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印發。《意見》提出大力破除低端無效供給,著力化解鋼鐵、煤炭、電解鋁、火電、建材、低速電動車等行業過剩產能。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等五大新興產業。促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滲透融合,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著力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固體廢棄物、垃圾處置等環境治理行動。
全文如下:
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
(2018年2月13日)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批復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組織實施好《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走在前列、由大到強、全面求強,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明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
1、充分認識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作為統領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積極創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努力提升我省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全國第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在我省設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山東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這對我省既是重大機遇,也是重大責任,更是重大挑戰。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重要意義,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統一到國務院對《方案》的批復要求上來,統一到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上來,切實增強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凝心聚力、砥礪奮進,探索新路徑,開創新模式,全力做好新舊動能轉換工作,推動我省實現走在前列、由大到強、全面求強,開創強省建設新局面。
2、準確把握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總體要求。認真落實《方案》和《規劃》確定的指導思想、試驗方向和目標任務,按照“三核”引領、多點突破、融合互動的新舊動能轉換總體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緊緊圍繞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充分發揮濟南、青島、煙臺核心引領作用,進一步開拓創新、強化措施,統籌區域協調、城鄉一體、陸海聯動和減排節能綠色發展,主動對接服務國家戰略,搶抓機遇、先行先試,做強做優“十強”產業,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四新”經濟發展聚集地,打造東北亞地區極具活力的增長極,推動我省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二、突出轉換重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3、加快化解過剩產能,騰出發展新空間。大力破除低端無效供給,嚴格落實國家去產能任務,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化解鋼鐵、煤炭、電解鋁、火電、建材、低速電動車等行業過剩產能,保持產能利用率在合理區間。研究制定職工安置、債權債務、財稅金融等去產能配套政策,健全企業主體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職工安置機制。逐步加嚴環保、質量、技術、能耗、水耗、安全等標準,依法依規倒逼過剩產能加速退出。通過轉型轉產、搬遷改造等形式,支持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制定老工業城市老城區搬遷改造、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政策措施,加快城市有機更新。
4、做強做優“十強”產業,培育壯大新動能。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等五大新興產業,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行業龍頭企業,把我省打造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區。強化新技術、新模式對傳統產業的融合改造,啟動實施新一輪高水平企業技術改造行動計劃,加強標準和品牌建設,加快發展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服務等五大優勢產業,實現“老樹發新芽”和質量效益雙提升。各市要結合區域產業特點,按照《方案》和《規劃》要求,在“十強”產業發展中找準定位,明確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省直有關部門要“一業一策”制定完善支持配套措施,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十強”產業重點突破。
5、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催生釋放新動能。促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滲透融合,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重點推廣開放式研發、個性化定制、協同式創新等制造業新模式,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網絡經濟、標準經濟、融合經濟、知識經濟等服務業新業態,加速衍生新環節、新活動,增加新產品、新服務、新供給,著力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增強新舊動能轉換動力
6、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倍增計劃,在充分發揮已有平臺作用的同時,規劃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推動國家實驗室、世界級超算中心、大洋鉆探船等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在我省布局,加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鼓勵和吸引中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在我省設立新型研發、人才培養和中試基地。研究制定重大創新平臺、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和專利基礎信息等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具體舉措。加強計量測試、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知識和數據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強化高新區建設管理,高水平建設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持有條件的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創建青島國家軍民融合示范區、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7、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讓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的主體。實施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加快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支持骨干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骨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加快科技型企業培育,開展中小微企業創新競技行動,大力培育“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到2022年,我省“瞪羚”企業總數達到300家,“獨角獸”企業達到2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80家。抓好創新政策落實,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首臺(套)產品首購等優惠政策適用范圍。全面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積極創建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完善創新創業生態,優化創新創業發展環境。開展企業創新創業協同行動,支持大型企業開放供應鏈資源和創新需求,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創新發展。
