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為特殊的一年,也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推進、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變世界的形勢,國網新疆電力公司需要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把握好新疆能源在我國“三基地一通道”大格局中的地位,貫徹落實好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援疆工作座談會會議精神,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以新能源、能源互聯網為抓手,找準定位、明確路徑并落實行動,將不確定性變為確定性,讓變局成新局,推動新疆打造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示范區,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貢獻電網力量。
得新能源者得未來
新疆迎來“風光”新時代
4月15日,新疆新能源總出力再創新高,當天新能源發電總出力達到1547萬千瓦,發電量占全網用電量的54.7%。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能源不斷變革的歷史。能源從低密度到高密度、由高碳向低碳轉型已經勢不可擋。伴隨著新能源應用規模的不斷提升,人類認識、改造世界的模式變得越來越清潔、越來越低碳。
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從2010年的43.7吉瓦增至2019年年底的651吉瓦,已經超過了風電裝機容量(644吉瓦)。至此,太陽能成為僅次于煤炭(2089吉瓦)、天然氣(1812吉瓦)和水電(1160吉瓦)的全球第四大發電來源。從增量來看,2019年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增量占當年全球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我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已達15.3%,提前完成承諾的2020年目標。
億萬年的自然資源積累,讓新疆成為一座天然的能源寶庫,擁有了“兩黑一白”(石油、煤炭、棉花)能源;科技進步的助力,讓新疆憑借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風光”新時代。
過去的說法是,新疆能源資源富集,品種齊全,擁有“九大煤田”“三大油田”以及“十八條大河”。煤炭資源預測儲量2.19萬億噸,約占全國的40%,居全國首位。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817.87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2870.73萬千瓦,位居全國第四。
現在,新疆新能源資源領先全國。風能資源總儲量8.9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7.8億千瓦,位居全國第二。太陽能資源年均輻射580萬焦/平方米,位居全國第二。目前新疆電網總裝機容量達到9620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1986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1047萬千瓦,裝機容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如今,新疆在全國能源發展大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被賦予了“三基地一通道”戰略地位: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
8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公告,就《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開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文件提出,通過新能源就地開發消納、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結構、擴大電力資源配置規模,有利于促進邊疆地區繁榮穩定,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改善東部地區環境質量,提升新能源電量消費比重,實現東西部地區共同發展。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0年本,征求意見稿)》,光伏發電、風電、儲能等被列入鼓勵新疆發展的產業目錄。
一個屬于新疆的“風光”新時代已經到來。
得消納者得當下
監測預警由“紅”轉“橙”
截至2020年9月底,新疆累計消納新能源發電量超過2700億千瓦時,其中本地消納約1900億千瓦時,外送逾800億千瓦時,促進了我國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助力中東部地區節能減排,實現多方共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明確提出打造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示范區的目標。今年以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戰略目標,擘畫了發展藍圖,展現了“大國重器”的使命擔當。面向“十四五”,國網新疆電力通過大力推動新能源消納等舉措,落實上述戰略目標,為實現2025年全疆清潔化率25%而不懈努力。
在供給方面,“十三五”期間,國網新疆電力積極發揮大電網能源資源轉換和配置作用,積極支持服務新能源開發利用和并網消納,推動新能源裝機容量從2015年的2219萬千瓦提升至3033萬千瓦。新能源消納形勢持續向好,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由2016年歷史最低值63%提升至91%,提高28個百分點,擺脫了連續三年的風電投資監測“紅色預警”,實現了由“紅”轉“橙”。今年,新疆電網將綜合運用技術、管理手段,實現全年新能源發電量570億千瓦時,確保新能源利用率超過90%,助力新疆新能源監測預警由“橙”轉“綠”。
在消費方面,新型能源消費模式也在新疆不斷涌現:純電動汽車、太陽能充電樁、風光供暖讓百姓用上了清潔綠色的電能。全疆首個大型新能源共享服務中心讓哈密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物理意義上的風變成“數字化的風”……到2025年,新疆全社會最大負荷和用電量有望突破6180萬千瓦和4700億千瓦時。
當然,建設新能源大基地同樣也面臨風險。為此,國網新疆電力與新能源企業密切合作,努力探索創新實踐,提高新時代大電網駕馭能力:建設全國策略最為復雜、場站接入最多的AGC自動發電控制系統。截至2019年,已接入532座新能源場站、47座火電廠和22座水電站;開展國內外“覆蓋電壓等級、故障形式、機組類型最全”的新能源短路電流現場試驗,為后續推進新能源高占比電網的精確仿真提供了重要數據基礎。
