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技術進步雖持續驅動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提升,但光伏相關設備的更新迭代并未跟上產業發展步伐,是被產業需求帶動的一種被動式跟進。
當前,新能源汽車、“新基建”正給儲能、分布式新能源、智能電網等電力細分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并為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日前舉辦的2020中國光伏產業(沛縣)高層論壇上,與會人士表示,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光伏產業。實現平價之后,光伏產業進入“精耕細作”階段,光伏仍有較大降本空間。
精細化發展推進降本增效
中國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少軍表示:“中國的光伏產業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發展邁進。”
“在晶硅電池方面,P-PERC電池產業化轉化效率達到22.2%-22.4%,領先的光伏企業產品效率已達22.6%以上;此外,部分企業逐步擴大N型電池研發生產,5BB電池片成為主流,9BB半片異質結電池組件也開始涌入市場。”曾少軍稱。
在應用端,曾少軍認為光伏產業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交通領域中,隨著純電動汽車市場占有比例的攀升,光伏充電站、充電樁建設業務逐漸擴大,光伏+電動汽車的時代即將到來;在建筑領域,BIPV/BAPV光伏組件生產工藝逐漸成熟,成本逐漸降低,前景廣闊;此外,隨著5G的大規模建設,分布式光伏與5G、儲能等逐步結合,光伏電站日常運維可以通過5G高效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技術進步雖持續驅動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提升,但江蘇中輝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強直言:“光伏相關設備的更新迭代并未跟上產業發展步伐,大多只是原來模式基礎上延伸,實際上并不屬于設備研發,而是被產業需求帶動的一種被動式跟進。”
對此,郭強建議,為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實質性發展,企業要做到精細化生產,并進行集約化管理,以降本增效拓寬行業發展空間。
此外,江蘇林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顧永亮進一步補充稱,實現降本增效不僅在于光伏企業的技術研發與高效管理,政府協助降低非技術成本也非常重要,因為它同樣限制了光伏技術應用的發展。
“光伏+儲能”加速行業發展
降本增效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光伏發電要進一步實現從補充電源向主力電源的轉變,則需解決其自身的波動性。
與會專家指出,如果與儲能技術搭配,光伏產業有望進入穩定成長期。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袁曉表示,回看近二十年的光伏發展,光伏曾一度遇阻并受電網排斥,直到儲能技術的發展真正解決了能源調節問題,新能源才開始進入蓬勃發展周期,從補充能源逐漸轉變為替代能源。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發布的2019年新能源展望預測,風能、太陽能和電池存儲技術成本的持續下降,將推動可再生能源占全球電力結構比例到2050年接近50%。
在此背景下,江蘇華盛天龍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平認為,光伏產業大有可為,為解決在發電過程中涉及的儲能、調峰調頻、穩定性等問題,除了對電網進行升級改造外,光伏產業自身也要重新定位。如增加儲能電站功能、建立消納中心,同時,在用電側與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等深度融合。
曾少軍表示:“調峰能力不足將成為限電最核心的問題,因此建設以儲能為核心的多能互補系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風光水火多能有效結合,進行調峰調壓,可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緩解棄風棄光。”
袁曉表示:“未來應關注新的儲能技術和異質結電池的研發,進一步激發光伏發展潛力。”
分布式光伏發電“大有可為”
據與會專家介紹,我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面臨能源稟賦與用電負荷逆向分布的難題。我國絕大多數可集中開發的太陽能分布在西北和東北地區,而七成用電需求卻在東部和中部省市。
“能源的生產與負荷中心更好的結合十分必要,因此,應注重新能源的分布式發展。”在曾少軍看來,目前,我國集中式光伏電站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但由于項目過于集中,電網消納困難,當地出現“棄光”現象,局部地區棄光率甚至高于20%,而作為用電消費重地的中、東部地區則可成為分布式光伏發電布局的主戰場。
近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能源轉型加速推進,火電廠建設放緩,新能源異軍突起。劉文平直言:“對光伏產業而言,下一個重大機遇蘊藏在分布式光伏中,只有光伏能做到隨時隨地、分散地安裝在建筑物屋頂上。”
顧永亮建議,未來在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上應加大模式創新,除了光伏電站,分布式光儲一體化建設可應用在光伏園區內,通過儲能調配在園區中自發自用,從而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性。
