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紀新能源網從相關渠道獲悉,晶科電力退出寧夏晶科、肥城市天辰光伏發電有限公司,中核山東能源入主。此舉有人認為是晶科電力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方式,也有人認為此舉為正常的商業運作,不需要更多的關注和解讀。而據新京報報道顯示:晶科電力回應退出上述兩家公司系晶科電力基于未來的發展需要和戰略布局考量,對資產布局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優化。
而此舉到底是正常的商業運作,還是晶科電力不得已的自救?
世紀新能源網記者從當前電站運營商現狀入手,做以簡略分析,希望能夠讓大家從中獲得想要的信息。
晶科電力緣何瘦身 重資產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根據企查查相關信息顯示,9月29日,寧夏晶科完成了相關變更:公司負責人中鄒志廣退出,變更為鄧南平;聯絡員由李仙德變更為周棟;在投資人變更板塊,由晶科電力100%控股,變更為中核山東100%控股;市場主體類型由自“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變更為“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高級管理人員備案李仙華、鄒志廣退出,新增鄧南平、謝波、牛彤。
肥城天辰如出一轍,只不過天眼查信息顯示,相關變更發生在9月24日。法定代表人由鄒志廣變更為王智敏,公司高管亦同步變更。
至此,寧夏晶科、肥城天辰正式完成了改換“門庭”。 晶科電力何許人也?其官網介紹為:晶科電力成立于2011年,是專業從事清潔能源的服務商,晶科電力主營業務主要分為光伏電站運營和光伏電站EPC兩大板塊,涉及太陽能光伏的電站開發、電站投資、電站建設、電站運營和電站管理等環節,以及光伏電站EPC工程總承包、電站運營綜合服務解決方案等。
光伏電站運營業務為晶科電力成立至今的核心業務。截至2018年12月末,晶科電力已在浙江、江蘇、河北、安徽、寧夏、青海等20多個省份建成了345個光伏電站,并網裝機容量約3.09GW,占2018年12月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的1.77%。
晶科電力以光伏電站的運營為核心業務,用我們通俗的理解方式就是通過經營電站來賺錢。經營電站如何賺錢?通常來說,一種是賣電,一種是賣電站,而賣電站無疑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但在現今整體大背景下,光伏電站似乎成為燙手山芋,沒有企業愿意接手,因此開發和運營者無疑要背負著更大的經濟壓力。
當然,優質電站還是具有較好的市場。晶科電力2018年12月提交的招股說明書披露顯示,2018年上半年,寧夏晶科凈利潤為762.38萬元;截至2018年6月末,寧夏晶科總資產為4.94億元,凈資產為8675.38萬元。肥城天辰凈利潤為246.39萬元;截至2018年6月末,肥城天辰總資產為2.12億元,凈資產為7876.08萬元。
作為重資產企業的光伏電站運營企業,在電站運營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資產支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在此種情況下“出手”電站無疑是一種迅速盤活資產的有效方式,同時通過為自身經營電站找個“好娘家”嫁掉也是其慣用和常用的盈利手段。僅以2019年媒體部分報道為例,江山控股、順風清潔能源、愛康科技等企業已出售或擬出售部分電站。
以此來分析,此次晶科電力退出兩家公司,似乎也只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
補貼遲遲不到位 電站運營商雪上加霜
而為何會有人認為晶科電力此舉是不得已的行為呢?從晶科電力的相關運營情況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絲答案。
其實,支持此部分人觀點的證據可能更多是晶科電力居高不下的資產負債率。
根據中國證監會2018年年底公布的晶科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18年12月20日報送)可以了解到,報告期內晶科電力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6月末的負債數據分別為92.05億元、155.32億元、216.50億元、227.67億元,負債率分別為73.80%、83.47%、78.95%和 78.96%,報告期內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較高,均在 70%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晶科電力自身承受的壓力可見一斑。
其實縱觀國內光伏電站運營商會發現一個尷尬的境況——大家似乎過的都不好,晶科電力不是其中一家。而其重要原因便是補貼的遲遲不到位。相關報道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光伏行業的補貼缺口超600億。補貼作為光伏電站運營企業重要來源,其“斷糧”讓部分企業寸步難移,個別企業甚至出現了100%的負債率。
近日,媒體更是報道出不再下發第八貼補貼目錄等一系列有關補貼的相關事宜。但是對于尚未補發的補貼何時落實,依舊沒有明確的說法和答案,由此看來,光伏電站運營商恐怕還需“勒緊腰帶過日子”。 當然,晶科電力的此舉到底是緣于什么,也是見仁見智了。
而此舉到底是正常的商業運作,還是晶科電力不得已的自救?
