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中國光伏產業做出如下評價: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雖然有些夸張,但從這些年中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來看,不無道理。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19年我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均超過了全球產量的70%,擁有一批世界級的龍頭企業,在全球光伏市場中具有全面的領先優勢。在逆變器領域,雖然中國企業的優勢沒有那么突出,但2019年全國逆變器出口總量也達到52.32GW,占海外裝機規模的六成以上。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對全球光伏產業來說,馬太效應已經得到充分驗證——當越來越多的光伏項目選擇中國企業的逆變器產品解決方案,21世紀的能源世界將更多打上“中國制造”的烙印。
近日,多家機構相繼發布2019年逆變器出貨量排名報告。其中,Wood Mackenzie發布的Global solar PV and MLPE inverter market 2020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量前2位均是中國企業,其中排名第一的華為2019年出貨量約28.121GW,累計出貨量109.557GW,穩居全球首位;IHS Markit報告也指出,2019年全球逆變器出貨TOP10企業中,有5家是中國企業,華為更是連續5年蟬聯冠軍,王者地位不可撼動。
從智新咨詢的數據看,在歐洲、印度、日本、墨西哥等重點市場,中國企業生產的光伏逆變器已經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以印度為例
2019年,中國企業向印度出口逆變器產品6.02GW,占當地全年光伏裝機(9.9GW)的60.83%。其中,華為憑借1768.41MW的成績單傲視群雄,陽光電源(1061.92MW)、上能電氣(667.5MW)、古瑞瓦特(410.86MW)也收獲頗豐。
為何中國逆變器產品有如此驕人的成績?我們認為,以下幾點原因缺一不可:
01
技術研發實力
衡量一家企業的技術實力,有幾個重要指標:研發人員數量及占比、研發費用及占比、專利數量。為此,我們統計了部分逆變器企業的有關數據:
(注:固德威為2019年6月30日數據,其他企業為2019年報數據)
需要指出,華為的業務領域十分廣泛,在研發人員數量、費用兩方面超過其他企業不足為奇。但從研發人員和費用的占比來看,華為能快速成為逆變器龍頭、并連續5年穩坐頭把交椅,還是付出了許多心血的。
當然,其他幾家逆變器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成果也非常可觀,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正是憑借中國企業的不斷投入,才讓“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讓光伏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可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在產業化方面取得領先優勢的產業。
02
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提起Made in China,你會想到什么?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習慣了低成本、低價競爭的中國制造業,面對光伏電站投資成本大幅下降的總體形勢,很難獲取品牌和技術溢價,企業利潤越來越微薄。為了實現盈利、維持再生產,部分企業選擇犧牲產品質量、壓縮成本。當然,更多企業正積極投身到轉型升級的浪潮中。
從筆者對部分光伏企業、電站項目進行的調研看,少數逆變器企業會更換非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或使用自制件,也有一些將數據傳輸模塊改為選配產品,但能進入逆變器出貨TOP10的,基本都能堅守自己的質量底線,為客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
2019年,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TV SD發布的格爾木光伏電站《運行指標及發電性能技術盡職調查》指出,該光伏電站三期采用的4939臺華為智能組串式逆變器,在583天統計期內可用度高達99.996%,故障率極低,現場運維工程師明確給出了“很省心,幾乎不需要維護”的評價。另一個運行超過十年的電站負責人也指出,長期以來,光伏電站的逆變器一直穩定運行,多數產品除正常維護外,沒做過任何維修,這是極其難得的,體現了產品的高可靠性。
從2015年至今,先后有多家企業退出中國市場,或停止逆變器相關業務。索比光伏網認為,這種做法極大地傷害了客戶、金融機構的信任,提高全行業融資成本。逆變器產品的質保期限一般只有5年,設計壽命往往小于光伏系統壽命(25-30年)。這意味著,在光伏電站運行周期內,至少需要更換一次逆變器產品。如果光伏企業的存續時間無法覆蓋光伏電站壽命,將給投資企業帶來“無備品備件、無售后服務”等困擾,后患無窮。只有選擇可靠的逆變器產品和供應商,才能讓光伏電站收益更加穩定。
03
以客戶為中心
某光伏企業高管曾感嘆,在制造業領域,可能只有光伏行業的技術研發是為了把產品賣得更便宜,幫客戶降低投資。對逆變器企業而言,形勢可能更加嚴峻——根據西勘院發布的數據,大型光伏電站的箱變+逆變器+匯流箱采購價只要0.22元/W。從部分企業發布的集中采購中標公告看,組串式逆變器的價格最低只要0.16元/W,相關廠商的利潤空間可想而知。
