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8日漲停之后,近日山煤國際上揚勢頭不減,19日盤中3次漲停然后小幅回調,最后收漲6.84%,今日低開高走報收13.80元,漲幅高達7.31%,成交量44.48萬手,自2020年1月1日至今漲幅高達97.71%,迎來又一個繼續上漲的交易日。
連日來,山煤及一眾HJT概念股的集體異動,直接把HJT技術“催”成各方追逐的“當紅炸子雞”,直至今日HJT板塊、特斯拉板塊及玻璃板塊支撐起了A股上漲軍團的大半邊兒天。
對于HJT板塊的突然爆發,坊間仍有些許不同看法,他們對HJT的技術優勢和對產業的意義沒有異議,但是對于HJT技術能否在2-3年內形成對P-PERC的替代存疑。尤其在2月12日通威發布30GW電池擴產公告中宣布其中15GW為HJT產線,2月18日晶澳科技發布的擴產公告稱擬投資102億在義烏建設年產1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和10GW高效組件及配套項目時達到高峰。有業內人士表示晶澳公告中并沒有明確義烏產線將采用何種技術路線從而不認可資本市場偏向于是HJT技術的意見,他們表示18日午后股價異動“純屬媒體和資本市場意淫”, 是市場的過度解讀,同時指出發布公告的晶澳本身股價沒有像前幾天通威那樣連漲反而迎來“兩連跌”, 認為股市的這場躁動跟HJT沒有關系,甚至有多位PERC企業大佬直言,“HJT仍然是一條受限于設備和成本、不成熟的技術路線”。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某HJT設備企業資深人士表示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目前HJT的GW級的量產已經非常接近成熟。
他指出,HJT技術在十幾年前日本松下(前身三洋)就已經實現了量產,只是由于成本過高始終無法真正規模化,2014,2015年開始,國內企業就已經在業內展開了商業化量產的探索,全球大量的實驗室、設備廠商,包括電池廠商開始朝這個方向投入研究,尤其18年前后某國內龍頭電池企業正式啟動了HJT商業化技術的驗證,從而顯著帶動越來越多國內企業投入的熱情提升。從量產規模來看,至少全球有多處已實現百兆瓦級產能規模,我們國內比較早的,像晉能,從2017年的5月份投產了第一條百兆瓦級的產線,而國外的REC也已實現了600兆瓦的量產規模,這個都是我們已經能看到的實實在在的基礎所在,可見量產技術正在進入成熟階段;從核心設備上看,HJT四個步驟,受益于半導體產業過去幾年國產化進步,最關鍵的PECVD國產化也已實現了質的飛躍。
“由于PECVD國產化了,整個GW的投資已經降到了6億到5億的水平內,我認為這個過程會非常快的實現”,他補充到。
回顧山煤過去2個半月的上漲足跡,我們發現與HJT技術市場發酵的痕跡幾乎完全一致。自2019年7月山煤發布公告稱將規劃10GW異質結HJT高效太陽能電池產線以來,股價并沒有井噴,行業解讀這份公告更多的認為只是一份意向性的框架布局,而且山煤作為煤炭企業“不具備光伏基因”,同時HJT技術的優點和缺點一樣明顯,主流觀點認為“3-5年內無法挑戰PERC的主流地位”。直至年底,捷佳偉創、邁為……等設備廠商紛紛傳出HJT技術攻堅實現突破,效率和良率等核心參數陸續攀上新臺階,至一月九日SOLARZOOM聯合申萬宏源召開了"HJT商業化道路論壇"引領行業之先吹響了HJT出發的號角,市場這才突然意識到山煤國際7月份公告的意義:HJT商業化真的要來了,而山煤國際會不會成為“第一家HJT的GW級量產的企業”呢?山煤國際股價由此應聲而起,山煤自己雖然主動發布風險提示,表示“公司與鈞石公司前期簽署的框架協議僅為雙方初步合作意向……合作無實質性進展,后續能否推進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然而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顯然并不接受這樣的解釋,正所謂兵不厭詐,就算春節長假閉市、疫情帶來的全國經濟大停擺都無法阻擋山煤一意孤行的上漲之勢,這是否可以被詮釋為“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時代前進的滾滾車輪呢?” 緊隨其后,通威股份、晶澳科技連續的擴產公告,更是讓大家產生了無限遐想,HJT到底是一場夢幻還是技術的大變革只有交給時間來給出答案了。
另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知,山煤近期已完成首期HJT電池設備的招標工作,靴子難道真的要落地了嗎?當紅炸子雞看你還能紅多久?