世紀新能源網記者從當前電站運營商現狀入手,做以簡略分析,希望能夠讓大家從中獲得想要的信息。
晶科電力緣何瘦身 重資產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根據企查查相關信息顯示,9月29日,寧夏晶科完成了相關變更:公司負責人中鄒志廣退出,變更為鄧南平;聯絡員由李仙德變更為周棟;在投資人變更板塊,由晶科電力100%控股,變更為中核山東100%控股;市場主體類型由自“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變更為“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高級管理人員備案李仙華、鄒志廣退出,新增鄧南平、謝波、牛彤。
肥城天辰如出一轍,只不過天眼查信息顯示,相關變更發生在9月24日。法定代表人由鄒志廣變更為王智敏,公司高管亦同步變更。
至此,寧夏晶科、肥城天辰正式完成了改換“門庭”。 晶科電力何許人也?其官網介紹為:晶科電力成立于2011年,是專業從事清潔能源的服務商,晶科電力主營業務主要分為光伏電站運營和光伏電站EPC兩大板塊,涉及太陽能光伏的電站開發、電站投資、電站建設、電站運營和電站管理等環節,以及光伏電站EPC工程總承包、電站運營綜合服務解決方案等。
光伏電站運營業務為晶科電力成立至今的核心業務。截至2018年12月末,晶科電力已在浙江、江蘇、河北、安徽、寧夏、青海等20多個省份建成了345個光伏電站,并網裝機容量約3.09GW,占2018年12月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的1.77%。
晶科電力以光伏電站的運營為核心業務,用我們通俗的理解方式就是通過經營電站來賺錢。經營電站如何賺錢?通常來說,一種是賣電,一種是賣電站,而賣電站無疑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但在現今整體大背景下,光伏電站似乎成為燙手山芋,沒有企業愿意接手,因此開發和運營者無疑要背負著更大的經濟壓力。
當然,優質電站還是具有較好的市場。晶科電力2018年12月提交的招股說明書披露顯示,2018年上半年,寧夏晶科凈利潤為762.38萬元;截至2018年6月末,寧夏晶科總資產為4.94億元,凈資產為8675.38萬元。肥城天辰凈利潤為246.39萬元;截至2018年6月末,肥城天辰總資產為2.12億元,凈資產為7876.08萬元。
作為重資產企業的光伏電站運營企業,在電站運營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資產支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在此種情況下“出手”電站無疑是一種迅速盤活資產的有效方式,同時通過為自身經營電站找個“好娘家”嫁掉也是其慣用和常用的盈利手段。僅以2019年媒體部分報道為例,江山控股、順風清潔能源、愛康科技等企業已出售或擬出售部分電站。
以此來分析,此次晶科電力退出兩家公司,似乎也只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
補貼遲遲不到位 電站運營商雪上加霜
而為何會有人認為晶科電力此舉是不得已的行為呢?從晶科電力的相關運營情況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絲答案。
其實,支持此部分人觀點的證據可能更多是晶科電力居高不下的資產負債率。
根據中國證監會2018年年底公布的晶科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18年12月20日報送)可以了解到,報告期內晶科電力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6月末的負債數據分別為92.05億元、155.32億元、216.50億元、227.67億元,負債率分別為73.80%、83.47%、78.95%和 78.96%,報告期內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較高,均在 70%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晶科電力自身承受的壓力可見一斑。
其實縱觀國內光伏電站運營商會發現一個尷尬的境況——大家似乎過的都不好,晶科電力不是其中一家。而其重要原因便是補貼的遲遲不到位。相關報道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光伏行業的補貼缺口超600億。補貼作為光伏電站運營企業重要來源,其“斷糧”讓部分企業寸步難移,個別企業甚至出現了100%的負債率。
近日,媒體更是報道出不再下發第八貼補貼目錄等一系列有關補貼的相關事宜。但是對于尚未補發的補貼何時落實,依舊沒有明確的說法和答案,由此看來,光伏電站運營商恐怕還需“勒緊腰帶過日子”。 當然,晶科電力的此舉到底是緣于什么,也是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