8、著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面落實我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有關政策規定,深入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對創新人才的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機制,鼓勵技術、管理、數據、知識等新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質押、托管、流轉、變現和風險補償機制。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和重點產業專利導航試點,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推進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齊魯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建設,加快濟南、青島、煙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積極開展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投貸聯動試點,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搭建科技金融協作大平臺,構建覆蓋創新鏈全過程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發新舊動能轉換活力
9、推進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發揮國有企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深入落實好我省加快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十條意見,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開展兼并重組、資產證券化、員工持股、差異化考核等試點工作。探索保護中小股東投資權益和經營話語權的有效方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國有資本投資負面清單,完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戰略性、創新性、引領性產業布局轉移。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省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貫徹落實好我省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十條意見,制定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產業準入制度,放寬民營經濟市場準入,消除非公有制經濟主體進入電力、電信、鐵路、油氣、市政公用、養老、教育等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大力發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出資入股、股權收購、股權置換等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小微企業治理結構和產業結構“雙升”戰略,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10、創新市場化投融資機制。落實好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快制定出臺金融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指導意見。推動設立總規模6000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基金。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創新企業投資管理方式,積極開展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承諾制試點,推動工業企業“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審批方式改革,加快推動企業投資項目多評合一、并聯審批。積極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開展投融資平臺存量資產證券化試點。充分利用山東省企業融資服務網絡系統,積極發揮山東產權交易中心、齊魯股權交易中心、藍海股權交易中心、煙臺海洋產權交易中心等權益類交易市場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專業化投融資服務平臺。
11、優化資源要素市場配置。突出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差別化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實施差別價格、超定額累進價格等政策,促進各類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構建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積極開展用能權、碳排放權、水權、排污權交易試點。深化電力、油氣體制改革,推進交通運輸價格改革,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開展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試點,適當增加試驗區年度建設用地指標、農用地轉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保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加快完善省、市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運行機制,規范全省公共資源交易規則、流程和標準,努力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能。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
12、構建財稅激勵約束機制。研究制定支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財稅政策。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完善省對市縣主體稅收增長激勵政策,逐步將限制性、資源性行業的稅收更多集中到省級,引導各地特別是資源型地區打破路徑依賴、加快轉型發展,在體制調節上體現正向激勵與逆向約束。實施重點區域財政收入質量改善提升工程,對稅收比重提高幅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且財政收入逐年增長的市,按其上繳省級稅收增量部分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
五、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拓展新舊動能轉換空間
13、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開放新格局,努力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高地。加快完善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相關政策措施,規劃布局陸海聯運重要樞紐,開展多式聯運示范、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等試點,優化中歐、中亞班列,暢通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支持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提高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引導鋼鐵、電解鋁、輪胎等優勢產能走出去,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深化政府、銀行、出口信用擔保機構、企業合作模式,創新企業走出去投融資機制。
14、加快推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加快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開展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保稅展示交易、公共海外倉等對外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省建設。濟南、青島、煙臺三市要充分借鑒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依托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健全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授信風險補償機制,完善對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政策。加快建設電子口岸,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站式作業、一體化通關。進一步探索魯港、魯臺經貿合作新模式,加快建設東亞海洋合作平臺,舉辦好中東歐品牌展覽會、東亞博覽會、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
15、大力開展精準招商引資。依法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研究制定吸引外資的政策措施。落實國家放寬市場準入各項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深入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提升開發區載體功能。統籌謀劃全省重大經貿促進工作,舉辦好香港山東周、美歐日韓商務周等活動,強化與發達經濟體的高端對接。聚焦重點產業,創新引資引智引技方法,瞄準世界500強、央企和行業領軍企業,更多地運用產業鏈招商、第三方招商等市場化、專業化方式,提高招商的針對性、實效性。
