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一種新方法,按照制造能力和財務實力指標對領軍光伏組件生產商進行分類,最終為非住宅終端市場選擇提供投資者風險(或可融資性)概況。
本文是PV-Tech.org刊發的六篇文章中的第一篇,該文章將為向能源行業的商業、工業和公用事業銷售光伏組件的供應商分配投資風險的方法提供完全的透明度。
這份分析報告基于PV Tech分析團隊在過去五年的研究成果,它將成為2019年10月22日至23日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行的2019年PV ModuleTech 大會上開場演講的重要部分。
光伏組件技術可靠性研究可以為組件供應商選擇提供投資風險信息。
使用的投資風險方法小結
通過非線性/功率回歸分析,結合制造能力和財務健康評分得出所有光伏組件制造商的投資風險(或可融資性)評分。所使用的數據以定量輸入數據為主(6年前的數據和2年后的預測變量數據),定性數據保持在最低水平。在分析的各個階段,筆者都會從可融資性/投資角度比較市場對組件制造商的認知。
組件供應商可融資性(B)、制造能力(M)和財務能力(F)評分之間的基本關系將在這一系列文章中展現,遵循的是非線性關系:
其中k是將可融資性評分映射到0-10分區間的比例因子,m和n是回歸分析得出的功率系數,i是與組件供應商和時段相關的變量。
在給定時段內(季度、年末等),單個組件供應商的制造健康評分M是通過大量收集所有組件供應商的數據來確定的(以年份計,可回溯至2013年;以季度計,可回溯至2015年一季度)。此外,筆者還通過分析在給定時段內,這些數據與業內公司整體制造狀態的依存度確定制造健康評分。
這一系列文章將詳細闡釋相關內容。制造評分M為組件供應(出貨量)、產能和技術比率的綜合評分,由以下關系得出:
其中a、b和c是依賴因子的權重,按照季度(i)為各家公司生成制造健康評分(0-10分);S、C和T代表上文介紹的組件供應商出貨量、產能和技術比率;p、q和r代表回歸分析得出的功率因子。
假設S、C和T是三項獨立影響從屬值M的因素,那么上述關系就是非線性/功率的線性組合。在本文撰寫過程中,筆者將討論用于最終確定組件供應商可融資性評級的各種因子的依存關系。筆者將展示主導公司特定指標的部分參數(特別是在計算制造健康指數和最終可融資性指數時),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其他輸入因素的影響(例如研發支出,追蹤這一因素可能會對其他相似技術領域有價值,但與光伏和組件可融資性的關聯度有限)。
本文重點介紹制造供應評分(S)及其計算方法。后續文章將介紹其他制造評分因素(C和T)及總體制造健康評分(M)。最后,筆者會探討財務分析(F)和整體可融資性評分(B)。可融資性評分是投資風險評級的基礎,對于需要比較不同組件供應商和技術以為全球大型項目選址的投資者來說,可融資性評分具有重要價值。
所有六篇文章都已在PV-Tech網站存檔,感興趣的相關方可藉此充分了解所有光伏組件供應商最終可融資性指數的計算方法。
制造供應(S) 實力評分方法
制造供應因子(S) 反映的是品牌組件出貨量占據的市場份額。雖然這是一種簡單的通用指標,但多年來它一直是太陽能光伏排名表上的一部分。
品牌組件的發貨包括在公司自有設施下組裝的組件,以及外包(或第三方)供應的組件。在外包或第三方供應中,終端市場發貨產品被重新標記為進行銷售的公司的產品。多年來,太陽能行業一直頻繁使用第三方外包方式,這么做要么是為了補充短期訂單高峰,要么是為了規避貿易關稅或相關(生產) 壁壘對制造原產地的限制。
組件供應排名表通常按年(日歷年)計算,一般來說僅限于排名前十的廠家的估算出貨量。這些排名應始終限于面向終端市場客戶的品牌組件出貨量(有時稱為商家出貨量,不包括OEM 供貨或分包生產線租賃)。然而,很多情況下定義都是缺失的,或者排名表是在不了解影響組件供應出貨量的不同因素的情況下編制的。
因此,分析中的出貨量被定義為自有公司品牌產品出貨量,包括內部生產產品和第三方/OEM供貨產品。一般而言,這就是大多數領軍組件供應商在光伏行業的運作方式,少數使用特定技術的供應商除外。