盡管如此,光伏企業仍未放棄“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華為的一位高管總結說,以客戶為中心,就是要忠于責任感,不畏艱險地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時堅持以奮斗者為本,把為客戶服務好的員工作為企業的中堅力量,與公司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既然客戶選擇了我們的產品,那就要及時、準確、優質、低成本地交付,并提供最好的服務。即使出現再大的困難,也要堅守崗位,與客戶共渡難關。”
華為只是一個案例。事實上,全國有超過220萬光伏從業者,每個人都在為光伏行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特別是那些國際化程度高、業務遍及全球的企業,員工不得不駐扎在異國他鄉,克服各種困難與挑戰,為實踐“以客戶為中心”這一目標而流血流汗。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光伏的成功,就是220萬中國光伏人的成功。
04
高效智能化運維
隨著光伏電價不斷下調,業主對發電量的要求越來越嚴苛,運維效率至關重要。逆變器是光伏系統中唯一“會說話”的零部件,可以監控并反饋光伏系統的真實狀況,因此,許多逆變器廠商都承擔起幫助客戶搭建智能化運維平臺的責任。
需要指出,不同廠商的監控、檢測水平差別較大。強者如華為,可以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在3分鐘內對全站組串進行掃描,并在15分鐘內自動生成檢測報告,發現電站問題與隱患,但也有部分企業只能安排技術人員到電站現場,配合運維公司進行抽樣檢測。有業主單位表示,新冠疫情期間,華為的智能IV診斷有效減少了人員上站需求,也讓他們看到了數字化手段的真正價值。對領跑者電站或大型平價上網項目而言,裝機容量動輒上百兆瓦,覆蓋數千畝土地,現場檢測存在很大困難,高效的智能化運維將成為常態。
調研中筆者注意到,個別企業的逆變器顯示發電量與電表發電量差異較大。對此,技術人員指出,如果偏差超過2%,很可能是逆變器監控、計量存在問題,需要校準。此外,個別逆變器廠商與分布式開發商勾結,虛報逆變器端功率和發電量,短期來看,給業主一種“某品牌產品發電量較高”的虛假印象,但業主收到電力公司的電費時,一切都真相大白,這種行為無疑會給光伏行業口碑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0年全球光伏裝機可能只有105GW,Bloomberg NEF也認為,今年可能是過去40年中首次出現全球新增裝機下降。在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馬太效應不斷加深的平價時代,全球逆變器市場誰主沉浮?相信中國逆變器軍團能憑借多重優勢,搶占更多市場份額,讓中國光伏走向世界。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19年我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均超過了全球產量的70%,擁有一批世界級的龍頭企業,在全球光伏市場中具有全面的領先優勢。在逆變器領域,雖然中國企業的優勢沒有那么突出,但2019年全國逆變器出口總量也達到52.32GW,占海外裝機規模的六成以上。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對全球光伏產業來說,馬太效應已經得到充分驗證——當越來越多的光伏項目選擇中國企業的逆變器產品解決方案,21世紀的能源世界將更多打上“中國制造”的烙印。
近日,多家機構相繼發布2019年逆變器出貨量排名報告。其中,Wood Mackenzie發布的Global solar PV and MLPE inverter market 2020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量前2位均是中國企業,其中排名第一的華為2019年出貨量約28.121GW,累計出貨量109.557GW,穩居全球首位;IHS Markit報告也指出,2019年全球逆變器出貨TOP10企業中,有5家是中國企業,華為更是連續5年蟬聯冠軍,王者地位不可撼動。
從智新咨詢的數據看,在歐洲、印度、日本、墨西哥等重點市場,中國企業生產的光伏逆變器已經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以印度為例
2019年,中國企業向印度出口逆變器產品6.02GW,占當地全年光伏裝機(9.9GW)的60.83%。其中,華為憑借1768.41MW的成績單傲視群雄,陽光電源(1061.92MW)、上能電氣(667.5MW)、古瑞瓦特(410.86MW)也收獲頗豐。
為何中國逆變器產品有如此驕人的成績?我們認為,以下幾點原因缺一不可:
01
技術研發實力
衡量一家企業的技術實力,有幾個重要指標:研發人員數量及占比、研發費用及占比、專利數量。為此,我們統計了部分逆變器企業的有關數據:
(注:固德威為2019年6月30日數據,其他企業為2019年報數據)
需要指出,華為的業務領域十分廣泛,在研發人員數量、費用兩方面超過其他企業不足為奇。但從研發人員和費用的占比來看,華為能快速成為逆變器龍頭、并連續5年穩坐頭把交椅,還是付出了許多心血的。
當然,其他幾家逆變器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成果也非常可觀,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正是憑借中國企業的不斷投入,才讓“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讓光伏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可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在產業化方面取得領先優勢的產業。
