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北京京運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京運通”)發布公告稱,公司將在樂山市五通橋區投資70億元,建設24GW 單晶拉棒、切方項目及相關配套設施。據了解,本次項目適配 210mm 硅片生產線,將使用京運通自己生產的 1600 型單晶爐拉制硅棒。
該工程將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投資約 40億元,將先期建設12GW 拉棒、切方項目,計劃于2020年第四季度開工建設;二期 12GW 拉棒、切方項目在一期項目達產后兩年內投產。
就在京運通發布公告的前兩天,上機數控也發布了《關于簽訂重大銷售合同的公告》。
根據公告,2021-2025年,天合光能每年向公司及全資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頭)有限公司采購不少于4GW單晶硅片,對應210尺寸的單晶硅片4億片,5年總計20GW,對應210尺寸的單晶硅片20億片(硅片尺寸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整,但總體采購量不變)。按照當前市場價格測算(參照PVInfolink最新公布的單晶硅片均價折算),預計銷售金額約為每年20.48億元(含稅),5年總計102.40億元(含稅)。雙方約定,實際采購價格采取月度議價方式,故最終實現的銷售金額可能隨市場價格產生波動,上述銷售金額不構成業績承諾或業績預測,實際以簽訂的月度補充協議為準。
隨著兩家企業的加入,現在的硅片市場已經擁有了隆基、中環、晶科、通威、京運通、上機數控等6家頭部企業,競爭無疑更加激烈。
尋找新出路 京運通殺進硅片領域
京運通是誰?上機數控又是哪方神圣?他們為何選擇在此時殺入硅片領域?他們的闖入,會改變隆基、中環兩大龍頭企業在硅片領域的強勢地位嗎?
京運通成立于2002年8月,創始人馮煥培。2003年,憑借成功研發5英寸單晶硅生長爐并實現產業化推廣,一躍成為國內市場保有率位居首位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
2007年,隨著賽維LDK和多晶硅技術的崛起。作為賽維供應商的京運通,在原有單晶硅生產爐之外,開始嘗試多晶硅鑄錠爐生產。據媒體報道,2007-2008年間,京運通的許多技術人員吃住均在賽維LDK,而賽維LDK也將GT數臺鑄錠爐設備調撥給京運通研究試用。在京運通的產品出來之后,賽維亦率先試用,并在使用過程中不停改進,提供最多的技術力量――當時賽維LDK的CEO佟興雪和CTO萬躍鵬均在GT工作過。
有了賽維LDK業績加持,京運通2010年營業收入從4.75億元增加至11.39億元,凈利潤從1.02億元增加至3.38億元,扣非凈利潤從8718萬元增加至3.42億元。2011年9月8日,京運通以53.47倍的市盈率及42元的發行價首發上市,雙方的關系也進入蜜月期,賽維LDK將雙方合作的所有專利送予京運通,而京運通則報以價值過千萬的400萬股權贈送。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歐美雙反的來臨,兩家企業均陷入困境。財報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末,京運通營收、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了82.63%、90.74%;賽維LDK2011年第四季度總計虧損5.887億美元,負債總額60億美元,負債率達到87.7%。
困境之下,京運通開始嘗試在新的領域突圍。2013年起,不僅先后投資興建了多家光伏電站,而且還收購了專業從事脫硝催化劑研發、生產、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山東天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進軍環保領域,2015年更擴張至風力發電,至此,京運通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發電、新材料和節能環保四大產業。
成本和技術難題待解 轉型是否成功有待觀察
盡管嘗試了很多新的領域,也能在資本市場上募集到資金,但募投項目要么終止要么大幅減少投入,效益始終無法達到預期。比如2010年募集資金投建的硅晶材料產業園項目,預計總投資9億元,將形成年產多晶硅鑄錠爐400臺、大尺寸單晶硅生長爐50臺、區熔單晶硅生長爐30臺以及多晶硅片4800萬片的生產能力。但項目實際情況是,由于光伏行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9億元的投資額銳減至5.39億元,而建設的廠房從5個減少至2個,1#廠房于2010年4月完成竣工驗收,預計達產期年均效益7434萬元/年。3#廠房(區熔單晶硅棒車間)于2012年開始建設,預計建設期為2年,于2013年竣工驗收,達產期年均效益9541萬元/年。
比如2014年募資投建的分布式和項目。2014年12月3日,京運通發布定增計劃,擬募資不超過21.55億元,分別投向嘉興地區的海寧、平湖、桐鄉三地各50MW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上述項目對應使用募資各4.25億元。同時,公司還將4.3億元募資投向300萬套國V高效凈化汽車尾氣稀土催化劑項目,剩余4.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上述定增計劃于2015年11月2日獲得證監會的核準批文,同月,定增完成。
然而,2016年7月23日,京運通再次發布公告,宣布將終止實施部分定增募投項目,并將節余資金5.12億元永久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根據當日披露的信息,嘉興地區計劃規模合計150MW的三個分布式光伏電站實際只完成109MW,剩余的41MW不再建設。