首先,分析內容按季度確定了每家公司的兆瓦級(MW) 出貨量(Ship)。這些季度出貨量被分配給六個(j=1…6)終端市場區域(Reg)。各個分部的數字又被拆分為非戶用份額部分(Ship’)。
非戶用份額由工商業和公用事業出貨量組成,此處縮寫為CIU。雖然沒有普遍接受的光伏行業終端細分市場命名法(根據客戶類型或安裝方式定義),但戶用/非戶用是最重要的分組,這主要是因為戶用項目基本上不存在供應商盡職調查和可融資性研究(常見于大型公用事業項目)。非戶用項目通常被不同的光伏公司貼上商業、工業或公用事業項目的標簽,而這些術語多少是可互換的。
去掉季度/區域性公司出貨量中的戶用部分內容后,輸入數據中的公司季度細分內容就完整了。其余分析內容結合了這些數據值與歷史以及未來的市場需求。
無論是從全球亦或是從區域/國家角度來看,通常認為光伏行業出貨量實力是以市場份額為基礎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光伏行業出貨量實力涵蓋了過去多個日歷年度的表現。
然而,鮮有獨立機構會證實或確認與市場份額相關的聲明。此外,市場份額研究往往缺乏國家/地區、時段和項目細節內容的信息(如戶用或非戶用項目)。
在審視供應商出貨量實力時,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在定義時段內進行跟蹤,然后在每個季度滾動調整這些值。
在這一方面,分析的下一步工作是查看上述各個子類別中過去24個月(t24m)的數據。從兩年的時段來看,各個季度末(8個季度、24個月)的值都高于特定季度;或者可以說,12個月或一個日歷年的時間并不足以緩和短期供應異常的影響,短期供應異常可能是為了調整和貿易相關的問題或技術升級造成的。
對于每一家公司(i),按區域劃分的CIU季度發貨量在前8個季度(t24m期間的季度末)進行了匯總,并將其除以全球6個區域組件發貨量總量(特定為CUI)t24m之和,轉換為區域性市場份額。這么做可以提供有意義的季度、區域性和CIU特定的市場份額信息,表示為:
雖然上述分析的結果揭示了全球光伏組件供應商的銷售策略,但分析仍限于歷史性活動,這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對未來有意義。換句話說,只有在預期該地區未來需求強勁的情況下,市場份額才有意義。通常,在光伏產業中,情況并非如此,正如在無數次政策改變、新政府上臺或市場(短期內)被可再生能源供應飽和時所看到的那樣。
為了更好理解這一點,可以以2010年之前的中國公司為例,當時售往歐洲(特別是西班牙、德國和意大利)的組件主導了供貨。這些國家的政策變化意味著歐洲的歷史市場份額在未來意義不大。此外,還有許多其他例子可以表明,特定國家/地區的光伏行業市場規模幾乎在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這令傳統的銷售/營銷活動與這些地區/國家的未來公司運營多少有些不相關。
這被證明是整個制造業供應排名分析的關鍵部分。為了理解這一問題,有必要在此前得出的區域市場份額數據中使用兩個比例因子。
第一個比例因子考慮的是兩年間的每個季度末,全球各個區域的未來CIU市場總需求(Dem)在全球CIU總需求中的百分比,表示為與歷史術語(t24m)一致的24個月(f24m)前瞻性數據。
這里的輸入是整個研究中為數不多的定性數據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數據是在特定季度的兩年預期需求(組件供應)基礎上得出的。顯而易見的是,在查看過去八個季度以上的歷史數據時,數據從定性轉變為了定量。因此,第一個比例因子可表示為:
第二個比例因子同樣重要,這里引入了終端市場風險的概念。理解這一內容至關重要,因為終端市場區域政策或類似的與需求相關的市場因素會給未來項目帶來風險。任何會引發需求風險的、與市場相關的問題都會直接影響進入該地區的組件供應商的傳統市場份額覆蓋率(出貨量)。
這是在f24m期間的給定時間,通過按照季度/區域分配需求特定的風險因子(Risk)完成的。得出的比例因子表示為:
筆者通過這種分析在各個季度末為所有組件供應商打分;六個全球性地區各個區域的CIU項目;歷史性市場份額(與t24m全球CIU需求相比)為基礎;在區域層面再次針對未來(f24m)區域性CIU需求和相關的需求風險/不確定性進行評分。
