礎;在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方面,38800多個點位連成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包括背景點、基礎點、風險監控點,我國基本實現了所有土壤類型、縣域和主要農產品產地全覆蓋。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的監測工作仍需深入展開。為此,工作要點指出,加強空氣質量監測與預報預警,開展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與排名,完善并運行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支撐“凈土行動”,針對818個縣域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評價與考核。
在形成對這三大環境要素全面覆蓋的基礎上,環境監測網絡將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夯實國家生態保護紅線提供重要支持。此外,生態環境部還將開展聲環境功能區自動監測,大力推進企業自行監測,形成多維度、全方位的體系架構,促使企業承擔環保責任。
工作要點指出,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客觀、準確的環境監測數據,是真實反映環境質量狀況的數據基礎,其在確定“環境治理方向”決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環境監測網絡的完善不僅有助于摸清家底,還為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此,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表示,地方要端正政績觀,在改善環境質量上下功夫,絕對不能在環境監測數據上打歪主意,動手腳。強調依法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責任對干擾環境監測的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無疑抓住了根治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頑疾的“牛鼻子”。
近年來,中央深改組先后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以及《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數十項生態環保改革文件,在推進大氣、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同時,也在不斷筑牢環境監測的生命線。實際上,相比于其他的責任追究方式,法律責任更能有效傳導壓力,對環境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起到釜底抽薪的震懾作用。
與此同時,為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的客觀、準確,我國通過采測分離,實現了“誰考核、誰監測”,化解了地方行政干預,減輕了基層壓力和負擔。
繼全面完成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后,國家啟動了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今年7月底前,各地將完成2050個國家站的建設并上交生態環境部。未來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的近4萬個監測點納入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
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將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組織開展重點區域環境質量綜合分析。采測分離制度的落地實行引入了第三方機構采樣,統一了技術規范,是環境質量監測機制的重大改革,有助于監測數據獨立、客觀、公正。隨著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深入開展,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將進一步優化,環境監測網絡將不斷完善,大力推進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數據全國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