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近幾年的技術和政策的影響,我國光伏產業在近幾年的發展一直呈現高速發展的狀態。2018年我國的光伏產業相比之前的增長規模有所放緩。而2018年全球的光伏新增裝機量為104GW左右,和2017年基本持平。在中國的光伏市場規模開始縮減的同時,海外新興市場需求則呈現不斷上升的局面。
全球光伏市場需求高速發展
作為全球光伏第一大市場,2018年中國新增裝機44.3GW,近幾年首次出現下滑;累計裝機174GW,全年光伏發電量17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全國全口徑發電量69940億千瓦時,光伏發電占總發電量2.5%,比2017年有所增加。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光伏分會秘書長張森表示,隨著國內補貼加速下滑和海外新興市場需求增長,預計2019年中國新增裝機40~45GW。
美國市場2018年新增裝機容量為11.36GW,總安裝容量為64.66.GW,新增裝機容量和總裝機容量均是世界第二。總體看來,受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影響,裝機量可能有所影響,但由于各州計劃支持,成本競爭優勢逐漸明晰,長期裝機量仍會保持穩定增長。歐盟市場是傳統的光伏應用市場,據歐洲太陽能光伏協會統計,2018年歐盟新增裝機8GW,同比增長36%。未來5年歐盟市場新增裝機容量都會呈現增長趨勢,市場規模在10GW以上。2018年日本新增裝機6.7GW,累計裝機44.5GW,距離2030年目標還有近50GW的市場空間,未來年均裝機4GW左右。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將大幅度降低已于2012年至2014年批準的大型光伏項目(未并網)的上網電價補貼受補貼延期至2019年9月,有望帶來2019年國內市場新一輪搶裝。印度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18年印度光伏新增裝機11GW,同比增長22.2%,預計2019年新增裝機12GW,增長勢頭持續。印度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場,未來至2020年年裝機量有望達到15GW水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我國光伏產業規模開始放緩,企業面臨較大供需壓力
2017年,在全球市場及國內光伏搶裝帶動下,我國光伏產業規模繼續穩步增長。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約為22萬噸,同比增長13.4%,即使如此進口量仍超過15.6萬噸,主要從韓國、德國進口,其中德國約占總進口量的45%,德國約占30%。硅片產量80GW,同比增長23.5%;電池片產量65GW,同比增長27.5%;組件產量70GW,同比增長21.3%,其中組件出口量約為22GW。受惠于市場規模擴大,企業出貨量大幅提高,多家企業組件出貨量達到5GW以上,晶科能源甚至達到8GW以上,盈利水平也明顯提升,尤其是上游硅料、硅片、原輔材、以及下游的逆變器、電站等環節,2017年各環節毛利率最高分別達到45.8%、37.34%、21.8%、33.54%和50%。
展望2018年,從供給側來看,各環節新增及技改產能在2018年逐步釋放。多晶硅原有企業技改產能投產、部分企業也在重新進入多晶硅領域,產能在逐步增大,如下表所示,至2018年底,國內多晶硅產能可能達到39.4萬噸;硅片企業單晶硅片擴產產能釋放,多晶硅片通過金剛線技改也陸續增大產能;電池片企業紛紛通過黑硅技術、PERC技術、N型電池技術等進行技改,提升電池產能,高效電池產能在增大;組件企業加速對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有效產能逐步擴大。但在市場方面,如上所述,國際國內新增市場規模增速將會放緩,甚至下滑。此消彼長導致2018年我國光伏市場供需可能失衡,上下游各產業鏈環節產品價格都將進一步下探,企業將會承受較大價格壓力。
技術仍然是助力行業降本的根本措施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鏈各環節市場占有率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光伏大國。在此過程中,我國光伏技術發展迅速,例如,單晶PERC電池得到大規模應用,黑硅在多晶電池領域逐步普及,雙面、半片、MBB、疊片等組件技術快速發展等,極大地推動了全行業成本的下降、效率的提高以及產品質量的提升。展望未來,技術進步仍將是光伏行業“降本提質增效”的主要手段,將有助于實現2020年光伏平價上網的目標。
在《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和“領跑者”計劃推動下,各種晶硅電池生產技術進步迅速。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18年版),2018年,規模生產的單多晶電池基本采用高效技術,其中多晶電池全面應用黑硅技術,單晶領域則大規模普及PERC技術,預計2-3年內在多晶領域也將全部由PERC技術替代。在產品效率方面,2018年,規模化生產的多晶黑硅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9.2%,使用PERC電池技術的單晶和多晶黑硅電池效率提升至21.8%和20.3%,較2017年分別提升0.5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N型PERT單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已經達到21.5%。雙面N型PERT電池和異質結(HJT)電池已進入量產,并且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此外,智能化也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海寧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瑋智認為,生產制造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三種角色的協同作用,即頂層設計者、中間指揮者和底層執行者。智能制造就是讓人從“指揮者”的角色脫離出來,其核心要素是賦予機器等非人生產要素以“智能化”,使得機器在制造過程中可以擔當指揮者的角色。智能制造可應用于設備全時監控和預警、組件制程物理信息系統(CPS)以及電池組件缺陷自動檢測等。借助智能制造,企業可大幅縮減人員需求,縮小國內外建廠人力成本差異,從而實現擴產不受地域限制。
但是在發展的背后,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我們在科技上的不足。在涉及到電池的技術領域上,我國和國外的發展程度尚有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光伏的關鍵材料上面。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研究和掌握科技不僅僅是為了降低生產的成本,也是為了在未來的市場上擁有更多的市場話語權。