16、縱深推動區域開放合作。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德州、聊城、濱州、東營等市要發揮區位優勢,建立項目對接、平臺共建和利益共享機制,打造協同發展區。進一步深化環渤海地區合作,繁榮發展灣區經濟。密切與長三角、珠三角、東北等地區經濟聯系,構建地區間協作發展機制。
六、強化支撐保障,夯實新舊動能轉換基礎
17、強化人才智力支撐。落實好我省關于做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意見,調整“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支持范圍,加大引進培養“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領軍人才力度,放寬外籍高層次人才到山東工作條件限制,集聚一批急需緊缺人才和頂尖人才團隊。中央駐魯高校和省屬高校要適應新舊動能轉換新形勢,積極開展“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組織實施新工科優先發展計劃,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扎實做好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在我省設立能源類、康復類綜合大學。完善職業經理人社會化評價機制,建設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培育一批勇于創新、開放進取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實訓基地,抓好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18、強化法規和制度環境支撐。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打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的政務環境。深入開展削權減證、流程再造、精準監管、體制創新、規范用權“五大行動”,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加快電子政務云平臺建設,積極推行“一窗受理”“一網辦理”、聯審聯辦、全鏈條辦理等行政審批新模式,推進信息系統和服務向基層延伸,努力實現企業群眾辦事“零跑腿”或“只跑一次”。到2018年年底,全省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基本完成,形成“電子政務一片云,電子政務內外網兩張網,數據資源、政務服務、業務協同三大體系,政策、產業、標準、安全四個支撐,體制、財力、智力、監督、審計五項保障”的“12345”發展格局。深化“先照后證”改革,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全面推進“多證合一”改革,實現市場主體全程電子化登記,加快電子營業執照在全省范圍內應用互認。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深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完善信用約束和風險管控體系。推動市縣大部門制改革,積極創建全國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驗區。繼續加大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項目清理規范力度,全面清理規范政府性收費、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及協會商會收費。強化法制保障,修訂廢止制約新動能、新經濟發展的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依法依規加強和改善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各種壟斷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強化產權保護,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安全放心的市場消費環境。
19、強化交通等基礎設施支撐。統籌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管道等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完善便捷高效的省內綜合交通網絡,打造“三環四橫六縱”快速客運鐵路網和“四縱四橫”貨運鐵路網,建設“九縱五橫一環七連”高速公路網絡。到2022年,全省高速鐵路總里程達到4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8000公里。推動濟南機場升級改造,加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打造國內一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樞紐機場。到2022年,新建棗莊、聊城、菏澤三個支線機場,民用運輸機場達到12個;新建37個通用機場,全省通用機場達到42個。統籌沿海港口資源,組建省級港口投融資平臺,推進黃三角地區港口整合,加快青島港、威海港港口重組步伐,促進沿海港口統籌協調發展。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礎通信管線、移動通信基站等共建共享。加快互聯網骨干節點升級,實施接入網、城域網IPv6升級改造。統籌謀劃建設一批跨流域、跨區域、跨省域重大水利工程,逐步緩解水資源瓶頸制約。
七、創新方式方法,完善推進機制
20、堅持規劃引領。充分發揮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調查研究,科學謀篇布局,構建覆蓋全省、相互銜接、配套聯動的新舊動能轉換規劃體系。省直有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抓緊編制“十強”產業專項規劃和各類試點示范方案。各市要按照全省總體部署,立足本地實際,研究制定本市新舊動能轉換實施規劃和專項規劃;對本區域內列入《方案》和《規劃》的重大項目重大政策要進一步細化完善推進方案,盡快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強化規劃的約束性和連續性,著力抓好規劃落實,做到“一張藍圖干到底”。
21、加強統籌協調。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思想,加強省級層面統籌,打破區域、產業和資源配置等要素分割,統籌推進區域、城鄉、陸海和減排節能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強化區域間規劃政策協同對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素市場統一開放、重大生產力優化布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公共服務均等共享。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抓緊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落實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探索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理模式,完善城鄉公共服務統籌推進機制。實施縣域經濟創新驅動提升行動,制定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統籌陸海聯動發展,加強海洋強省建設,提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水平,創新陸海管理體制,開展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試點,加快實施“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工程,以海岸帶為紐帶優化海陸產業聯動發展布局。統籌推進海灣、海島等生態整治修復工程。統籌減排節能綠色發展,積極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制定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轉移支付制度,推動主體功能區制度在市縣層面精準落地。積極推進“多規合一”,優化空間開發時序,加強空間戰略儲備,提高治理能力和管控效率。實施“工業綠動力”計劃,創建一批綠色工廠。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探索構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固體廢棄物、垃圾處置等環境治理行動。
22、抓好項目庫建設管理。堅持用工程的方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健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管理機制,建立重大項目專家評審制度,完善篩選辦法,明確入庫標準,加強分類管理,實行動態調整。抓緊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通、覆蓋全省”的重大項目管理服務平臺,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加強對入庫項目的管理服務、信息采集、數據分析、在線監管和績效評價。完善入庫項目扶持政策,在規劃選址、項目審批、建設用地、資金支持、服務保障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建立以區域為橫軸、政策為縱軸、項目為斜線的“兩軸一線”推進模式,形成“全省一張圖、一個項目一張表”的工作格局,實現重點項目坐標管理和掛圖推進。強化對重大項目的督導、服務工作,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不能如期開工、投資進度緩慢的項目,采取通報、約談、調出項目庫等方式,督促整改提高,確保重大項目如期推進。