當前,如何提高新能源預測和利用率成為最為緊迫的問題。目前,新疆電網新能源氣象及功率預測數據融合互聯平臺已接入新能源場站524臺氣象裝置的數據,引入至少5種氣象數據源,基于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提供水平分辨率為1千米×千米的微尺度氣象預報數據,并通過平臺預置的68種算法,將氣象預報數據轉化為功率數據,為新疆電網下轄各新能源場站、斷面、區域、全網提供功率預測服務,有效降低電力供應保障壓力。
得互聯網者得天下
大數據搭臺產業“唱戲”
7月2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復函國網新疆電力,同意授牌成立新疆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實驗室。
作為我國首家省級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實驗室,該實驗室依托大數據平臺、云平臺、數據中臺、物聯管理平臺等軟硬件基礎環境,未來將吸引自治區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產業聯盟、社會組織,就大數據服務開展深度合作,積極探索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場景創新應用,著力培育一批共享共贏的能源生態合作伙伴,推動建設數據運營生態圈,釋放數據生態的價值,服務電氣化新疆社會治理現代化。
發軔于20世紀 50 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普及應用之后,正在步入產業互聯的時代,能源互聯網應運而生。
能源互聯網承載了能源流、信息流、業務流等多種流量,需要從硬件基礎、軟件環境兩個層面進行布局,才能實現其生態價值的最大化。
在硬件基礎層面,新疆現已建成750千伏哈密至敦煌、煙墩至沙洲交流外送通道,哈密至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通道以及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的昌吉至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通道,構成“兩交兩直”的交直流混聯外送格局,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
在軟件環境層面,基于能源互聯網能源流之上的信息流、業務流越來越得到產業鏈上各方的重視,商業模式、應用策略創新不斷涌現。
正在崛起的數據生產力,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并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能源互聯網建設是落實國家電網戰略目標、推動新疆能源轉型升級的關鍵。結合能源互聯網三大體系建設要求,國網新疆電力圍繞“怎么建、如何建、誰來建”等重大問題,聚焦建設應用的難點和瓶頸,深化研究,在推動新疆能源網架建設的基礎上,提出打造能源智慧服務、能源數據共享、能源生態價值創造三大平臺,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和建設一系列先行先試示范項目等具體舉措,為推動能源互聯網高質量發展明確路徑、找準方向、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下一步,國網新疆電力將加快引領示范項目建設,按照“先行發布,持續迭代”的原則,圍繞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戰略目標,依據戰略目標在疆落地的行動目標、路徑和重點,依托建設項目指南,加快實施烏魯木齊先行先試示范區、南疆源網荷儲柔性調度、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綠色交通替代、新疆能源大數據中心等一系列重點項目;同時,要圍繞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框架和規劃方向,緊盯“大云物移智鏈”等先進技術在能源領域的融合發展,創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包括持續推進清潔能源高比例接入、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協同互動、信息架構與信息標準規約、大數據價值深度挖掘、電動汽車規模化發展等領域的專題研究。
(作者系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得新能源者得未來
新疆迎來“風光”新時代
4月15日,新疆新能源總出力再創新高,當天新能源發電總出力達到1547萬千瓦,發電量占全網用電量的54.7%。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能源不斷變革的歷史。能源從低密度到高密度、由高碳向低碳轉型已經勢不可擋。伴隨著新能源應用規模的不斷提升,人類認識、改造世界的模式變得越來越清潔、越來越低碳。
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從2010年的43.7吉瓦增至2019年年底的651吉瓦,已經超過了風電裝機容量(644吉瓦)。至此,太陽能成為僅次于煤炭(2089吉瓦)、天然氣(1812吉瓦)和水電(1160吉瓦)的全球第四大發電來源。從增量來看,2019年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增量占當年全球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我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已達15.3%,提前完成承諾的2020年目標。
億萬年的自然資源積累,讓新疆成為一座天然的能源寶庫,擁有了“兩黑一白”(石油、煤炭、棉花)能源;科技進步的助力,讓新疆憑借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風光”新時代。
過去的說法是,新疆能源資源富集,品種齊全,擁有“九大煤田”“三大油田”以及“十八條大河”。煤炭資源預測儲量2.19萬億噸,約占全國的40%,居全國首位。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817.87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2870.73萬千瓦,位居全國第四。
現在,新疆新能源資源領先全國。風能資源總儲量8.9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7.8億千瓦,位居全國第二。太陽能資源年均輻射580萬焦/平方米,位居全國第二。目前新疆電網總裝機容量達到9620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1986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1047萬千瓦,裝機容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如今,新疆在全國能源發展大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被賦予了“三基地一通道”戰略地位: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