當前,新能源汽車、“新基建”正給儲能、分布式新能源、智能電網等電力細分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并為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日前舉辦的2020中國光伏產業(沛縣)高層論壇上,與會人士表示,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光伏產業。實現平價之后,光伏產業進入“精耕細作”階段,光伏仍有較大降本空間。
精細化發展推進降本增效
中國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少軍表示:“中國的光伏產業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發展邁進。”
“在晶硅電池方面,P-PERC電池產業化轉化效率達到22.2%-22.4%,領先的光伏企業產品效率已達22.6%以上;此外,部分企業逐步擴大N型電池研發生產,5BB電池片成為主流,9BB半片異質結電池組件也開始涌入市場。”曾少軍稱。
在應用端,曾少軍認為光伏產業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交通領域中,隨著純電動汽車市場占有比例的攀升,光伏充電站、充電樁建設業務逐漸擴大,光伏+電動汽車的時代即將到來;在建筑領域,BIPV/BAPV光伏組件生產工藝逐漸成熟,成本逐漸降低,前景廣闊;此外,隨著5G的大規模建設,分布式光伏與5G、儲能等逐步結合,光伏電站日常運維可以通過5G高效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技術進步雖持續驅動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提升,但江蘇中輝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強直言:“光伏相關設備的更新迭代并未跟上產業發展步伐,大多只是原來模式基礎上延伸,實際上并不屬于設備研發,而是被產業需求帶動的一種被動式跟進。”
對此,郭強建議,為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實質性發展,企業要做到精細化生產,并進行集約化管理,以降本增效拓寬行業發展空間。
此外,江蘇林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顧永亮進一步補充稱,實現降本增效不僅在于光伏企業的技術研發與高效管理,政府協助降低非技術成本也非常重要,因為它同樣限制了光伏技術應用的發展。
“光伏+儲能”加速行業發展
降本增效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光伏發電要進一步實現從補充電源向主力電源的轉變,則需解決其自身的波動性。
與會專家指出,如果與儲能技術搭配,光伏產業有望進入穩定成長期。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袁曉表示,回看近二十年的光伏發展,光伏曾一度遇阻并受電網排斥,直到儲能技術的發展真正解決了能源調節問題,新能源才開始進入蓬勃發展周期,從補充能源逐漸轉變為替代能源。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發布的2019年新能源展望預測,風能、太陽能和電池存儲技術成本的持續下降,將推動可再生能源占全球電力結構比例到2050年接近50%。
在此背景下,江蘇華盛天龍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平認為,光伏產業大有可為,為解決在發電過程中涉及的儲能、調峰調頻、穩定性等問題,除了對電網進行升級改造外,光伏產業自身也要重新定位。如增加儲能電站功能、建立消納中心,同時,在用電側與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等深度融合。
曾少軍表示:“調峰能力不足將成為限電最核心的問題,因此建設以儲能為核心的多能互補系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風光水火多能有效結合,進行調峰調壓,可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緩解棄風棄光。”
袁曉表示:“未來應關注新的儲能技術和異質結電池的研發,進一步激發光伏發展潛力。”
分布式光伏發電“大有可為”
據與會專家介紹,我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面臨能源稟賦與用電負荷逆向分布的難題。我國絕大多數可集中開發的太陽能分布在西北和東北地區,而七成用電需求卻在東部和中部省市。
“能源的生產與負荷中心更好的結合十分必要,因此,應注重新能源的分布式發展。”在曾少軍看來,目前,我國集中式光伏電站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但由于項目過于集中,電網消納困難,當地出現“棄光”現象,局部地區棄光率甚至高于20%,而作為用電消費重地的中、東部地區則可成為分布式光伏發電布局的主戰場。
近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能源轉型加速推進,火電廠建設放緩,新能源異軍突起。劉文平直言:“對光伏產業而言,下一個重大機遇蘊藏在分布式光伏中,只有光伏能做到隨時隨地、分散地安裝在建筑物屋頂上。”
顧永亮建議,未來在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上應加大模式創新,除了光伏電站,分布式光儲一體化建設可應用在光伏園區內,通過儲能調配在園區中自發自用,從而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