23、扎實推進各項政策落地。各市、省直各部門要根據試驗區重大事項推進落實分工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創新工作方式,壓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政策措施早落實、早見效。對《方案》中提出的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試點示范,省直有關部門及相關市要抓緊制定符合實際的細化實施方案,主動與國家部委對口銜接,爭取《方案》重大事項盡快全面落地。
24、鼓勵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充分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發揮基層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落實好我省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意見,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和正向激勵機制,使各級干部始終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大膽創新、勇于擔當。各地特別是濟南、青島、煙臺三市要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創業、產業轉型升級、國企國資改革、生態文明建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先行先試,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探索路子、貢獻經驗。承擔試點示范任務的單位,要盡快制定改革試點方案,明確試點任務目標,精心組織實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5、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將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戰略規劃領導小組調整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研究部署和指導新舊動能轉換各項工作,審議確定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部署年度工作計劃,督促檢查各市各部門工作推進及政策配套落實情況。領導小組下設推進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具體負責研究提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生產力布局,組織實施總體方案、實施規劃、年度計劃,協調重點產業發展、發展資金平衡、“四新四化”重大項目、招商引資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及政策,綜合指導和推進試驗區建設,做好督導考核、宣傳推介工作。各市、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推進機制。省直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主動作為,各市要勇于擔當、抓好落實,形成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強大合力。
26、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深入宣傳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重大意義、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等。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制定具體培訓計劃,加大培訓力度,增強各級干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思想自覺、認識自覺和行動自覺。各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解決新舊動能轉換工作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總結梳理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先進經驗和先進模式,挖掘樹立典型標桿,提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適時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大力引導各行各業對標先進找差距、解放思想促發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27、加強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新舊動能轉換考核機制,制定考核工作細則,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盡快建立新舊動能轉換監測指標體系,加強統計調查,做好統計分析,為科學決策、加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對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督促檢查,強化對試驗區重大事項分工方案的督導落實,每半年組織一次專項督查,適時開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評估,對推動落實不力的按照有關規定予以嚴肅問責,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全文如下:
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
(2018年2月13日)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批復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組織實施好《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走在前列、由大到強、全面求強,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明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
1、充分認識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作為統領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積極創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努力提升我省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全國第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在我省設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山東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這對我省既是重大機遇,也是重大責任,更是重大挑戰。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重要意義,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統一到國務院對《方案》的批復要求上來,統一到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上來,切實增強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凝心聚力、砥礪奮進,探索新路徑,開創新模式,全力做好新舊動能轉換工作,推動我省實現走在前列、由大到強、全面求強,開創強省建設新局面。
2、準確把握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總體要求。認真落實《方案》和《規劃》確定的指導思想、試驗方向和目標任務,按照“三核”引領、多點突破、融合互動的新舊動能轉換總體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緊緊圍繞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充分發揮濟南、青島、煙臺核心引領作用,進一步開拓創新、強化措施,統籌區域協調、城鄉一體、陸海聯動和減排節能綠色發展,主動對接服務國家戰略,搶抓機遇、先行先試,做強做優“十強”產業,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四新”經濟發展聚集地,打造東北亞地區極具活力的增長極,推動我省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二、突出轉換重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3、加快化解過剩產能,騰出發展新空間。大力破除低端無效供給,嚴格落實國家去產能任務,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化解鋼鐵、煤炭、電解鋁、火電、建材、低速電動車等行業過剩產能,保持產能利用率在合理區間。研究制定職工安置、債權債務、財稅金融等去產能配套政策,健全企業主體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職工安置機制。逐步加嚴環保、質量、技術、能耗、水耗、安全等標準,依法依規倒逼過剩產能加速退出。通過轉型轉產、搬遷改造等形式,支持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制定老工業城市老城區搬遷改造、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政策措施,加快城市有機更新。