8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公告,就《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開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文件提出,通過新能源就地開發消納、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結構、擴大電力資源配置規模,有利于促進邊疆地區繁榮穩定,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改善東部地區環境質量,提升新能源電量消費比重,實現東西部地區共同發展。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0年本,征求意見稿)》,光伏發電、風電、儲能等被列入鼓勵新疆發展的產業目錄。
一個屬于新疆的“風光”新時代已經到來。
得消納者得當下
監測預警由“紅”轉“橙”
截至2020年9月底,新疆累計消納新能源發電量超過2700億千瓦時,其中本地消納約1900億千瓦時,外送逾800億千瓦時,促進了我國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助力中東部地區節能減排,實現多方共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明確提出打造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示范區的目標。今年以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戰略目標,擘畫了發展藍圖,展現了“大國重器”的使命擔當。面向“十四五”,國網新疆電力通過大力推動新能源消納等舉措,落實上述戰略目標,為實現2025年全疆清潔化率25%而不懈努力。
在供給方面,“十三五”期間,國網新疆電力積極發揮大電網能源資源轉換和配置作用,積極支持服務新能源開發利用和并網消納,推動新能源裝機容量從2015年的2219萬千瓦提升至3033萬千瓦。新能源消納形勢持續向好,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由2016年歷史最低值63%提升至91%,提高28個百分點,擺脫了連續三年的風電投資監測“紅色預警”,實現了由“紅”轉“橙”。今年,新疆電網將綜合運用技術、管理手段,實現全年新能源發電量570億千瓦時,確保新能源利用率超過90%,助力新疆新能源監測預警由“橙”轉“綠”。
在消費方面,新型能源消費模式也在新疆不斷涌現:純電動汽車、太陽能充電樁、風光供暖讓百姓用上了清潔綠色的電能。全疆首個大型新能源共享服務中心讓哈密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物理意義上的風變成“數字化的風”……到2025年,新疆全社會最大負荷和用電量有望突破6180萬千瓦和4700億千瓦時。
當然,建設新能源大基地同樣也面臨風險。為此,國網新疆電力與新能源企業密切合作,努力探索創新實踐,提高新時代大電網駕馭能力:建設全國策略最為復雜、場站接入最多的AGC自動發電控制系統。截至2019年,已接入532座新能源場站、47座火電廠和22座水電站;開展國內外“覆蓋電壓等級、故障形式、機組類型最全”的新能源短路電流現場試驗,為后續推進新能源高占比電網的精確仿真提供了重要數據基礎。
當前,如何提高新能源預測和利用率成為最為緊迫的問題。目前,新疆電網新能源氣象及功率預測數據融合互聯平臺已接入新能源場站524臺氣象裝置的數據,引入至少5種氣象數據源,基于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提供水平分辨率為1千米×千米的微尺度氣象預報數據,并通過平臺預置的68種算法,將氣象預報數據轉化為功率數據,為新疆電網下轄各新能源場站、斷面、區域、全網提供功率預測服務,有效降低電力供應保障壓力。
得互聯網者得天下
大數據搭臺產業“唱戲”
7月2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復函國網新疆電力,同意授牌成立新疆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實驗室。
作為我國首家省級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實驗室,該實驗室依托大數據平臺、云平臺、數據中臺、物聯管理平臺等軟硬件基礎環境,未來將吸引自治區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產業聯盟、社會組織,就大數據服務開展深度合作,積極探索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場景創新應用,著力培育一批共享共贏的能源生態合作伙伴,推動建設數據運營生態圈,釋放數據生態的價值,服務電氣化新疆社會治理現代化。
發軔于20世紀 50 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普及應用之后,正在步入產業互聯的時代,能源互聯網應運而生。
能源互聯網承載了能源流、信息流、業務流等多種流量,需要從硬件基礎、軟件環境兩個層面進行布局,才能實現其生態價值的最大化。
在硬件基礎層面,新疆現已建成750千伏哈密至敦煌、煙墩至沙洲交流外送通道,哈密至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通道以及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的昌吉至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通道,構成“兩交兩直”的交直流混聯外送格局,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
在軟件環境層面,基于能源互聯網能源流之上的信息流、業務流越來越得到產業鏈上各方的重視,商業模式、應用策略創新不斷涌現。
正在崛起的數據生產力,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并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能源互聯網建設是落實國家電網戰略目標、推動新疆能源轉型升級的關鍵。結合能源互聯網三大體系建設要求,國網新疆電力圍繞“怎么建、如何建、誰來建”等重大問題,聚焦建設應用的難點和瓶頸,深化研究,在推動新疆能源網架建設的基礎上,提出打造能源智慧服務、能源數據共享、能源生態價值創造三大平臺,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和建設一系列先行先試示范項目等具體舉措,為推動能源互聯網高質量發展明確路徑、找準方向、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下一步,國網新疆電力將加快引領示范項目建設,按照“先行發布,持續迭代”的原則,圍繞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戰略目標,依據戰略目標在疆落地的行動目標、路徑和重點,依托建設項目指南,加快實施烏魯木齊先行先試示范區、南疆源網荷儲柔性調度、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綠色交通替代、新疆能源大數據中心等一系列重點項目;同時,要圍繞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框架和規劃方向,緊盯“大云物移智鏈”等先進技術在能源領域的融合發展,創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包括持續推進清潔能源高比例接入、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協同互動、信息架構與信息標準規約、大數據價值深度挖掘、電動汽車規模化發展等領域的專題研究。
(作者系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