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千呼萬喚始出來,首批只納入發電行業。業內認為,隨著全國統一碳市場啟動后,200元至300元每噸才是未來碳交易的理想價值,并將逐漸從全國現貨市場交易向期貨市場發展。
一個巨無霸量級的產業——碳交易正讓各界充滿期待。“我國已超額完成到2020年的碳強度下降目標,目前已啟動并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近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曾這樣闡述碳交易市場。而在發電行業作為碳排放權交易突破口的同時,逐步擴大覆蓋行業和范圍、豐富交易品種與交易方式也正成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的題中之義。
所謂碳排放權交易,即以市場之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排成本低的企業超額完成減排任務,可以將剩余的碳排放配額賣給超配額排放的企業獲取收益,也就是用經濟杠桿來倒逼煤電企業主動減排。期間,煤電企業核定的碳排放量逐年收緊,倒逼企業逐年減排以完成“小目標”。通過這樣的市場化方式,激勵企業改進生產、轉型升級,實現成本最小化的減排。
“碳市場本質上是一個政策性市場。”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李高指出。業界的共識是,行政手段只能作用于一時,市場化措施才是良性發展的對癥良藥,而碳交易市場就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在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之前,從2011年起,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在內的7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電力、水泥等多個行業被納入,拉開了中國碳市場的帷幕。
過去一段時期內,碳交易試點市場參與者、交易量不斷增加,履約率不斷提升,尤其是試點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呈現了雙降趨勢。截至2017年底,我國7個碳交易試點累積成交量突破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接近45億元。盡管目前只納入了電力行業,但由于我國發電企業規模龐大,我國的碳市場規模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系統,涉及碳排放總量30多億噸。自此,數據基礎比較好的電力行業將成為全國碳市場的主力軍。
試點取得的成效,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打下基礎。2017年底,作為碳市場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提出按照“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分“三步走”穩步推行碳市場建設。這也標志著由部分省區試點4年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已具雛形,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即刻運行。據初步分析,將有1700家左右的火電企業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同時,企業是否會因參與碳交易背上過重負擔,還是節能減排、增強競爭力的制度機遇成為業界討論焦點。事實上,啟動碳交易,對企業肯定是有影響的,而這也體現了碳市場存在的必要性。但碳市場并不等價于企業要多增加生產經營成本,而是倒逼企業加速向低碳生產模式轉型。一方面,低碳技術、節能、碳減排等領域的領先企業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則是相應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
不僅對具體企業,對行業整體來說,碳市場形成的碳價格,有利于通過電力市場將低碳發展成本傳導至社會層面。同時,碳市場建設將助攻“藍天保衛戰”,每個人都將成為直接受益者。據世界銀行預計,2020年以后,中國碳市場規模將達3萬億元。這也意味著對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漸行漸近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將對企業的履約能夠形成更為強力的約束。
一個巨無霸量級的產業——碳交易正讓各界充滿期待。“我國已超額完成到2020年的碳強度下降目標,目前已啟動并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近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曾這樣闡述碳交易市場。而在發電行業作為碳排放權交易突破口的同時,逐步擴大覆蓋行業和范圍、豐富交易品種與交易方式也正成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的題中之義。
所謂碳排放權交易,即以市場之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排成本低的企業超額完成減排任務,可以將剩余的碳排放配額賣給超配額排放的企業獲取收益,也就是用經濟杠桿來倒逼煤電企業主動減排。期間,煤電企業核定的碳排放量逐年收緊,倒逼企業逐年減排以完成“小目標”。通過這樣的市場化方式,激勵企業改進生產、轉型升級,實現成本最小化的減排。
“碳市場本質上是一個政策性市場。”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李高指出。業界的共識是,行政手段只能作用于一時,市場化措施才是良性發展的對癥良藥,而碳交易市場就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在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之前,從2011年起,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在內的7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電力、水泥等多個行業被納入,拉開了中國碳市場的帷幕。
過去一段時期內,碳交易試點市場參與者、交易量不斷增加,履約率不斷提升,尤其是試點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呈現了雙降趨勢。截至2017年底,我國7個碳交易試點累積成交量突破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接近45億元。盡管目前只納入了電力行業,但由于我國發電企業規模龐大,我國的碳市場規模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系統,涉及碳排放總量30多億噸。自此,數據基礎比較好的電力行業將成為全國碳市場的主力軍。
試點取得的成效,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打下基礎。2017年底,作為碳市場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提出按照“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分“三步走”穩步推行碳市場建設。這也標志著由部分省區試點4年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已具雛形,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即刻運行。據初步分析,將有1700家左右的火電企業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同時,企業是否會因參與碳交易背上過重負擔,還是節能減排、增強競爭力的制度機遇成為業界討論焦點。事實上,啟動碳交易,對企業肯定是有影響的,而這也體現了碳市場存在的必要性。但碳市場并不等價于企業要多增加生產經營成本,而是倒逼企業加速向低碳生產模式轉型。一方面,低碳技術、節能、碳減排等領域的領先企業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則是相應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
不僅對具體企業,對行業整體來說,碳市場形成的碳價格,有利于通過電力市場將低碳發展成本傳導至社會層面。同時,碳市場建設將助攻“藍天保衛戰”,每個人都將成為直接受益者。據世界銀行預計,2020年以后,中國碳市場規模將達3萬億元。這也意味著對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漸行漸近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將對企業的履約能夠形成更為強力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