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晶科能源公布2020年二季度財報,至此TOP10組件企業的半年出貨成績單均已公開。從組件出貨量來看,10家企業很明顯的劃分為四大陣營。
注:上述數據由光伏們通過公開數據及采訪調研所得,僅供參考。
其中,第一陣營由晶科、隆基領銜,在蟬聯四年年度出貨冠軍之后,晶科能源仍以7.8GW位居榜首,但隆基作為組件領域后起之秀的實力不容小覷,與2019年上半年出貨相比,隆基的半年出貨量翻倍式增長。
另外,從全年來看,晶科與隆基也是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二者的年度出貨目標均瞄準了20GW,最后的較量可能只在毫厘之間。
跟隨兩家之后的是以天合、晶澳、阿特斯為代表的第二陣營,這三家的半年出貨量落在5-6GW之間。很明顯的是,在回歸A股之后,天合光能與晶澳無論是在擴產規模還是國內銷售力度上都加大了投入。
在今年央企組件集采之爭中,晶澳以5.2GW的中標規模僅次于隆基排名第二。而此前甚少參與國內央企集采的天合光能也在今年大規模招兵買馬,拿下了2.64GW的訂單規模。
相比于天合、晶澳,阿特斯在國內的競爭實力略遜一籌,不過這也與其業務布局密切相關,據了解,阿特斯每年給予國內的產能安排僅有1GW左右,其更多的出貨來自于海外訂單。
晶科、隆基之外,TOP 3梯隊只剩下一席之位可供三家爭奪,從三家出貨量的緊湊程度來看,未來第二陣營的PK亦將精彩紛呈。
位于第六、七位置的韓華與東方日升實際出貨量可能僅在數兆瓦之間——因未獲得韓華的公開財務數據,其出貨量為內部人士透露所得。
從去年開始發力的東方日升,在2020年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國內組件集采中,東方日升拿下了國家電投、三峽、中核等共計2.5GW的訂單;在海外也陸續斬獲澳洲、歐洲等多個市場大單。
盡管與一線梯隊相比仍有距離,但對東方日升來說,拿下同一陣營的對手韓華并非遙不可及。不過作為組件企業TOP 10中唯二的國外企業之一,韓華多年來穩定在6-7名的位置,也間接證明了這家外資組件企業擁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
最后一個陣營是以正泰領銜的2GW梯隊,實際上,正泰與尚德的優勢市場更多的集中于海外。但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這兩家也開始著眼于國內市場的競爭。
正泰在上半年的集采中拿下了國家電投以及華電的部分訂單,在今年的供應鏈危機中,正泰憑借自己在多領域布局的實力或可以掌握一定的采購話語權。此外,光伏們了解到,尚德也在國內斬獲了部分央企以及地方國企的組件訂單。
另外,2020年組件市場的競爭還體現出一個尤為明朗的趨勢——組件訂單的集中度正趨于集中。首先,相比于2019年,今年央企組件集采的參與企業減少了近10家左右。同時,中標企業的集中度也非常明顯,隆基、晶澳、億晶、天合加上東方日升拿下了20GW的訂單規模,占比超過80%。
其次,在海外市場的爭奪中,企業品牌的影響力愈發凸顯,除了部分有較為固定合作關系的項目之外,大部分項目均會優先選擇一線品牌合作。
實際上,除了出貨量之外,頭部組件企業之爭還體現在產能擴張的規模上——尤其是尺寸混戰的當下,毫無疑問,高功率的產品更受市場青睞,而需要依托新產能進行生產。按照規劃,在今年年底隆基的組件產能將達到50GW,其2021年的組件出貨目標定在了45GW;在天合的規劃中,到2021年底,組件產能為50GW,其目標是爭奪前兩名的位置;2020年底,晶科跟晶澳的組件產能將分別達到25,23GW,到2021年僅TOP 5的組件產能將超過200GW。
昨天晶科宣布了將分拆業務進軍科創板的消息,加上此前已經在運作的阿特斯,國內頭部組件企業即將全部回歸A股。至此,無論是第一陣營的爭奪,還是市占率的Pk,組件江湖即將再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注:上述數據由光伏們通過公開數據及采訪調研所得,僅供參考。
