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青海共和縣,40平方公里、約5600個標準足球場大的光伏項目施工現場,打樁機在隆隆作響,6000多名施工人員忙碌而有序,“即將完成43萬根基礎樁的施工,為‘青電入豫’做好準備。”項目機電安裝方黃河電檢公司副總經理蘆彪說。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風電、光伏行業好消息頻傳。近年來,“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清潔替代作用日益增強,已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風電、光伏行業如何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當前又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記者調查采訪了相關企業和行業專家。
產業鏈聯動
“風光”行業共克時艱
3月26日,隨著最后一根長72.5米的葉片徐徐上升,在近百米的高空與機艙精準對接,龍源江蘇海上射陽項目又完成一臺風機吊裝。至此,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所屬在建32個、221萬千瓦風電項目全部復工。
“春節前,我們計劃24個項目2月初復工,但截至2月底,實際復工項目僅12個。”廠家設備難以按時到場、現場復工人員有限,導致工程進度推進緩慢,這可急壞了龍源電力工程部主任陳強。
耽擱的時間必須搶回來!調整設備供貨、優化施工安排、項目所在地定制跨省“直通車”接送員工……多方助力保障項目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施工。“不少項目要趕在今年年底前并網才能按原計劃享受補貼,原本1年的工期縮短至9個月,時間緊、任務重,我們要保質保量完成!”陳強和他的同事們鉚足了勁。
調查中記者發現,面對疫情帶來的一系列挑戰,風電和光伏企業各顯神通、共克時艱——
缺車間員工?共享!
近1000名員工中,七成左右來自外地。2月10日剛復工,位于浙江象山縣的光伏逆變器生產企業錦浪科技面臨返崗率嚴重不足的難題。“縣里一些服務企業開不了工,員工閑置,外出務工人員也宅在家,能不能共享?”有人提出。
從最初的23人,到70人、100人……通過共享模式,越來越多的員工加入,冷清的車間熱鬧起來,再加上老員工陸續返崗,企業在短短兩周內產能提升至100%,一季度訂單及產銷量實現“開門紅”。
缺周轉資金?抱團!
“感謝幫忙解了排產供貨資金流的燃眉之急。”3月18日,金風科技收到了兩家供應商的感謝信。疫情給部分風電行業上游供應鏈企業的現金流周轉帶來壓力,金風科技借助自身授信優勢,已協助7家供應商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款項超過3.6億元,保障供應鏈企業正常生產運營。
缺防疫物資?轉產!
疫情防控中,口罩成為緊俏物資。3月初,從設計組裝100多米高的風機到生產巴掌大的口罩,遠景科技集團用15天建成了口罩工廠。印著“期待天晴、微笑相見”字樣的一盒盒口罩在捐助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同時,也運往風電上下游產業鏈企業。
防疫生產兩不誤,風電、光伏行業生產秩序加快恢復。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中旬,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復產率約為90%、項目建設復產率約為80%。
和風電一樣,當前光伏制造企業復工復產也加快推進。“前期原料供應、物流遇阻等問題明顯改善,制造企業接近全面恢復,但項目建設涉及土地政策、場內建設、場外線路等,3月中下旬才逐漸恢復。”工信部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秘書長呂芳介紹。
海外項目建設延期
給行業帶來挑戰
“1、2月份被海外客戶不停催單,怕我們供不上貨,到了3月份卻陸續收到取消或延遲訂單的通知,仿佛坐了回過山車。”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有些無奈。
隨著境外疫情蔓延,項目建設延期,數家能源研究機構下調了此前對于全球風電光伏新增裝機的預期,海外市場前景不明給行業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以光伏為例,我國是全球最大光伏產品生產國,2019年組件出口量占產量的67.5%,主要龍頭企業出口占比均在70%—80%左右。行業調研顯示,受疫情影響,歐洲、亞太、北美等重點光伏市場陸續有項目延期出現,要求國內延期或暫停訂單交付,部分一線組件企業的供貨需求下滑10%—20%。“進入4月份,明顯感覺到一些光伏組件輔材廠的生產在放緩。”呂芳說。
據了解,當前風電制造所需巴沙木、聚氯乙烯等原材料以及主軸承、齒輪箱軸承、IGBT芯片等部件的進口已經受到影響,預計會持續到今年第二甚至第三季度。“海外大件零部件運輸效率仍然不高,運輸費用也出現了較大漲幅。以空運為例,由于航線緊缺,很多部件的運輸費用呈翻倍級增長。”金風科技國際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外,光伏制造業所需的銀粉等原材料也出現一定短缺和供應延遲。