4、做強做優“十強”產業,培育壯大新動能。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等五大新興產業,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行業龍頭企業,把我省打造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區。強化新技術、新模式對傳統產業的融合改造,啟動實施新一輪高水平企業技術改造行動計劃,加強標準和品牌建設,加快發展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服務等五大優勢產業,實現“老樹發新芽”和質量效益雙提升。各市要結合區域產業特點,按照《方案》和《規劃》要求,在“十強”產業發展中找準定位,明確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省直有關部門要“一業一策”制定完善支持配套措施,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十強”產業重點突破。
5、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催生釋放新動能。促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滲透融合,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重點推廣開放式研發、個性化定制、協同式創新等制造業新模式,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網絡經濟、標準經濟、融合經濟、知識經濟等服務業新業態,加速衍生新環節、新活動,增加新產品、新服務、新供給,著力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增強新舊動能轉換動力
6、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倍增計劃,在充分發揮已有平臺作用的同時,規劃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推動國家實驗室、世界級超算中心、大洋鉆探船等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在我省布局,加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鼓勵和吸引中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在我省設立新型研發、人才培養和中試基地。研究制定重大創新平臺、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和專利基礎信息等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具體舉措。加強計量測試、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知識和數據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強化高新區建設管理,高水平建設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持有條件的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創建青島國家軍民融合示范區、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7、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讓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的主體。實施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加快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支持骨干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骨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加快科技型企業培育,開展中小微企業創新競技行動,大力培育“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到2022年,我省“瞪羚”企業總數達到300家,“獨角獸”企業達到2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80家。抓好創新政策落實,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首臺(套)產品首購等優惠政策適用范圍。全面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積極創建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完善創新創業生態,優化創新創業發展環境。開展企業創新創業協同行動,支持大型企業開放供應鏈資源和創新需求,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創新發展。
8、著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面落實我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有關政策規定,深入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對創新人才的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機制,鼓勵技術、管理、數據、知識等新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質押、托管、流轉、變現和風險補償機制。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和重點產業專利導航試點,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推進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齊魯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建設,加快濟南、青島、煙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積極開展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投貸聯動試點,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搭建科技金融協作大平臺,構建覆蓋創新鏈全過程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發新舊動能轉換活力
9、推進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發揮國有企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深入落實好我省加快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十條意見,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開展兼并重組、資產證券化、員工持股、差異化考核等試點工作。探索保護中小股東投資權益和經營話語權的有效方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國有資本投資負面清單,完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戰略性、創新性、引領性產業布局轉移。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省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貫徹落實好我省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十條意見,制定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產業準入制度,放寬民營經濟市場準入,消除非公有制經濟主體進入電力、電信、鐵路、油氣、市政公用、養老、教育等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大力發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出資入股、股權收購、股權置換等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小微企業治理結構和產業結構“雙升”戰略,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10、創新市場化投融資機制。落實好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快制定出臺金融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指導意見。推動設立總規模6000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基金。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創新企業投資管理方式,積極開展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承諾制試點,推動工業企業“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審批方式改革,加快推動企業投資項目多評合一、并聯審批。積極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開展投融資平臺存量資產證券化試點。充分利用山東省企業融資服務網絡系統,積極發揮山東產權交易中心、齊魯股權交易中心、藍海股權交易中心、煙臺海洋產權交易中心等權益類交易市場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專業化投融資服務平臺。
11、優化資源要素市場配置。突出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差別化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實施差別價格、超定額累進價格等政策,促進各類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構建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積極開展用能權、碳排放權、水權、排污權交易試點。深化電力、油氣體制改革,推進交通運輸價格改革,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開展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試點,適當增加試驗區年度建設用地指標、農用地轉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保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加快完善省、市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運行機制,規范全省公共資源交易規則、流程和標準,努力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能。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