連日來,山煤及一眾HJT概念股的集體異動,直接把HJT技術“催”成各方追逐的“當紅炸子雞”,直至今日HJT板塊、特斯拉板塊及玻璃板塊支撐起了A股上漲軍團的大半邊兒天。
對于HJT板塊的突然爆發,坊間仍有些許不同看法,他們對HJT的技術優勢和對產業的意義沒有異議,但是對于HJT技術能否在2-3年內形成對P-PERC的替代存疑。尤其在2月12日通威發布30GW電池擴產公告中宣布其中15GW為HJT產線,2月18日晶澳科技發布的擴產公告稱擬投資102億在義烏建設年產1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和10GW高效組件及配套項目時達到高峰。有業內人士表示晶澳公告中并沒有明確義烏產線將采用何種技術路線從而不認可資本市場偏向于是HJT技術的意見,他們表示18日午后股價異動“純屬媒體和資本市場意淫”, 是市場的過度解讀,同時指出發布公告的晶澳本身股價沒有像前幾天通威那樣連漲反而迎來“兩連跌”, 認為股市的這場躁動跟HJT沒有關系,甚至有多位PERC企業大佬直言,“HJT仍然是一條受限于設備和成本、不成熟的技術路線”。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某HJT設備企業資深人士表示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目前HJT的GW級的量產已經非常接近成熟。
他指出,HJT技術在十幾年前日本松下(前身三洋)就已經實現了量產,只是由于成本過高始終無法真正規模化,2014,2015年開始,國內企業就已經在業內展開了商業化量產的探索,全球大量的實驗室、設備廠商,包括電池廠商開始朝這個方向投入研究,尤其18年前后某國內龍頭電池企業正式啟動了HJT商業化技術的驗證,從而顯著帶動越來越多國內企業投入的熱情提升。從量產規模來看,至少全球有多處已實現百兆瓦級產能規模,我們國內比較早的,像晉能,從2017年的5月份投產了第一條百兆瓦級的產線,而國外的REC也已實現了600兆瓦的量產規模,這個都是我們已經能看到的實實在在的基礎所在,可見量產技術正在進入成熟階段;從核心設備上看,HJT四個步驟,受益于半導體產業過去幾年國產化進步,最關鍵的PECVD國產化也已實現了質的飛躍。
“由于PECVD國產化了,整個GW的投資已經降到了6億到5億的水平內,我認為這個過程會非常快的實現”,他補充到。
回顧山煤過去2個半月的上漲足跡,我們發現與HJT技術市場發酵的痕跡幾乎完全一致。自2019年7月山煤發布公告稱將規劃10GW異質結HJT高效太陽能電池產線以來,股價并沒有井噴,行業解讀這份公告更多的認為只是一份意向性的框架布局,而且山煤作為煤炭企業“不具備光伏基因”,同時HJT技術的優點和缺點一樣明顯,主流觀點認為“3-5年內無法挑戰PERC的主流地位”。直至年底,捷佳偉創、邁為……等設備廠商紛紛傳出HJT技術攻堅實現突破,效率和良率等核心參數陸續攀上新臺階,至一月九日SOLARZOOM聯合申萬宏源召開了"HJT商業化道路論壇"引領行業之先吹響了HJT出發的號角,市場這才突然意識到山煤國際7月份公告的意義:HJT商業化真的要來了,而山煤國際會不會成為“第一家HJT的GW級量產的企業”呢?山煤國際股價由此應聲而起,山煤自己雖然主動發布風險提示,表示“公司與鈞石公司前期簽署的框架協議僅為雙方初步合作意向……合作無實質性進展,后續能否推進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然而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顯然并不接受這樣的解釋,正所謂兵不厭詐,就算春節長假閉市、疫情帶來的全國經濟大停擺都無法阻擋山煤一意孤行的上漲之勢,這是否可以被詮釋為“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時代前進的滾滾車輪呢?” 緊隨其后,通威股份、晶澳科技連續的擴產公告,更是讓大家產生了無限遐想,HJT到底是一場夢幻還是技術的大變革只有交給時間來給出答案了。
另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知,山煤近期已完成首期HJT電池設備的招標工作,靴子難道真的要落地了嗎?當紅炸子雞看你還能紅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