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曾說,改革開放后崛起的企業家們,與中國近現代的傳統商人之間形成斷層。他們有種尋根意識,長期尋求他們作為企業家身份的精神內核。
這個內核存在于無形之中,盡力一搏的李河君與褚時健,踐行著屬于中國企業家的精神。
40年間,中國企業家與中國經濟同路,在跌宕中加速前行。
1、
2003年,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望著奔流不息的江水,算著阻斷水流所需要的能量。36歲的里李河君,當時名列2003年《新財富》中國內地富豪榜23位,身價20億。
不久前,李河君決定,要帶領公司在金沙江上修建全國最大的民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總裝機量300萬千瓦,規模是葛洲壩的1.1倍。
很多人看不懂李河君,他回憶說:全中國人都笑我,說我是個瘋子。彼時,小學教科書上寫著,葛洲壩,是集全國人民的智慧與努力才建造而成的工程。
外界質疑聲四起:一個民營企業,竟然想修比葛洲壩規模還大的水電站?
李河君的回答從未動搖,要修,而且要修成。
李河君把公司多年建設的水電站一個個地出售,包括此前以12億元收購的青海尼那水電站。資金最緊迫時,漢能的高管們只能自己出錢投資,維持建設運轉。
此時,金安橋水電站施工現場車水馬龍,高峰時,施工現場延綿8公里,壩高180米,每天投入達1000萬元。
保外就醫后,曾經的煙草大王褚時健在云南哀牢山上,承包了一座2400畝的橙園,重新創業。
那時,75歲的褚時健穿著舊襯衫,頂著破帽子,為修好水泵與農民討價還價。對方開價80元,他堅持50。
山間彌漫的云霧,與綠意盎然的樹苗,從此長年陪伴這位老人。
褚時健和李河君一樣,在2003年迎來了關鍵轉折。他們躲在媒體聚光燈外,支撐他們的,唯有精神的力量。
2、
2009年,褚時健和電商平臺合作,把褚橙賣到了北京。
84歲的褚時健重回人們的視線。媒體開始用“80歲身家千萬”、“84歲再造億萬富翁”形容他的逆轉之路。其實早在2011年,褚時健果園利潤就超過3000萬元,固定資產超過8000萬元。
褚時健并不太在乎紙面上的數字。褚橙誕生前,當地農民靠種玉米、種甘蔗衛生,一年只有一兩千收入。跟著褚時健種果樹后,每年能賺四五萬,每家都能有兩臺摩托車。
這位老人再次成為億萬富翁。當地鎮上的人給了他一個形象的稱呼,褚大爹。
與褚時健一樣,李河君也在走出逆境。
有人說,平穩運營的水電站,如同一部印鈔機,每時每刻都在給漢能帶來穩定現金。李河君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天天去打高爾夫了。
確實如此。
2011年3月27日,漫長的等待過后,李河君迎來收獲時刻。
投入了200億元和8年的施工建設,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千瓦機組,實現了并網。有媒體估計,如果按2萬元/千瓦的裝機容量來算,金安橋電站價值達600億元。
不過,李河君沒有去打高爾夫,他選擇用利用太陽能改變世界。
當時的光伏行業,分為晶硅與薄膜兩種技術路線,晶硅是市場主流。“99%都是晶硅的天下,所有人都不看好薄膜。”一位公司高管回憶。
出人意料,李河君偏偏選擇了薄膜領域。在晶硅火熱的時候,他已經看到薄膜技術的轉化潛力,其柔韌性帶來的廣泛應用場景。
時間印證了他的判斷。
一年后,全球光伏產業進入調整期。漢能借此將世界上四家技術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收入囊中,一舉實現技術上的彎道超車,奠定了漢能在薄膜太陽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云南邊陲的果園,北京的漢能總部,都變得熱鬧起來,一批批企業家登門造訪。他們去探尋的,不僅僅是財富密碼,還有支持兩位創始人奮斗至今的原動力。
3、
91歲褚時健的耕耘,換來中國現代農業的時代樣本。
褚橙果園的核心產區有6200畝,2018年產量在1.5萬噸左右。果園劃成若干片區,農戶成為工人,按月領工資,收貨后按產量、品質結算年收入。
這片果園的知名度,已經不亞于曾經的紅塔山。
李河君和他的漢能,也成為薄膜太陽能領域無可爭辯的領導者。
漢能的移動能源產品,出現在街頭的共享單車車筐里,出現在新能源汽車上的車身,出現在城市一座座節能高樓的玻璃上。
過去幾年,漢能相繼推出了漢瓦、漢傘、漢紙等多款結合薄膜太陽能發電的移動能源產品。
漢能總部內,有一面近50米長的專利墻,墻上擺滿木質牌匾,每塊都是一份專利證書。截止2018年12月31日,漢能全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1萬件,全球累計授權專利超過2100件。