12、構建財稅激勵約束機制。研究制定支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財稅政策。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完善省對市縣主體稅收增長激勵政策,逐步將限制性、資源性行業的稅收更多集中到省級,引導各地特別是資源型地區打破路徑依賴、加快轉型發展,在體制調節上體現正向激勵與逆向約束。實施重點區域財政收入質量改善提升工程,對稅收比重提高幅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且財政收入逐年增長的市,按其上繳省級稅收增量部分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
五、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拓展新舊動能轉換空間
13、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開放新格局,努力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高地。加快完善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相關政策措施,規劃布局陸海聯運重要樞紐,開展多式聯運示范、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等試點,優化中歐、中亞班列,暢通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支持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提高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引導鋼鐵、電解鋁、輪胎等優勢產能走出去,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深化政府、銀行、出口信用擔保機構、企業合作模式,創新企業走出去投融資機制。
14、加快推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加快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開展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保稅展示交易、公共海外倉等對外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省建設。濟南、青島、煙臺三市要充分借鑒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依托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健全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授信風險補償機制,完善對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政策。加快建設電子口岸,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站式作業、一體化通關。進一步探索魯港、魯臺經貿合作新模式,加快建設東亞海洋合作平臺,舉辦好中東歐品牌展覽會、東亞博覽會、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
15、大力開展精準招商引資。依法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研究制定吸引外資的政策措施。落實國家放寬市場準入各項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深入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提升開發區載體功能。統籌謀劃全省重大經貿促進工作,舉辦好香港山東周、美歐日韓商務周等活動,強化與發達經濟體的高端對接。聚焦重點產業,創新引資引智引技方法,瞄準世界500強、央企和行業領軍企業,更多地運用產業鏈招商、第三方招商等市場化、專業化方式,提高招商的針對性、實效性。
16、縱深推動區域開放合作。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德州、聊城、濱州、東營等市要發揮區位優勢,建立項目對接、平臺共建和利益共享機制,打造協同發展區。進一步深化環渤海地區合作,繁榮發展灣區經濟。密切與長三角、珠三角、東北等地區經濟聯系,構建地區間協作發展機制。
六、強化支撐保障,夯實新舊動能轉換基礎
17、強化人才智力支撐。落實好我省關于做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意見,調整“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支持范圍,加大引進培養“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領軍人才力度,放寬外籍高層次人才到山東工作條件限制,集聚一批急需緊缺人才和頂尖人才團隊。中央駐魯高校和省屬高校要適應新舊動能轉換新形勢,積極開展“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組織實施新工科優先發展計劃,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扎實做好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在我省設立能源類、康復類綜合大學。完善職業經理人社會化評價機制,建設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培育一批勇于創新、開放進取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實訓基地,抓好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18、強化法規和制度環境支撐。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打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的政務環境。深入開展削權減證、流程再造、精準監管、體制創新、規范用權“五大行動”,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加快電子政務云平臺建設,積極推行“一窗受理”“一網辦理”、聯審聯辦、全鏈條辦理等行政審批新模式,推進信息系統和服務向基層延伸,努力實現企業群眾辦事“零跑腿”或“只跑一次”。到2018年年底,全省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基本完成,形成“電子政務一片云,電子政務內外網兩張網,數據資源、政務服務、業務協同三大體系,政策、產業、標準、安全四個支撐,體制、財力、智力、監督、審計五項保障”的“12345”發展格局。深化“先照后證”改革,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全面推進“多證合一”改革,實現市場主體全程電子化登記,加快電子營業執照在全省范圍內應用互認。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深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完善信用約束和風險管控體系。推動市縣大部門制改革,積極創建全國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驗區。繼續加大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項目清理規范力度,全面清理規范政府性收費、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及協會商會收費。強化法制保障,修訂廢止制約新動能、新經濟發展的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依法依規加強和改善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各種壟斷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強化產權保護,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安全放心的市場消費環境。
19、強化交通等基礎設施支撐。統籌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管道等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完善便捷高效的省內綜合交通網絡,打造“三環四橫六縱”快速客運鐵路網和“四縱四橫”貨運鐵路網,建設“九縱五橫一環七連”高速公路網絡。到2022年,全省高速鐵路總里程達到4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8000公里。推動濟南機場升級改造,加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打造國內一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樞紐機場。到2022年,新建棗莊、聊城、菏澤三個支線機場,民用運輸機場達到12個;新建37個通用機場,全省通用機場達到42個。統籌沿海港口資源,組建省級港口投融資平臺,推進黃三角地區港口整合,加快青島港、威海港港口重組步伐,促進沿海港口統籌協調發展。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礎通信管線、移動通信基站等共建共享。加快互聯網骨干節點升級,實施接入網、城域網IPv6升級改造。統籌謀劃建設一批跨流域、跨區域、跨省域重大水利工程,逐步緩解水資源瓶頸制約。