所有組件供應商的最終得分(至季度末)為各個地區的得分總和,可表示為:
比例因子k用于設置0-10分區間內的評分,通過每個季度的總體評分分布和標準偏差值進行季度性設置。這種做法讓我們得以理解公司各個季度的相對制造供應實力并與其他公司進行對比。
應該注意的是,如果僅對歷史性數據進行小結(t24m),那么這種組件出貨量排名是僅按出貨量計算的。如果t24m周期變為12個月(ttm),參考點位于年末(四季度末),那么得出的結果就是業內觀察人士慣常引用的年度組件表,但在這種情況下限于CIU細分部分(例如非戶用)。
制造供應(S)實力評分
除了構成整體制造健康評分(M)一部分的制造供應評分(S)之外,還有大量由上述分析得出的輸出指標。然而,這里的主要目標是根據未來供應實力為所有光伏組件供應商評分,并按照通用的0-10分分數段對各家公司進行比較。
下圖顯示了分析中出現的前50家組件供應商的供應評分(S),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便于展示,t24m固定為2014年至2019年的每個日歷年年末。因此,2019年的評分可以表明行業的當前(2019年7月)狀態。
為了闡釋這種分析的價值,圖中重點列出了四家公司,這四家公司是六年間變化的典型代表。入選公司為晶科能源、First Solar、隆基樂葉和英利綠能。
無論是在日歷年年末(如上圖所示)或是年內每個季度的季度末,通過相關的t24m評分都可以了解所有光伏組件供應商的發展趨勢。上述四家公司都可以證明這一觀點。
英利綠能(之前的市場領導者)在上榜公司中排名墊底。雖然它仍是一家多GW級組件生產商,但2013年至2019年間,公司的制造供應實力大幅下降。近年來,公司出貨量一直在下降,主要原因是過度依賴中國這一區域性市場,而過去18個月,中國市場受到各種政策和未來需求風險因素的影響。
隆基樂葉的供應實力主要源自2014年以來組件出貨量的增長,目前的上升趨勢也更多受到全球終端市場影響力的推動(默認有助于消除國家/地區特定需求風險)。
上圖中,First Solar展現了更大范圍內(非中國)終端市場供應分離的影響。近年來,First Solar遠離印度等高風險地區,新生產廠的產能出現大幅增長。
最終,晶科能源的發展趨勢和得分(尤其是自2016年以來)表明了過去2-3年公司在行業中的主導地位。除了擁有近期最大的出貨量外(以季度、日歷年或t24m計算),晶科能源的供應評分與所有其他公司之間的差異源自對高增長和低風險地區的關注。2018/2019年間,公司將出貨量從中國和印度轉移出去就是其中一例。
因此,晶科能源領軍制造供應實力狀態進一步證明,從終端市場銷售/營銷角度而言,為了提高組件出貨水平,公司需要的不僅僅是在長期戰略增長潛力有限的市場中占據份額。本系列的六篇文章還會討論與這一主題相關的更多內容。
最后還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方法可以適應終端市場具體情況,在給定時段內展示所有公司進入某些地區的供應實力并可用于模擬未來政策/政治突然變化的影響。
本文是PV-Tech.org刊發的六篇文章中的第一篇,該文章將為向能源行業的商業、工業和公用事業銷售光伏組件的供應商分配投資風險的方法提供完全的透明度。
這份分析報告基于PV Tech分析團隊在過去五年的研究成果,它將成為2019年10月22日至23日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行的2019年PV ModuleTech 大會上開場演講的重要部分。
使用的投資風險方法小結
通過非線性/功率回歸分析,結合制造能力和財務健康評分得出所有光伏組件制造商的投資風險(或可融資性)評分。所使用的數據以定量輸入數據為主(6年前的數據和2年后的預測變量數據),定性數據保持在最低水平。在分析的各個階段,筆者都會從可融資性/投資角度比較市場對組件制造商的認知。
組件供應商可融資性(B)、制造能力(M)和財務能力(F)評分之間的基本關系將在這一系列文章中展現,遵循的是非線性關系:
在給定時段內(季度、年末等),單個組件供應商的制造健康評分M是通過大量收集所有組件供應商的數據來確定的(以年份計,可回溯至2013年;以季度計,可回溯至2015年一季度)。此外,筆者還通過分析在給定時段內,這些數據與業內公司整體制造狀態的依存度確定制造健康評分。