02
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提起Made in China,你會想到什么?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習慣了低成本、低價競爭的中國制造業,面對光伏電站投資成本大幅下降的總體形勢,很難獲取品牌和技術溢價,企業利潤越來越微薄。為了實現盈利、維持再生產,部分企業選擇犧牲產品質量、壓縮成本。當然,更多企業正積極投身到轉型升級的浪潮中。
從筆者對部分光伏企業、電站項目進行的調研看,少數逆變器企業會更換非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或使用自制件,也有一些將數據傳輸模塊改為選配產品,但能進入逆變器出貨TOP10的,基本都能堅守自己的質量底線,為客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
2019年,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TV SD發布的格爾木光伏電站《運行指標及發電性能技術盡職調查》指出,該光伏電站三期采用的4939臺華為智能組串式逆變器,在583天統計期內可用度高達99.996%,故障率極低,現場運維工程師明確給出了“很省心,幾乎不需要維護”的評價。另一個運行超過十年的電站負責人也指出,長期以來,光伏電站的逆變器一直穩定運行,多數產品除正常維護外,沒做過任何維修,這是極其難得的,體現了產品的高可靠性。
從2015年至今,先后有多家企業退出中國市場,或停止逆變器相關業務。索比光伏網認為,這種做法極大地傷害了客戶、金融機構的信任,提高全行業融資成本。逆變器產品的質保期限一般只有5年,設計壽命往往小于光伏系統壽命(25-30年)。這意味著,在光伏電站運行周期內,至少需要更換一次逆變器產品。如果光伏企業的存續時間無法覆蓋光伏電站壽命,將給投資企業帶來“無備品備件、無售后服務”等困擾,后患無窮。只有選擇可靠的逆變器產品和供應商,才能讓光伏電站收益更加穩定。
03
以客戶為中心
某光伏企業高管曾感嘆,在制造業領域,可能只有光伏行業的技術研發是為了把產品賣得更便宜,幫客戶降低投資。對逆變器企業而言,形勢可能更加嚴峻——根據西勘院發布的數據,大型光伏電站的箱變+逆變器+匯流箱采購價只要0.22元/W。從部分企業發布的集中采購中標公告看,組串式逆變器的價格最低只要0.16元/W,相關廠商的利潤空間可想而知。
盡管如此,光伏企業仍未放棄“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華為的一位高管總結說,以客戶為中心,就是要忠于責任感,不畏艱險地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時堅持以奮斗者為本,把為客戶服務好的員工作為企業的中堅力量,與公司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既然客戶選擇了我們的產品,那就要及時、準確、優質、低成本地交付,并提供最好的服務。即使出現再大的困難,也要堅守崗位,與客戶共渡難關。”
華為只是一個案例。事實上,全國有超過220萬光伏從業者,每個人都在為光伏行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特別是那些國際化程度高、業務遍及全球的企業,員工不得不駐扎在異國他鄉,克服各種困難與挑戰,為實踐“以客戶為中心”這一目標而流血流汗。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光伏的成功,就是220萬中國光伏人的成功。
04
高效智能化運維
隨著光伏電價不斷下調,業主對發電量的要求越來越嚴苛,運維效率至關重要。逆變器是光伏系統中唯一“會說話”的零部件,可以監控并反饋光伏系統的真實狀況,因此,許多逆變器廠商都承擔起幫助客戶搭建智能化運維平臺的責任。
需要指出,不同廠商的監控、檢測水平差別較大。強者如華為,可以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在3分鐘內對全站組串進行掃描,并在15分鐘內自動生成檢測報告,發現電站問題與隱患,但也有部分企業只能安排技術人員到電站現場,配合運維公司進行抽樣檢測。有業主單位表示,新冠疫情期間,華為的智能IV診斷有效減少了人員上站需求,也讓他們看到了數字化手段的真正價值。對領跑者電站或大型平價上網項目而言,裝機容量動輒上百兆瓦,覆蓋數千畝土地,現場檢測存在很大困難,高效的智能化運維將成為常態。
調研中筆者注意到,個別企業的逆變器顯示發電量與電表發電量差異較大。對此,技術人員指出,如果偏差超過2%,很可能是逆變器監控、計量存在問題,需要校準。此外,個別逆變器廠商與分布式開發商勾結,虛報逆變器端功率和發電量,短期來看,給業主一種“某品牌產品發電量較高”的虛假印象,但業主收到電力公司的電費時,一切都真相大白,這種行為無疑會給光伏行業口碑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根據IHS Markit預測,2020年全球光伏裝機可能只有105GW,Bloomberg NEF也認為,今年可能是過去40年中首次出現全球新增裝機下降。在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馬太效應不斷加深的平價時代,全球逆變器市場誰主沉浮?相信中國逆變器軍團能憑借多重優勢,搶占更多市場份額,讓中國光伏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