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業板注冊制實施,取消了暫停上市,增設風險警示。9月7日晚間,創業板上市公司天龍光電與樂凱新材雙雙公告,觸及其他風險警示(ST)情形,9月12日起將戴上“ST帽子”。值得注意的是,首嘗創業板“戴帽”的常州上市公司天龍光電,今年6月剛剛易主,控股股東由常州諾亞變為大有控股。這家去年11月才成立的公司,背后是7個自然人股東,今年3月通過拍賣以1.15億元拿下上市公司2000萬股,取得控股股東之位。但這更像是一場豪賭。公司2018年12月就已停產停工,至今未能恢復。隨著公司股票“戴帽”,留給新任大股東的時間可能不多了。
7個自然人1.15億“買殼”
天龍光電2009年上市,主營光伏、光電專用設備,主要產品為單晶硅晶體生長爐、多晶硅鑄錠爐等。但上市以來,業績起起落落,曾兩度面臨保殼。
今年3月30日,公司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常州諾亞名下2000萬股上市公司股份在江西省高院司法拍賣網絡平臺拍賣結果出爐,大有控股以最高應價勝出,成交價格1.15億元。拍賣之前,大有控股已經持有天龍光電2.8%的股份,通過拍賣獲得10%的持股后,大有控股一舉以12.8%的持股比例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公司由原先實際控制人為陳華變為無實際控制人。
根據公司公告,大有控股去年11月才成立。天眼查信息顯示,其第一大股東為馮兆麒,持股25%,其余股東孫會杰、王廣收、武芙蓉、韓冰、劉玉蘭、賈青各自持有20%、11%、10%、12%、11%、11%的股權。這7名自然人并非一致行動人,大有控股也不存在實際控制人。
從7人的簡歷來看,只有孫會杰和王廣收為海南洋浦分布式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其他幾人均無直接聯系。如果說有什么共同特點,這7個自然人中,除了劉玉蘭,均有新能源或電力從業背景。大有控股第一大股東馮兆麒,曾任中海陽能源集團運營中心總監。2017年到2019年任南京晅昇源新能源科技總經理。
大有控股表示,本次收購后,計劃通過股東貸款方式向上市公司補充必要的流動資金,解決上市公司賬戶被法院凍結狀態、處置失控子公司、解決歷史糾紛等問題,盡快使上市公司恢復正常經營生產。另外,大有控股還表示,后續不排除繼續增持,以鞏固控股權。
麻煩纏身,即將“戴帽”
從這番表態來看,大有控股入主天龍光電,是想有一番作為的。但天龍光電本身的困境實在不容樂觀。2018年以來,國內光伏企業裝機需求持續低迷,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降,許多光伏企業縮減產能。公司生產經營也陷入了困境,單晶爐、多晶爐產品全年基本未能實現生產銷售,從當年12月開始,公司生產線全部停產。2018年,公司營收不足千萬元,虧損1.36億元,2019年繼續虧損7549.93萬元。
9月7日,公司公告,由于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且預計在三個月以內不能恢復正常,公司股票觸及其他風險警示情形,將于9月12日被ST。另外,公司4個銀行賬戶被凍結,子公司上海杰姆斯電子資產及經營場地被封,無法持續經營,在財務資料提供以及年報審計方面不能進行配合,已處于失控狀態。
由于對外擔保踩雷北京盛融財富,后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1.19億元未償還的部分,有三分之一需要公司承擔,最多可能要賠3974萬元。公司目前已賠付本金及訴訟費等合計781.61萬元,尚處在訴訟階段金額為1510.12萬元,公司已計提預計負債1510.12萬元,未發生的訴訟尚無法預計,如所有投資人全部起訴公司需要補提預計負債約2464萬元。
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凈資產為2929萬元,如考慮2020年支付盛融案件全部賠償金,公司凈資產僅為465萬元,若公司無法恢復正常經營,出現經營性虧損,公司存在凈資產為負的風險。
根據創業板注冊制新的退市規則,一旦公司凈資產為負,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新任大股東與時間賽跑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創業板注冊制實施,上市公司殼價值急劇下降,此時馮兆麒等7個自然人卻出手拿下這樣一家經營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無異于一場豪賭。
隨著大有控股入主,公司管理層也大幅“換血”。1978年出生的劉文平被任命為新的董事長、總經理。資料顯示,劉文平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后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獲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曾從事光伏、LED等行業以及中概股光伏行業研究。2014-2017年,劉文平任港股上市公司江山控股董事局主席。2017年4月創立瀾晶新能源,從事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開發和投資。
從劉文平的背景看,新任大股東顯然對光伏行業仍有期望。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大有控股入主天龍光電的一個背景是,光伏行業在經歷此前的調整之后,已有回暖之勢。申萬宏源認為,光伏裝機增速在經歷補貼政策刺激的暴漲暴跌后,開始走向由經濟性驅動的內生增長。華安證券表示,光伏2010-2019年度電成本降幅達82%,目前已經成為最具有經濟性的發電能源之一,光伏度電成本的持續降低,將進一步加速替代其他傳統能源,預計未來發電量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不過,天龍光電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在謀求新能源電站業務開發、新能源EPC工程業務及風電零配件業務轉型,但由于資金持續緊張,新業務開展時間較短,目前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9月8日、9日,天龍光電股價分別下跌4.1%、15.83%,最新報6.7元。公司上半年繼續虧損1433萬元,營收僅有59.6萬元。隨著公司被ST,對新任大股東來說,如何恢復公司經營能力,成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7個自然人1.15億“買殼”