財報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4年實現扣非凈利潤5575萬元、-8745萬元、1252萬元,2019年-5131萬元。2012年至2019年年均凈利潤2.29億元,比上市之年(2011年)減少了49.47%;年均扣非凈利潤1.27億元,減少了70.87%。
有了前車之鑒,不知道文章開頭提到的與四川樂山政府的合作項目,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公告顯示,該項目一期項目資金合作方式為樂山高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京運通共同成立項目公司,高新投以產業資金(基金)在項目公司的出資金額不超過12億元,并由京運通簽署擔保合同確保其全部出資安全。同時,公告指出,本項目將使用1600型單晶爐拉制硅棒,適配210mm硅片生產線,計劃于2020年第四季度開工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有了產能只是第一步,行業龍頭憑借規模優勢及技術優勢已經將每片硅片的成本降至2元以下。一季度末單晶硅片成本在2.50元/片的京運通,現在要挑戰兩大龍頭企業的地位,恐怕還為時尚早。
主營業績下滑 上機數控押寶單晶硅
與京運通一樣,上機數控也是生產高端裝備起家。
上機數控,全稱無錫上機數控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創立,2004年開始涉足光伏硅片產業鏈,主營光伏金剛線切片機,用于光伏上游硅片切片環節。行業數據顯示,上機數控的金剛線切片機在中國市場市占率為45%。
憑借著行業領先優勢,2012年,上機數控首次沖擊資本市場??上PO申請被證監會否決。證監會給出的理由是,在國際市場的雙反危機之下,下游客戶擴產動力不足,而上機數控的光伏專用設備占據了主要營收,故給出了盈利下降的預測。
上機數控的產品主要分為三大類:光伏專用設備、藍寶石專用設備和通用磨床設備。有了第一次上市的失敗經驗,2015年,上機數控開始發力藍寶石專用設備的銷售,一度占到當年度產品銷售的55%,將光伏專用設備的的比例壓縮至17%。
但好景不長,2016年,光伏專用設備銷售再次巨幅上升,占到當年營收的82%,一舉成為業績增長最主要的動力。實際上,2015年—2017年,上機數控的光伏專用加工設備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7.21%、82.26%以及93.88%。也就是說,截止2017年,光伏專用設備收入占比已上升至94%。
盡管沒有擺脫對光伏產品的依賴,但幸運的是,2017年再次沖擊資本市場時,過會了。在此期間,上機數控也獲得了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2016—2018年,上機數控3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速達163%。根據年報和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公司凈利潤增幅高達351.52%,創下歷史高峰。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33億元,同比增長112.42%,凈利潤為1.89億元,同比增長270.59%;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6.84億元,同比增長8.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1億元,同比增長6.04%。
憑借良好的業績,2018年12月28日,上機數控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發行價34.10元/股,開盤即封漲停,報收49.10元,漲幅為43.99%。
努力6年成功上市,但上機數控并未能躲過2018年光伏補貼退坡政策帶來的行業巨震。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上機數控實現營收1.21億元,同比下滑39.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2千萬元,同比下滑30.24%。
在現有業務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之后,上機數控開始將觸角延伸到光伏其他領域,押寶單晶硅。單晶硅與上機數控主營業務密切相關,同時也是光伏產業鏈中利潤最豐厚、市場發展最好的領域之一。
市場競爭激烈 新業務面臨諸多挑戰
2019年5月,上機數控投資30億,上馬5GW包頭單晶硅拉晶項目。在公告中,上機數控表示,本次投資旨在探索與公司主營業務密切相關的單晶硅棒生產領域,實現公司業務的合理、適當延伸,積極發揮上下游協同效應。上機數控認為,本次投資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公司在光伏產業鏈的戰略布局,有利于公司搶抓單晶市場發展機遇,打造新的盈利增長點。
2019年6月12日,上機數控再次發布公告,擬終止實施“精密數控機床生產線擴建項目”,將剩余3.68億元募集資金用于“包頭年產5GW單晶硅拉晶生產項目”,本次變更資金將用于向弘元包頭增資,占公司IPO募集資金總額的49.62%。
數據顯示,至2019年底,上機數控已建成光伏單晶硅產能超過2GW,年度產能利用率、產銷率在90%以上,產品產銷良好、業務經營穩定,并于當年度實現收入2.5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31%。
2020年第一季度,上機數控單晶硅收入3.64億元,占上機數控總收入的83%;上機數控單晶硅業務凈利潤5045萬元,占上機數控總凈利潤的81%。
嘗到甜頭的上機數控,開始不斷加碼來爭搶更大的“蛋糕”。但是,當前單晶硅市場格局基本為隆基、中環雙寡頭壟斷,兩家占據70%以上市場份額,晶科、通威等光伏巨頭也紛紛以巨額投資來不斷攻城略地的情況下,作為單晶硅新勢力崛起的上機數控,想要在競爭慘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