七、創新方式方法,完善推進機制
20、堅持規劃引領。充分發揮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調查研究,科學謀篇布局,構建覆蓋全省、相互銜接、配套聯動的新舊動能轉換規劃體系。省直有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抓緊編制“十強”產業專項規劃和各類試點示范方案。各市要按照全省總體部署,立足本地實際,研究制定本市新舊動能轉換實施規劃和專項規劃;對本區域內列入《方案》和《規劃》的重大項目重大政策要進一步細化完善推進方案,盡快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強化規劃的約束性和連續性,著力抓好規劃落實,做到“一張藍圖干到底”。
21、加強統籌協調。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思想,加強省級層面統籌,打破區域、產業和資源配置等要素分割,統籌推進區域、城鄉、陸海和減排節能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強化區域間規劃政策協同對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素市場統一開放、重大生產力優化布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公共服務均等共享。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抓緊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落實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探索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理模式,完善城鄉公共服務統籌推進機制。實施縣域經濟創新驅動提升行動,制定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統籌陸海聯動發展,加強海洋強省建設,提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水平,創新陸海管理體制,開展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試點,加快實施“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工程,以海岸帶為紐帶優化海陸產業聯動發展布局。統籌推進海灣、海島等生態整治修復工程。統籌減排節能綠色發展,積極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制定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轉移支付制度,推動主體功能區制度在市縣層面精準落地。積極推進“多規合一”,優化空間開發時序,加強空間戰略儲備,提高治理能力和管控效率。實施“工業綠動力”計劃,創建一批綠色工廠。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探索構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固體廢棄物、垃圾處置等環境治理行動。
22、抓好項目庫建設管理。堅持用工程的方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健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管理機制,建立重大項目專家評審制度,完善篩選辦法,明確入庫標準,加強分類管理,實行動態調整。抓緊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通、覆蓋全省”的重大項目管理服務平臺,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加強對入庫項目的管理服務、信息采集、數據分析、在線監管和績效評價。完善入庫項目扶持政策,在規劃選址、項目審批、建設用地、資金支持、服務保障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建立以區域為橫軸、政策為縱軸、項目為斜線的“兩軸一線”推進模式,形成“全省一張圖、一個項目一張表”的工作格局,實現重點項目坐標管理和掛圖推進。強化對重大項目的督導、服務工作,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不能如期開工、投資進度緩慢的項目,采取通報、約談、調出項目庫等方式,督促整改提高,確保重大項目如期推進。
23、扎實推進各項政策落地。各市、省直各部門要根據試驗區重大事項推進落實分工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創新工作方式,壓實工作責任,確保各項政策措施早落實、早見效。對《方案》中提出的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試點示范,省直有關部門及相關市要抓緊制定符合實際的細化實施方案,主動與國家部委對口銜接,爭取《方案》重大事項盡快全面落地。
24、鼓勵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充分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發揮基層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落實好我省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意見,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和正向激勵機制,使各級干部始終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大膽創新、勇于擔當。各地特別是濟南、青島、煙臺三市要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創業、產業轉型升級、國企國資改革、生態文明建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先行先試,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探索路子、貢獻經驗。承擔試點示范任務的單位,要盡快制定改革試點方案,明確試點任務目標,精心組織實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5、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將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戰略規劃領導小組調整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研究部署和指導新舊動能轉換各項工作,審議確定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部署年度工作計劃,督促檢查各市各部門工作推進及政策配套落實情況。領導小組下設推進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具體負責研究提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生產力布局,組織實施總體方案、實施規劃、年度計劃,協調重點產業發展、發展資金平衡、“四新四化”重大項目、招商引資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及政策,綜合指導和推進試驗區建設,做好督導考核、宣傳推介工作。各市、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推進機制。省直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主動作為,各市要勇于擔當、抓好落實,形成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強大合力。
26、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深入宣傳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重大意義、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等。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制定具體培訓計劃,加大培訓力度,增強各級干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思想自覺、認識自覺和行動自覺。各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解決新舊動能轉換工作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總結梳理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先進經驗和先進模式,挖掘樹立典型標桿,提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適時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大力引導各行各業對標先進找差距、解放思想促發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27、加強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新舊動能轉換考核機制,制定考核工作細則,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盡快建立新舊動能轉換監測指標體系,加強統計調查,做好統計分析,為科學決策、加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對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督促檢查,強化對試驗區重大事項分工方案的督導落實,每半年組織一次專項督查,適時開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評估,對推動落實不力的按照有關規定予以嚴肅問責,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