對于國內項目建設而言,受疫情影響如期并網面臨一定壓力。光伏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19年光伏競價項目約10吉瓦(這一規模相當于去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的約1/3)要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并網,如果無法在規定時間節點前并網,意味著不能享受核準時的補貼電價。
調查中,不少風電、光伏企業建議,對并網期限進行適當延期,比如將2019年光伏競價項目并網時間延長一個季度。“這部分競價項目是按照‘以收定支’原則確定的規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延期,不會額外增加補貼壓力。”呂芳介紹。
面對挑戰,風電光伏企業對于發展前景依然充滿信心,積極尋求突圍。“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既能創造就業、拉動經濟,又能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空氣污染問題。”金風科技總裁曹志剛說,企業已動態調整項目建設計劃,保證現有資源的高效運轉;同時也在進行全年供需匹配及差異分析,確保客戶需求的有效實現。
“我們將積極加大關鍵原材料特別是進口電子元器件的儲備,減少不確定性。”錦浪科技董事長王一鳴認為,接下來海外市場將不可避免受到一定影響,企業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國內市場,“二季度國內市場特別是分布式市場(用戶側自發自用、多余電量上網,分散布局、就近利用的市場)迅速啟動,可以彌補海外市場的損失。”
企業要練好內功
提升行業競爭力
在呂芳看來,“十四五”時期是推動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重要窗口期,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增長空間仍然巨大,“企業不妨好好研究如何練好內功,更加從容地渡過難關。”
抓住智慧能源機遇,開拓國內市場
一臺風機有約600個傳感器!在數字化模型幫助下,遠景智能風機能夠快速感應自身狀態和外部環境,發電效率比普通風機提高15%—20%;不僅如此,基于智能物聯操作系統的智能算法,還可以通過波形、趨勢分析等進行智能診斷,減少故障停機帶來的發電損失,讓風機學會趨利避害。
“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軟件創新,提高風電機組全生命周期的發電量,對于提升競爭力十分重要。”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測算,相對初始投資而言,提升1%的發電量,相當于每千瓦降低約100元的造價。
不僅是風電,“光伏+5G通信”“光伏+建筑”“光伏+制氫”……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光伏與相關技術和產業融合拓展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生機勃勃。
持續降本增效,提升行業競爭力
4月18日,在江蘇協鑫硅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全自動硅片分選機正在對硅片的外觀、尺寸等指標進行分類,對電阻率、少子壽命等電性能方面的參數自動分檔。面對硅片市場需求減弱的挑戰,企業正加快產業技術革新。“我們依托自主創新填補國內空白的顆粒硅新工藝,量產后將使光伏上游材料端制造成本下降50%以上。”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介紹。
調查中,有專家提出,土地、稅費、融資等非技術成本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這方面有賴于相關政策支持。以融資成本為例,從全生命周期看,目前大多數風電發電企業的融資成本占度電成本的比例普遍達35%左右,仍然較高。“根據測算,利率下降1個百分點,資本金內部收益率可以提高約2個百分點。”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說。
產業鏈上下游協調,加強國產化替代
“從中下游結合情況看,我們還沒有形成高效聯動。產業鏈各環節對市場環境波動認知不統一,容易造成脫節。”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詠梅建議,風電行業應該建立更對稱的產業聯動機制、協調發展。
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供應緊張,也可以成為國產化替代發展的契機。“疫情防控期間,雖然我們采取了技術升級、加快國產化替代等工作,但由于替換方案嚴謹性和驗證周期的影響,工作推進不夠快。建議有實力的上游企業抓住此次契機,與下游企業建立更加開放共享的研發生產平臺,將此次挑戰盡可能轉化為促進國產替代化發展的機遇。”李詠梅說。
