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相關財務人士點評了隆基股份的自有現金流和公司其他財務數據,得出了一些不代表其個人觀點的結論:
一是隆基銷售等獲得的現金、經營性凈現金,都比凈利潤要低很多。而且,這家公司在依靠募集資金不斷進行產能擴張,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力圖保持壟斷地位來保持競爭優勢。
不評價上述觀點的正確與否。因為這位財務人士也說過了,只是從財報角度看隆基,他是客觀的。那么,現在我們用另一家同樣在A股進行過高額募資的林洋能源作對比,看看隆基與市場同行有什么差異吧。
對哦,順便說一下,能源一號也是完全基于兩家企業財報基本面來做點評哦,也不代表能源一號的任何觀點哈。
能源一號曾提過,在林洋能源未改名(曾命名為林洋電子)時,該公司發行7500萬股新股,后又繼續發行9000多萬股,總計募資高達45億。此后,企業再次發債高達30億,總計為75億資金。而另外它們也都做新能源,產品有相似的地方,這是兩家上市企業可對比的兩大前提。
上述財務人士提出:隆基的2019年前三季“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收到的現金”(下稱“銷售現金”),遠小于營收。2019年前三季,公司有168億的銷售現金,對應營收高達227億,(兩者有幾十億的差距)。2018年,公司銷售現金179億,營收是220億。(差異同樣不小)
林洋股份呢?2019年前三季的銷售現金為24.69億,對應營收25.5億;(好像差不多)。2018年有35億的銷售現金,對應營收40.2億。這樣看上去,林洋的銷售現金和營收相似。當然這里需要提醒下哦:隆基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于組件和硅片。林洋只是一部分收入來自光伏。因為彼此銷售的產品本來就有差別,所以體現在銷售凈現金和凈利潤之間的關聯上,有差異也能理解。
第二個質疑點是:隆基的凈利潤與經營性凈現金存在著背離。“如果長期都有背離,那么企業可能有財務造假問題。據統計,隆基股份自從2011至2018年,累計實現凈利88億元,經營現金流量凈額(下稱“經營凈現金流”)僅僅為36億元,凈利潤現金流含量僅為40%,比凈利潤少了52億元之巨。”該財務人士說。
好,那么林洋又是怎么表現的?2016~2018年,林洋能源凈利分別為4.92億、7.14億和7.65億。同期的經營凈現金流-3.45億、8億和4.52億。三者相加,該公司三年凈利總計19.71億,凈現金流為9.07億。也就是說,林洋的三年凈現金流也遠低于三年凈利潤。這與隆基的情況是不是很像?
第三,財務人士認為,隆基股份的自由現金流多年來表現不佳,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負數。林洋能源的情況如何?
據計算,林洋的三年(2016至2018年)自由現金流分別是:-7.47億、-18.15億以及-26.26億。看上去,該公司連續三年的自由現金流同樣為負數。
同樣是募集資金較高的企業,它們為什么在凈利潤與凈現金流的差異上、自由現金流數據等都如此趨向一致?這是不是一定程度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都存在上述現象呢?這個猜測有待讀者繼續討論。
前面那位財務人士也明確指出,隆基在“不斷進行產能擴張,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力圖保持壟斷地位來保持競爭優勢,這是隆基股份一貫的策略。因此,就要不斷地依靠融資方式來進行擴張。”
事實上,國內光伏企業雖有很大規模融資,但大量募集資金投入產線后,不一定能更快地反映到企業的銷售收入及利潤上。隆基股份也好,林洋能源也罷,一眾光伏公司誰都做不到。隆基作為全球排名較靠前的組件和光伏硅片廠商來說,其利潤和凈現金情況已眾人皆知。有的公司,可能直接把融來的錢改了募投方向,或者說半天都不產出新品的,行業內的也不是不存在。
其實上述財務人士關于大額融資這點,是說的沒錯。真的,整個行業就是如此,靠重資產模式來實現業務擴展。大公司必須要用大量圈地生產及產品銷售的方式,來搶占全球市場份額。否則中國光伏行業怎么能長大?不通過資本、人力及智能化制造的體系,各大企業如何將產品賣向全球?
