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國臺夫特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演示了如何將非晶硅太陽能電池板的能量輸出從7%提高到9%。
非晶硅也可在較低的溫度條件下生產,在低成本的襯底上沉積。圖片來自臺夫特科技大學/ Iventux科技大學
在他的博士研究中,Gijs van Elzakker考察并調整了非晶硅模塊的生產流程,使其在不增加任何額外費用的情況下提高能量輸出。
非晶硅板是由在基礎材料上沉積一層約1微米厚的硅材料形成的。它可以在較低的溫度條件下生產,沉積在低成本的襯底上,如塑料、玻璃和金屬,這將使非晶硅成為主要的薄膜光伏材料。
非晶硅還用于小型太陽能供電的消費設備,如手表和計算器。它的生產成本比晶體硅低,但是作為大規模能源應用時,它的生產效率過低。
晶體硅的產量可達到約18個百分點,而非晶硅的太陽能電池產量則只能保持在7%。
低能量效率的部分原因是斯布勒-榮斯基效應,其中涉及在一段固定時間里電力輸出減少。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在材料穩定前能量輸出損失高達20%。
當電池板暴露在陽光下的頭幾個小時里,會發生斯布勒-榮斯基效應,從而將非晶硅面板能源產量從10%減少到7%。
在他的研究中,van Elzakker先生研究了太陽能電池板上的一層硅烷氣體構成的硅層,他發現通過在生產過程中用氫稀釋硅烷氣體,可以改變該硅層的結構。氫氣的使用據說會減少斯布勒-榮斯基效應的影響。
他總結道:“我們發現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減少斯布勒- 榮斯基效應的影響。如果將這方面的知識用于制造太陽能電池,預期能源產量將達到9%。”
Van Elzakker先生的研究結果正被應用于Iventux技術的生產線,他目前正在那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