全球光伏市場需求高速發展
作為全球光伏第一大市場,2018年中國新增裝機44.3GW,近幾年首次出現下滑;累計裝機174GW,全年光伏發電量17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全國全口徑發電量69940億千瓦時,光伏發電占總發電量2.5%,比2017年有所增加。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光伏分會秘書長張森表示,隨著國內補貼加速下滑和海外新興市場需求增長,預計2019年中國新增裝機40~45GW。
美國市場2018年新增裝機容量為11.36GW,總安裝容量為64.66.GW,新增裝機容量和總裝機容量均是世界第二。總體看來,受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影響,裝機量可能有所影響,但由于各州計劃支持,成本競爭優勢逐漸明晰,長期裝機量仍會保持穩定增長。歐盟市場是傳統的光伏應用市場,據歐洲太陽能光伏協會統計,2018年歐盟新增裝機8GW,同比增長36%。未來5年歐盟市場新增裝機容量都會呈現增長趨勢,市場規模在10GW以上。2018年日本新增裝機6.7GW,累計裝機44.5GW,距離2030年目標還有近50GW的市場空間,未來年均裝機4GW左右。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將大幅度降低已于2012年至2014年批準的大型光伏項目(未并網)的上網電價補貼受補貼延期至2019年9月,有望帶來2019年國內市場新一輪搶裝。印度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18年印度光伏新增裝機11GW,同比增長22.2%,預計2019年新增裝機12GW,增長勢頭持續。印度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場,未來至2020年年裝機量有望達到15GW水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我國光伏產業規模開始放緩,企業面臨較大供需壓力
2017年,在全球市場及國內光伏搶裝帶動下,我國光伏產業規模繼續穩步增長。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約為22萬噸,同比增長13.4%,即使如此進口量仍超過15.6萬噸,主要從韓國、德國進口,其中德國約占總進口量的45%,德國約占30%。硅片產量80GW,同比增長23.5%;電池片產量65GW,同比增長27.5%;組件產量70GW,同比增長21.3%,其中組件出口量約為22GW。受惠于市場規模擴大,企業出貨量大幅提高,多家企業組件出貨量達到5GW以上,晶科能源甚至達到8GW以上,盈利水平也明顯提升,尤其是上游硅料、硅片、原輔材、以及下游的逆變器、電站等環節,2017年各環節毛利率最高分別達到45.8%、37.34%、21.8%、33.54%和50%。
展望2018年,從供給側來看,各環節新增及技改產能在2018年逐步釋放。多晶硅原有企業技改產能投產、部分企業也在重新進入多晶硅領域,產能在逐步增大,如下表所示,至2018年底,國內多晶硅產能可能達到39.4萬噸;硅片企業單晶硅片擴產產能釋放,多晶硅片通過金剛線技改也陸續增大產能;電池片企業紛紛通過黑硅技術、PERC技術、N型電池技術等進行技改,提升電池產能,高效電池產能在增大;組件企業加速對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有效產能逐步擴大。但在市場方面,如上所述,國際國內新增市場規模增速將會放緩,甚至下滑。此消彼長導致2018年我國光伏市場供需可能失衡,上下游各產業鏈環節產品價格都將進一步下探,企業將會承受較大價格壓力。
技術仍然是助力行業降本的根本措施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鏈各環節市場占有率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光伏大國。在此過程中,我國光伏技術發展迅速,例如,單晶PERC電池得到大規模應用,黑硅在多晶電池領域逐步普及,雙面、半片、MBB、疊片等組件技術快速發展等,極大地推動了全行業成本的下降、效率的提高以及產品質量的提升。展望未來,技術進步仍將是光伏行業“降本提質增效”的主要手段,將有助于實現2020年光伏平價上網的目標。
在《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和“領跑者”計劃推動下,各種晶硅電池生產技術進步迅速。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18年版),2018年,規模生產的單多晶電池基本采用高效技術,其中多晶電池全面應用黑硅技術,單晶領域則大規模普及PERC技術,預計2-3年內在多晶領域也將全部由PERC技術替代。在產品效率方面,2018年,規模化生產的多晶黑硅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9.2%,使用PERC電池技術的單晶和多晶黑硅電池效率提升至21.8%和20.3%,較2017年分別提升0.5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N型PERT單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已經達到21.5%。雙面N型PERT電池和異質結(HJT)電池已進入量產,并且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此外,智能化也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海寧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瑋智認為,生產制造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三種角色的協同作用,即頂層設計者、中間指揮者和底層執行者。智能制造就是讓人從“指揮者”的角色脫離出來,其核心要素是賦予機器等非人生產要素以“智能化”,使得機器在制造過程中可以擔當指揮者的角色。智能制造可應用于設備全時監控和預警、組件制程物理信息系統(CPS)以及電池組件缺陷自動檢測等。借助智能制造,企業可大幅縮減人員需求,縮小國內外建廠人力成本差異,從而實現擴產不受地域限制。
但是在發展的背后,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我們在科技上的不足。在涉及到電池的技術領域上,我國和國外的發展程度尚有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光伏的關鍵材料上面。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研究和掌握科技不僅僅是為了降低生產的成本,也是為了在未來的市場上擁有更多的市場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