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區因為線路故障意外停電,高溫未退,幾戶人家果斷舉家住進了附近的賓館酒店。短短不到一個小時的停電讓大家感受到了不便,可停電這種事情在四十年前可謂司空見慣。
1980年代,我們的用電主要來自火力發電,也就是燒煤的那種,污染環境不說,發電量還非常有限。每到夏季的用電高峰,為了保證大型國企的正常運轉,就不得不分區域拉閘限電。那個時候,家家都有幾支蠟燭,以備不時之需,后來還出現了一種叫做“應急燈”的東西,在停電時可以用來照明。
事實上,當時在一些偏僻的農村甚至還沒有通電,煤油燈、汽油燈才是夜晚的光源。
1990年代,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工建設,發電以后,長三角地區成為最早受益的地區之一,我們終于不再為用電而發愁。
新世紀以來,江蘇的光伏產業異軍突起,太陽能發電在城鄉各地被廣泛推廣,沿海市縣也充分利用風能,建起了風力發電場。
由火力發電到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小康的進程中我們的能源更加多樣化,更充足,也更清潔,給我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各種電器設備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舒適便捷,而不必擔心停電。
1980年代,我們的用電主要來自火力發電,也就是燒煤的那種,污染環境不說,發電量還非常有限。每到夏季的用電高峰,為了保證大型國企的正常運轉,就不得不分區域拉閘限電。那個時候,家家都有幾支蠟燭,以備不時之需,后來還出現了一種叫做“應急燈”的東西,在停電時可以用來照明。
事實上,當時在一些偏僻的農村甚至還沒有通電,煤油燈、汽油燈才是夜晚的光源。
1990年代,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工建設,發電以后,長三角地區成為最早受益的地區之一,我們終于不再為用電而發愁。
新世紀以來,江蘇的光伏產業異軍突起,太陽能發電在城鄉各地被廣泛推廣,沿海市縣也充分利用風能,建起了風力發電場。
由火力發電到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小康的進程中我們的能源更加多樣化,更充足,也更清潔,給我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各種電器設備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舒適便捷,而不必擔心停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