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經濟學理念中, 油價的大幅上漲將帶來通貨緊縮,拖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然而,這一輪的油價上升所帶來的表面現象卻正相反:去年以來全球經濟依然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各國通脹壓力處于可控制的范圍之內。那么在今天的全球政經環境下,該如何理解能源價格與世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呢?”
這是7月2日,在《BP世界能源統計2007》中文版發布會上,與會代表拋向BP集團候任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魯爾眾多問題中的一個。
過去的 2006年又是能源價格高企且大幅波動的1年,能源市場繼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這種關注事實上已經超越了對于價格的擔憂。事實上,在2006年,在全球范圍內圍繞能源安全的討論日趨激烈的同時,與之密切關聯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也被迅速提上國際政治舞臺。這種變化也正是最新出爐的《BP世界能源統計》在給出一系列權威數據背后所要關注的。正如克里斯多夫?魯爾在發布會上所強調的:“市場在2006年再次展示了其有效的運轉能力。一次能源消費增長減緩――尤其是那些價格上漲最多的燃料油,然而,全球碳素密度,即碳排放增長和能源增長之間的關聯更加緊密了。”
而對于本文開頭的問題,克里斯多夫?魯爾回答說,今天的世界,油價對于整個經濟體系的沖擊已經不像過去那么重要了,在上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油價飆升的原因主要由外部因素所造成的供應短缺造成,而此輪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供應短缺。此外,今天的市場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及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這使得能源市場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更難以判斷。
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氣公司之一的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魯爾此次來京并非只是就能源問題答疑解惑。他的主要目的是向中國的能源關注者解讀最新出版的《BP世界能源統計2007》。這是《BP世界能源統計》第56次給出有關世界能源市場的最新數據。事實上,每年出版一次的這份報告,目前已經成為全球能源領域最廣為關注且富有權威性的出版物之一。
克里斯多夫?魯爾對過去1年全球能源市場的狀況進行了概括,他說,大量的數據表明,2006年又是能源價格高企且大幅波動的1年。盡管價格居高不下,世界能源消費的增長仍保持在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之上,延續著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但增長速度連續第二年放緩,增速從2005年的3.2%下降到2.4%。能源的使用進一步從經合組織外移,同時碳素密集度也在不斷升高。2006年,能源市場再度成為政治家、消費者和政策制定者所關注的焦點。
他說,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近幾年能源需求增長的態勢在2006年得到延續。去年,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超過了8%。2006年,中國所消耗的各種形式的能源均有所增長,使中國的能源消費占了全球能源消費的15%以上。另一方面,持續高企的能源價格致使主要能源進口國的消費增長放緩,尤其是美國,盡管該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其2006年能源消費比上1年下降了1%。而出口國的能源消費則強勁增長。
石油:消費增長創新低
2006年8月份,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突破78美元,創歷史新高。2006年全年,即期布倫特原油的現貨平均價上漲了近20%,至65.14美元/桶。受到油價上漲的影響,全球石油消費增長了0.7%,消費量增長近65萬桶/日,達到8370萬桶/日,是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增長率,僅為過去10年平均增長率的一半。其中,經合組織國家的消費下降是主要原因。去年,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消費每天下降了40萬桶,是上述國家過去20多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全球石油總產量增加了0.4%,達到8170萬桶/日。由于需求疲軟,石油輸出國組織在2006年年末進行了近兩年來的首次減產。就全年來講,石油輸出國組織平均增產13萬桶/日,至3420萬桶/日。阿聯酋和伊拉克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產量增長的主力,而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的產量則有所降低。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產量在2006年增加了30萬桶/日,然而,增幅仍不及過去1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俄羅斯的產量增加了約22萬桶/日,居增幅榜首,其次是阿塞拜疆、安哥拉和加拿大。
天然氣:呈現多年來最強勁增長
在俄羅斯和中國需求增長的強勁帶動下,天然氣消費在2006年增長了2.5%,接近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俄、中需求的增長抵消了美國和歐洲的消費下降。高企的氣價和異常溫暖的氣候是歐洲的天然氣消費下降的主因。2006年,俄羅斯的天然氣需求增長了7%,占全球增長的40%,幾乎相當于整個亞太地區的消費總量。中國的天然氣消費攀升了20%,達到556億立方米。
2006年,國際天然氣貿易增長了3.1%,接近過去10年來平均增長率的一半。主要進口國需求不強,而主要供應商由于本國需求強勁而減少了出口量,這導致了管道運輸量停滯不前。與此同時,液化天然氣運輸增長勢頭強勁,漲幅為11.8%,遠高于過去10年平均水平。亞洲這個世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