這里也要強調一點:不管是誰,過度擴張后的毛病也顯而易見:老的尚德電力在前,中間也有英利之類的公司。。。前車之鑒的實在太多。所以,全球所有大型企業的投融資是不是可以稍慢一點,稍喘幾口氣。
這和長跑里所稱的“跑步經濟性”,道理似乎是一樣的:如果你前面消耗的力氣太多,你就可能會突然停下來。換驗資,有自己合適的配速,反而會消耗更少的氧氣和能量,你的跑步距離也會更長。
一是隆基銷售等獲得的現金、經營性凈現金,都比凈利潤要低很多。而且,這家公司在依靠募集資金不斷進行產能擴張,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力圖保持壟斷地位來保持競爭優勢。
不評價上述觀點的正確與否。因為這位財務人士也說過了,只是從財報角度看隆基,他是客觀的。那么,現在我們用另一家同樣在A股進行過高額募資的林洋能源作對比,看看隆基與市場同行有什么差異吧。
對哦,順便說一下,能源一號也是完全基于兩家企業財報基本面來做點評哦,也不代表能源一號的任何觀點哈。
能源一號曾提過,在林洋能源未改名(曾命名為林洋電子)時,該公司發行7500萬股新股,后又繼續發行9000多萬股,總計募資高達45億。此后,企業再次發債高達30億,總計為75億資金。而另外它們也都做新能源,產品有相似的地方,這是兩家上市企業可對比的兩大前提。
上述財務人士提出:隆基的2019年前三季“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收到的現金”(下稱“銷售現金”),遠小于營收。2019年前三季,公司有168億的銷售現金,對應營收高達227億,(兩者有幾十億的差距)。2018年,公司銷售現金179億,營收是220億。(差異同樣不小)
林洋股份呢?2019年前三季的銷售現金為24.69億,對應營收25.5億;(好像差不多)。2018年有35億的銷售現金,對應營收40.2億。這樣看上去,林洋的銷售現金和營收相似。當然這里需要提醒下哦:隆基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于組件和硅片。林洋只是一部分收入來自光伏。因為彼此銷售的產品本來就有差別,所以體現在銷售凈現金和凈利潤之間的關聯上,有差異也能理解。
第二個質疑點是:隆基的凈利潤與經營性凈現金存在著背離。“如果長期都有背離,那么企業可能有財務造假問題。據統計,隆基股份自從2011至2018年,累計實現凈利88億元,經營現金流量凈額(下稱“經營凈現金流”)僅僅為36億元,凈利潤現金流含量僅為40%,比凈利潤少了52億元之巨。”該財務人士說。
好,那么林洋又是怎么表現的?2016~2018年,林洋能源凈利分別為4.92億、7.14億和7.65億。同期的經營凈現金流-3.45億、8億和4.52億。三者相加,該公司三年凈利總計19.71億,凈現金流為9.07億。也就是說,林洋的三年凈現金流也遠低于三年凈利潤。這與隆基的情況是不是很像?
第三,財務人士認為,隆基股份的自由現金流多年來表現不佳,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負數。林洋能源的情況如何?
據計算,林洋的三年(2016至2018年)自由現金流分別是:-7.47億、-18.15億以及-26.26億。看上去,該公司連續三年的自由現金流同樣為負數。
同樣是募集資金較高的企業,它們為什么在凈利潤與凈現金流的差異上、自由現金流數據等都如此趨向一致?這是不是一定程度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都存在上述現象呢?這個猜測有待讀者繼續討論。
前面那位財務人士也明確指出,隆基在“不斷進行產能擴張,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力圖保持壟斷地位來保持競爭優勢,這是隆基股份一貫的策略。因此,就要不斷地依靠融資方式來進行擴張。”
事實上,國內光伏企業雖有很大規模融資,但大量募集資金投入產線后,不一定能更快地反映到企業的銷售收入及利潤上。隆基股份也好,林洋能源也罷,一眾光伏公司誰都做不到。隆基作為全球排名較靠前的組件和光伏硅片廠商來說,其利潤和凈現金情況已眾人皆知。有的公司,可能直接把融來的錢改了募投方向,或者說半天都不產出新品的,行業內的也不是不存在。
其實上述財務人士關于大額融資這點,是說的沒錯。真的,整個行業就是如此,靠重資產模式來實現業務擴展。大公司必須要用大量圈地生產及產品銷售的方式,來搶占全球市場份額。否則中國光伏行業怎么能長大?不通過資本、人力及智能化制造的體系,各大企業如何將產品賣向全球?
這里也要強調一點:不管是誰,過度擴張后的毛病也顯而易見:老的尚德電力在前,中間也有英利之類的公司。。。前車之鑒的實在太多。所以,全球所有大型企業的投融資是不是可以稍慢一點,稍喘幾口氣。
這和長跑里所稱的“跑步經濟性”,道理似乎是一樣的:如果你前面消耗的力氣太多,你就可能會突然停下來。換驗資,有自己合適的配速,反而會消耗更少的氧氣和能量,你的跑步距離也會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