天龍光電2009年上市,主營光伏、光電專用設備,主要產品為單晶硅晶體生長爐、多晶硅鑄錠爐等。但上市以來,業績起起落落,曾兩度面臨保殼。
今年3月30日,公司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常州諾亞名下2000萬股上市公司股份在江西省高院司法拍賣網絡平臺拍賣結果出爐,大有控股以最高應價勝出,成交價格1.15億元。拍賣之前,大有控股已經持有天龍光電2.8%的股份,通過拍賣獲得10%的持股后,大有控股一舉以12.8%的持股比例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公司由原先實際控制人為陳華變為無實際控制人。
根據公司公告,大有控股去年11月才成立。天眼查信息顯示,其第一大股東為馮兆麒,持股25%,其余股東孫會杰、王廣收、武芙蓉、韓冰、劉玉蘭、賈青各自持有20%、11%、10%、12%、11%、11%的股權。這7名自然人并非一致行動人,大有控股也不存在實際控制人。
從7人的簡歷來看,只有孫會杰和王廣收為海南洋浦分布式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其他幾人均無直接聯系。如果說有什么共同特點,這7個自然人中,除了劉玉蘭,均有新能源或電力從業背景。大有控股第一大股東馮兆麒,曾任中海陽能源集團運營中心總監。2017年到2019年任南京晅昇源新能源科技總經理。
大有控股表示,本次收購后,計劃通過股東貸款方式向上市公司補充必要的流動資金,解決上市公司賬戶被法院凍結狀態、處置失控子公司、解決歷史糾紛等問題,盡快使上市公司恢復正常經營生產。另外,大有控股還表示,后續不排除繼續增持,以鞏固控股權。
麻煩纏身,即將“戴帽”
從這番表態來看,大有控股入主天龍光電,是想有一番作為的。但天龍光電本身的困境實在不容樂觀。2018年以來,國內光伏企業裝機需求持續低迷,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降,許多光伏企業縮減產能。公司生產經營也陷入了困境,單晶爐、多晶爐產品全年基本未能實現生產銷售,從當年12月開始,公司生產線全部停產。2018年,公司營收不足千萬元,虧損1.36億元,2019年繼續虧損7549.93萬元。
9月7日,公司公告,由于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且預計在三個月以內不能恢復正常,公司股票觸及其他風險警示情形,將于9月12日被ST。另外,公司4個銀行賬戶被凍結,子公司上海杰姆斯電子資產及經營場地被封,無法持續經營,在財務資料提供以及年報審計方面不能進行配合,已處于失控狀態。
由于對外擔保踩雷北京盛融財富,后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1.19億元未償還的部分,有三分之一需要公司承擔,最多可能要賠3974萬元。公司目前已賠付本金及訴訟費等合計781.61萬元,尚處在訴訟階段金額為1510.12萬元,公司已計提預計負債1510.12萬元,未發生的訴訟尚無法預計,如所有投資人全部起訴公司需要補提預計負債約2464萬元。
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凈資產為2929萬元,如考慮2020年支付盛融案件全部賠償金,公司凈資產僅為465萬元,若公司無法恢復正常經營,出現經營性虧損,公司存在凈資產為負的風險。
根據創業板注冊制新的退市規則,一旦公司凈資產為負,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新任大股東與時間賽跑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創業板注冊制實施,上市公司殼價值急劇下降,此時馮兆麒等7個自然人卻出手拿下這樣一家經營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無異于一場豪賭。
隨著大有控股入主,公司管理層也大幅“換血”。1978年出生的劉文平被任命為新的董事長、總經理。資料顯示,劉文平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后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獲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曾從事光伏、LED等行業以及中概股光伏行業研究。2014-2017年,劉文平任港股上市公司江山控股董事局主席。2017年4月創立瀾晶新能源,從事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開發和投資。
從劉文平的背景看,新任大股東顯然對光伏行業仍有期望。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大有控股入主天龍光電的一個背景是,光伏行業在經歷此前的調整之后,已有回暖之勢。申萬宏源認為,光伏裝機增速在經歷補貼政策刺激的暴漲暴跌后,開始走向由經濟性驅動的內生增長。華安證券表示,光伏2010-2019年度電成本降幅達82%,目前已經成為最具有經濟性的發電能源之一,光伏度電成本的持續降低,將進一步加速替代其他傳統能源,預計未來發電量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不過,天龍光電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在謀求新能源電站業務開發、新能源EPC工程業務及風電零配件業務轉型,但由于資金持續緊張,新業務開展時間較短,目前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9月8日、9日,天龍光電股價分別下跌4.1%、15.83%,最新報6.7元。公司上半年繼續虧損1433萬元,營收僅有59.6萬元。隨著公司被ST,對新任大股東來說,如何恢復公司經營能力,成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