隨著復工復產加快推進,近期光伏企業擴產的消息紛紛傳來。在呂芳看來,新產能上來,一些老舊產能會被替代,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機遇和挑戰總是并存的。這次疫情沖擊以及即將到來的無補貼時代,也讓‘風光’行業從‘溫室’中走出來,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更加廣闊的市場會等待那些堅持技術革新、能夠快速適應變化的企業。”李詠梅說。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風電、光伏行業好消息頻傳。近年來,“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清潔替代作用日益增強,已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風電、光伏行業如何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當前又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記者調查采訪了相關企業和行業專家。
產業鏈聯動
“風光”行業共克時艱
3月26日,隨著最后一根長72.5米的葉片徐徐上升,在近百米的高空與機艙精準對接,龍源江蘇海上射陽項目又完成一臺風機吊裝。至此,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所屬在建32個、221萬千瓦風電項目全部復工。
“春節前,我們計劃24個項目2月初復工,但截至2月底,實際復工項目僅12個。”廠家設備難以按時到場、現場復工人員有限,導致工程進度推進緩慢,這可急壞了龍源電力工程部主任陳強。
耽擱的時間必須搶回來!調整設備供貨、優化施工安排、項目所在地定制跨省“直通車”接送員工……多方助力保障項目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施工。“不少項目要趕在今年年底前并網才能按原計劃享受補貼,原本1年的工期縮短至9個月,時間緊、任務重,我們要保質保量完成!”陳強和他的同事們鉚足了勁。
調查中記者發現,面對疫情帶來的一系列挑戰,風電和光伏企業各顯神通、共克時艱——
缺車間員工?共享!
近1000名員工中,七成左右來自外地。2月10日剛復工,位于浙江象山縣的光伏逆變器生產企業錦浪科技面臨返崗率嚴重不足的難題。“縣里一些服務企業開不了工,員工閑置,外出務工人員也宅在家,能不能共享?”有人提出。
從最初的23人,到70人、100人……通過共享模式,越來越多的員工加入,冷清的車間熱鬧起來,再加上老員工陸續返崗,企業在短短兩周內產能提升至100%,一季度訂單及產銷量實現“開門紅”。
缺周轉資金?抱團!
“感謝幫忙解了排產供貨資金流的燃眉之急。”3月18日,金風科技收到了兩家供應商的感謝信。疫情給部分風電行業上游供應鏈企業的現金流周轉帶來壓力,金風科技借助自身授信優勢,已協助7家供應商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款項超過3.6億元,保障供應鏈企業正常生產運營。
缺防疫物資?轉產!
疫情防控中,口罩成為緊俏物資。3月初,從設計組裝100多米高的風機到生產巴掌大的口罩,遠景科技集團用15天建成了口罩工廠。印著“期待天晴、微笑相見”字樣的一盒盒口罩在捐助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同時,也運往風電上下游產業鏈企業。
防疫生產兩不誤,風電、光伏行業生產秩序加快恢復。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中旬,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復產率約為90%、項目建設復產率約為80%。
和風電一樣,當前光伏制造企業復工復產也加快推進。“前期原料供應、物流遇阻等問題明顯改善,制造企業接近全面恢復,但項目建設涉及土地政策、場內建設、場外線路等,3月中下旬才逐漸恢復。”工信部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秘書長呂芳介紹。
海外項目建設延期
給行業帶來挑戰
“1、2月份被海外客戶不停催單,怕我們供不上貨,到了3月份卻陸續收到取消或延遲訂單的通知,仿佛坐了回過山車。”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有些無奈。
隨著境外疫情蔓延,項目建設延期,數家能源研究機構下調了此前對于全球風電光伏新增裝機的預期,海外市場前景不明給行業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以光伏為例,我國是全球最大光伏產品生產國,2019年組件出口量占產量的67.5%,主要龍頭企業出口占比均在70%—80%左右。行業調研顯示,受疫情影響,歐洲、亞太、北美等重點光伏市場陸續有項目延期出現,要求國內延期或暫停訂單交付,部分一線組件企業的供貨需求下滑10%—20%。“進入4月份,明顯感覺到一些光伏組件輔材廠的生產在放緩。”呂芳說。
據了解,當前風電制造所需巴沙木、聚氯乙烯等原材料以及主軸承、齒輪箱軸承、IGBT芯片等部件的進口已經受到影響,預計會持續到今年第二甚至第三季度。“海外大件零部件運輸效率仍然不高,運輸費用也出現了較大漲幅。以空運為例,由于航線緊缺,很多部件的運輸費用呈翻倍級增長。”金風科技國際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外,光伏制造業所需的銀粉等原材料也出現一定短缺和供應延遲。
對于國內項目建設而言,受疫情影響如期并網面臨一定壓力。光伏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19年光伏競價項目約10吉瓦(這一規模相當于去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的約1/3)要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并網,如果無法在規定時間節點前并網,意味著不能享受核準時的補貼電價。