其中,第一陣營由晶科、隆基領銜,在蟬聯四年年度出貨冠軍之后,晶科能源仍以7.8GW位居榜首,但隆基作為組件領域后起之秀的實力不容小覷,與2019年上半年出貨相比,隆基的半年出貨量翻倍式增長。
另外,從全年來看,晶科與隆基也是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二者的年度出貨目標均瞄準了20GW,最后的較量可能只在毫厘之間。
跟隨兩家之后的是以天合、晶澳、阿特斯為代表的第二陣營,這三家的半年出貨量落在5-6GW之間。很明顯的是,在回歸A股之后,天合光能與晶澳無論是在擴產規模還是國內銷售力度上都加大了投入。
在今年央企組件集采之爭中,晶澳以5.2GW的中標規模僅次于隆基排名第二。而此前甚少參與國內央企集采的天合光能也在今年大規模招兵買馬,拿下了2.64GW的訂單規模。
相比于天合、晶澳,阿特斯在國內的競爭實力略遜一籌,不過這也與其業務布局密切相關,據了解,阿特斯每年給予國內的產能安排僅有1GW左右,其更多的出貨來自于海外訂單。
晶科、隆基之外,TOP 3梯隊只剩下一席之位可供三家爭奪,從三家出貨量的緊湊程度來看,未來第二陣營的PK亦將精彩紛呈。
位于第六、七位置的韓華與東方日升實際出貨量可能僅在數兆瓦之間——因未獲得韓華的公開財務數據,其出貨量為內部人士透露所得。
從去年開始發力的東方日升,在2020年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國內組件集采中,東方日升拿下了國家電投、三峽、中核等共計2.5GW的訂單;在海外也陸續斬獲澳洲、歐洲等多個市場大單。
盡管與一線梯隊相比仍有距離,但對東方日升來說,拿下同一陣營的對手韓華并非遙不可及。不過作為組件企業TOP 10中唯二的國外企業之一,韓華多年來穩定在6-7名的位置,也間接證明了這家外資組件企業擁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
最后一個陣營是以正泰領銜的2GW梯隊,實際上,正泰與尚德的優勢市場更多的集中于海外。但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這兩家也開始著眼于國內市場的競爭。
正泰在上半年的集采中拿下了國家電投以及華電的部分訂單,在今年的供應鏈危機中,正泰憑借自己在多領域布局的實力或可以掌握一定的采購話語權。此外,光伏們了解到,尚德也在國內斬獲了部分央企以及地方國企的組件訂單。
另外,2020年組件市場的競爭還體現出一個尤為明朗的趨勢——組件訂單的集中度正趨于集中。首先,相比于2019年,今年央企組件集采的參與企業減少了近10家左右。同時,中標企業的集中度也非常明顯,隆基、晶澳、億晶、天合加上東方日升拿下了20GW的訂單規模,占比超過80%。
備注:上述數據根據中標候選人公示結果整理,光伏們獲悉業主二級公司與中標企業溝通之后,實際供貨量與該結果略有差池,故僅供參考。
其次,在海外市場的爭奪中,企業品牌的影響力愈發凸顯,除了部分有較為固定合作關系的項目之外,大部分項目均會優先選擇一線品牌合作。
實際上,除了出貨量之外,頭部組件企業之爭還體現在產能擴張的規模上——尤其是尺寸混戰的當下,毫無疑問,高功率的產品更受市場青睞,而需要依托新產能進行生產。按照規劃,在今年年底隆基的組件產能將達到50GW,其2021年的組件出貨目標定在了45GW;在天合的規劃中,到2021年底,組件產能為50GW,其目標是爭奪前兩名的位置;2020年底,晶科跟晶澳的組件產能將分別達到25,23GW,到2021年僅TOP 5的組件產能將超過200GW。
昨天晶科宣布了將分拆業務進軍科創板的消息,加上此前已經在運作的阿特斯,國內頭部組件企業即將全部回歸A股。至此,無論是第一陣營的爭奪,還是市占率的Pk,組件江湖即將再掀起一場腥風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