這一系列文章將詳細闡釋相關內容。制造評分M為組件供應(出貨量)、產能和技術比率的綜合評分,由以下關系得出:
假設S、C和T是三項獨立影響從屬值M的因素,那么上述關系就是非線性/功率的線性組合。在本文撰寫過程中,筆者將討論用于最終確定組件供應商可融資性評級的各種因子的依存關系。筆者將展示主導公司特定指標的部分參數(特別是在計算制造健康指數和最終可融資性指數時),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其他輸入因素的影響(例如研發支出,追蹤這一因素可能會對其他相似技術領域有價值,但與光伏和組件可融資性的關聯度有限)。
本文重點介紹制造供應評分(S)及其計算方法。后續文章將介紹其他制造評分因素(C和T)及總體制造健康評分(M)。最后,筆者會探討財務分析(F)和整體可融資性評分(B)。可融資性評分是投資風險評級的基礎,對于需要比較不同組件供應商和技術以為全球大型項目選址的投資者來說,可融資性評分具有重要價值。
所有六篇文章都已在PV-Tech網站存檔,感興趣的相關方可藉此充分了解所有光伏組件供應商最終可融資性指數的計算方法。
制造供應(S) 實力評分方法
制造供應因子(S) 反映的是品牌組件出貨量占據的市場份額。雖然這是一種簡單的通用指標,但多年來它一直是太陽能光伏排名表上的一部分。
品牌組件的發貨包括在公司自有設施下組裝的組件,以及外包(或第三方)供應的組件。在外包或第三方供應中,終端市場發貨產品被重新標記為進行銷售的公司的產品。多年來,太陽能行業一直頻繁使用第三方外包方式,這么做要么是為了補充短期訂單高峰,要么是為了規避貿易關稅或相關(生產) 壁壘對制造原產地的限制。
組件供應排名表通常按年(日歷年)計算,一般來說僅限于排名前十的廠家的估算出貨量。這些排名應始終限于面向終端市場客戶的品牌組件出貨量(有時稱為商家出貨量,不包括OEM 供貨或分包生產線租賃)。然而,很多情況下定義都是缺失的,或者排名表是在不了解影響組件供應出貨量的不同因素的情況下編制的。
因此,分析中的出貨量被定義為自有公司品牌產品出貨量,包括內部生產產品和第三方/OEM供貨產品。一般而言,這就是大多數領軍組件供應商在光伏行業的運作方式,少數使用特定技術的供應商除外。
首先,分析內容按季度確定了每家公司的兆瓦級(MW) 出貨量(Ship)。這些季度出貨量被分配給六個(j=1…6)終端市場區域(Reg)。各個分部的數字又被拆分為非戶用份額部分(Ship’)。
非戶用份額由工商業和公用事業出貨量組成,此處縮寫為CIU。雖然沒有普遍接受的光伏行業終端細分市場命名法(根據客戶類型或安裝方式定義),但戶用/非戶用是最重要的分組,這主要是因為戶用項目基本上不存在供應商盡職調查和可融資性研究(常見于大型公用事業項目)。非戶用項目通常被不同的光伏公司貼上商業、工業或公用事業項目的標簽,而這些術語多少是可互換的。
去掉季度/區域性公司出貨量中的戶用部分內容后,輸入數據中的公司季度細分內容就完整了。其余分析內容結合了這些數據值與歷史以及未來的市場需求。
無論是從全球亦或是從區域/國家角度來看,通常認為光伏行業出貨量實力是以市場份額為基礎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光伏行業出貨量實力涵蓋了過去多個日歷年度的表現。
然而,鮮有獨立機構會證實或確認與市場份額相關的聲明。此外,市場份額研究往往缺乏國家/地區、時段和項目細節內容的信息(如戶用或非戶用項目)。
在審視供應商出貨量實力時,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在定義時段內進行跟蹤,然后在每個季度滾動調整這些值。
在這一方面,分析的下一步工作是查看上述各個子類別中過去24個月(t24m)的數據。從兩年的時段來看,各個季度末(8個季度、24個月)的值都高于特定季度;或者可以說,12個月或一個日歷年的時間并不足以緩和短期供應異常的影響,短期供應異常可能是為了調整和貿易相關的問題或技術升級造成的。
對于每一家公司(i),按區域劃分的CIU季度發貨量在前8個季度(t24m期間的季度末)進行了匯總,并將其除以全球6個區域組件發貨量總量(特定為CUI)t24m之和,轉換為區域性市場份額。這么做可以提供有意義的季度、區域性和CIU特定的市場份額信息,表示為:
為了更好理解這一點,可以以2010年之前的中國公司為例,當時售往歐洲(特別是西班牙、德國和意大利)的組件主導了供貨。這些國家的政策變化意味著歐洲的歷史市場份額在未來意義不大。此外,還有許多其他例子可以表明,特定國家/地區的光伏行業市場規模幾乎在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這令傳統的銷售/營銷活動與這些地區/國家的未來公司運營多少有些不相關。
這被證明是整個制造業供應排名分析的關鍵部分。為了理解這一問題,有必要在此前得出的區域市場份額數據中使用兩個比例因子。
第一個比例因子考慮的是兩年間的每個季度末,全球各個區域的未來CIU市場總需求(Dem)在全球CIU總需求中的百分比,表示為與歷史術語(t24m)一致的24個月(f24m)前瞻性數據。
這里的輸入是整個研究中為數不多的定性數據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數據是在特定季度的兩年預期需求(組件供應)基礎上得出的。顯而易見的是,在查看過去八個季度以上的歷史數據時,數據從定性轉變為了定量。因此,第一個比例因子可表示為:
這是在f24m期間的給定時間,通過按照季度/區域分配需求特定的風險因子(Risk)完成的。得出的比例因子表示為:
所有組件供應商的最終得分(至季度末)為各個地區的得分總和,可表示為:
應該注意的是,如果僅對歷史性數據進行小結(t24m),那么這種組件出貨量排名是僅按出貨量計算的。如果t24m周期變為12個月(ttm),參考點位于年末(四季度末),那么得出的結果就是業內觀察人士慣常引用的年度組件表,但在這種情況下限于CIU細分部分(例如非戶用)。
制造供應(S)實力評分
除了構成整體制造健康評分(M)一部分的制造供應評分(S)之外,還有大量由上述分析得出的輸出指標。然而,這里的主要目標是根據未來供應實力為所有光伏組件供應商評分,并按照通用的0-10分分數段對各家公司進行比較。
下圖顯示了分析中出現的前50家組件供應商的供應評分(S),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便于展示,t24m固定為2014年至2019年的每個日歷年年末。因此,2019年的評分可以表明行業的當前(2019年7月)狀態。
為了闡釋這種分析的價值,圖中重點列出了四家公司,這四家公司是六年間變化的典型代表。入選公司為晶科能源、First Solar、隆基樂葉和英利綠能。
英利綠能(之前的市場領導者)在上榜公司中排名墊底。雖然它仍是一家多GW級組件生產商,但2013年至2019年間,公司的制造供應實力大幅下降。近年來,公司出貨量一直在下降,主要原因是過度依賴中國這一區域性市場,而過去18個月,中國市場受到各種政策和未來需求風險因素的影響。
隆基樂葉的供應實力主要源自2014年以來組件出貨量的增長,目前的上升趨勢也更多受到全球終端市場影響力的推動(默認有助于消除國家/地區特定需求風險)。
上圖中,First Solar展現了更大范圍內(非中國)終端市場供應分離的影響。近年來,First Solar遠離印度等高風險地區,新生產廠的產能出現大幅增長。
最終,晶科能源的發展趨勢和得分(尤其是自2016年以來)表明了過去2-3年公司在行業中的主導地位。除了擁有近期最大的出貨量外(以季度、日歷年或t24m計算),晶科能源的供應評分與所有其他公司之間的差異源自對高增長和低風險地區的關注。2018/2019年間,公司將出貨量從中國和印度轉移出去就是其中一例。
因此,晶科能源領軍制造供應實力狀態進一步證明,從終端市場銷售/營銷角度而言,為了提高組件出貨水平,公司需要的不僅僅是在長期戰略增長潛力有限的市場中占據份額。本系列的六篇文章還會討論與這一主題相關的更多內容。
最后還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方法可以適應終端市場具體情況,在給定時段內展示所有公司進入某些地區的供應實力并可用于模擬未來政策/政治突然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