調查中,不少風電、光伏企業建議,對并網期限進行適當延期,比如將2019年光伏競價項目并網時間延長一個季度。“這部分競價項目是按照‘以收定支’原則確定的規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延期,不會額外增加補貼壓力。”呂芳介紹。
面對挑戰,風電光伏企業對于發展前景依然充滿信心,積極尋求突圍。“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既能創造就業、拉動經濟,又能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空氣污染問題。”金風科技總裁曹志剛說,企業已動態調整項目建設計劃,保證現有資源的高效運轉;同時也在進行全年供需匹配及差異分析,確保客戶需求的有效實現。
“我們將積極加大關鍵原材料特別是進口電子元器件的儲備,減少不確定性。”錦浪科技董事長王一鳴認為,接下來海外市場將不可避免受到一定影響,企業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國內市場,“二季度國內市場特別是分布式市場(用戶側自發自用、多余電量上網,分散布局、就近利用的市場)迅速啟動,可以彌補海外市場的損失。”
企業要練好內功
提升行業競爭力
在呂芳看來,“十四五”時期是推動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重要窗口期,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增長空間仍然巨大,“企業不妨好好研究如何練好內功,更加從容地渡過難關。”
抓住智慧能源機遇,開拓國內市場
一臺風機有約600個傳感器!在數字化模型幫助下,遠景智能風機能夠快速感應自身狀態和外部環境,發電效率比普通風機提高15%—20%;不僅如此,基于智能物聯操作系統的智能算法,還可以通過波形、趨勢分析等進行智能診斷,減少故障停機帶來的發電損失,讓風機學會趨利避害。
“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軟件創新,提高風電機組全生命周期的發電量,對于提升競爭力十分重要。”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測算,相對初始投資而言,提升1%的發電量,相當于每千瓦降低約100元的造價。
不僅是風電,“光伏+5G通信”“光伏+建筑”“光伏+制氫”……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光伏與相關技術和產業融合拓展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生機勃勃。
持續降本增效,提升行業競爭力
4月18日,在江蘇協鑫硅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全自動硅片分選機正在對硅片的外觀、尺寸等指標進行分類,對電阻率、少子壽命等電性能方面的參數自動分檔。面對硅片市場需求減弱的挑戰,企業正加快產業技術革新。“我們依托自主創新填補國內空白的顆粒硅新工藝,量產后將使光伏上游材料端制造成本下降50%以上。”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介紹。
調查中,有專家提出,土地、稅費、融資等非技術成本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這方面有賴于相關政策支持。以融資成本為例,從全生命周期看,目前大多數風電發電企業的融資成本占度電成本的比例普遍達35%左右,仍然較高。“根據測算,利率下降1個百分點,資本金內部收益率可以提高約2個百分點。”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說。
產業鏈上下游協調,加強國產化替代
“從中下游結合情況看,我們還沒有形成高效聯動。產業鏈各環節對市場環境波動認知不統一,容易造成脫節。”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詠梅建議,風電行業應該建立更對稱的產業聯動機制、協調發展。
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供應緊張,也可以成為國產化替代發展的契機。“疫情防控期間,雖然我們采取了技術升級、加快國產化替代等工作,但由于替換方案嚴謹性和驗證周期的影響,工作推進不夠快。建議有實力的上游企業抓住此次契機,與下游企業建立更加開放共享的研發生產平臺,將此次挑戰盡可能轉化為促進國產替代化發展的機遇。”李詠梅說。
隨著復工復產加快推進,近期光伏企業擴產的消息紛紛傳來。在呂芳看來,新產能上來,一些老舊產能會被替代,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機遇和挑戰總是并存的。這次疫情沖擊以及即將到來的無補貼時代,也讓‘風光’行業從‘溫室’中走出來,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更加廣闊的市場會等待那些堅持技術革新、能夠快速適應變化的企業。”李詠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