未來,李河君的目標是把移動能源產業普及開來,實現一場真正的能源革命。
去年歲末,他受邀在中央黨校第11期理論視野讀書會上授課。他說:一個國家的強大最終都集中表現在企業的強大。而企業的強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家精神。
在褚時健、李河君身上,人們可以看到專屬于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內核。他們堅韌、實干、敢于冒險。這不僅是當下時代稀缺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國家走向強盛的核心動力。
這個內核存在于無形之中,盡力一搏的李河君與褚時健,踐行著屬于中國企業家的精神。
40年間,中國企業家與中國經濟同路,在跌宕中加速前行。
1、
2003年,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望著奔流不息的江水,算著阻斷水流所需要的能量。36歲的里李河君,當時名列2003年《新財富》中國內地富豪榜23位,身價20億。
不久前,李河君決定,要帶領公司在金沙江上修建全國最大的民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總裝機量300萬千瓦,規模是葛洲壩的1.1倍。
很多人看不懂李河君,他回憶說:全中國人都笑我,說我是個瘋子。彼時,小學教科書上寫著,葛洲壩,是集全國人民的智慧與努力才建造而成的工程。
外界質疑聲四起:一個民營企業,竟然想修比葛洲壩規模還大的水電站?
李河君的回答從未動搖,要修,而且要修成。
李河君把公司多年建設的水電站一個個地出售,包括此前以12億元收購的青海尼那水電站。資金最緊迫時,漢能的高管們只能自己出錢投資,維持建設運轉。
此時,金安橋水電站施工現場車水馬龍,高峰時,施工現場延綿8公里,壩高180米,每天投入達1000萬元。
保外就醫后,曾經的煙草大王褚時健在云南哀牢山上,承包了一座2400畝的橙園,重新創業。
那時,75歲的褚時健穿著舊襯衫,頂著破帽子,為修好水泵與農民討價還價。對方開價80元,他堅持50。
山間彌漫的云霧,與綠意盎然的樹苗,從此長年陪伴這位老人。
褚時健和李河君一樣,在2003年迎來了關鍵轉折。他們躲在媒體聚光燈外,支撐他們的,唯有精神的力量。
2、
2009年,褚時健和電商平臺合作,把褚橙賣到了北京。
84歲的褚時健重回人們的視線。媒體開始用“80歲身家千萬”、“84歲再造億萬富翁”形容他的逆轉之路。其實早在2011年,褚時健果園利潤就超過3000萬元,固定資產超過8000萬元。
褚時健并不太在乎紙面上的數字。褚橙誕生前,當地農民靠種玉米、種甘蔗衛生,一年只有一兩千收入。跟著褚時健種果樹后,每年能賺四五萬,每家都能有兩臺摩托車。
這位老人再次成為億萬富翁。當地鎮上的人給了他一個形象的稱呼,褚大爹。
與褚時健一樣,李河君也在走出逆境。
有人說,平穩運營的水電站,如同一部印鈔機,每時每刻都在給漢能帶來穩定現金。李河君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天天去打高爾夫了。
確實如此。
2011年3月27日,漫長的等待過后,李河君迎來收獲時刻。
投入了200億元和8年的施工建設,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千瓦機組,實現了并網。有媒體估計,如果按2萬元/千瓦的裝機容量來算,金安橋電站價值達600億元。
不過,李河君沒有去打高爾夫,他選擇用利用太陽能改變世界。
當時的光伏行業,分為晶硅與薄膜兩種技術路線,晶硅是市場主流。“99%都是晶硅的天下,所有人都不看好薄膜。”一位公司高管回憶。
出人意料,李河君偏偏選擇了薄膜領域。在晶硅火熱的時候,他已經看到薄膜技術的轉化潛力,其柔韌性帶來的廣泛應用場景。
時間印證了他的判斷。
一年后,全球光伏產業進入調整期。漢能借此將世界上四家技術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收入囊中,一舉實現技術上的彎道超車,奠定了漢能在薄膜太陽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云南邊陲的果園,北京的漢能總部,都變得熱鬧起來,一批批企業家登門造訪。他們去探尋的,不僅僅是財富密碼,還有支持兩位創始人奮斗至今的原動力。
3、
91歲褚時健的耕耘,換來中國現代農業的時代樣本。
褚橙果園的核心產區有6200畝,2018年產量在1.5萬噸左右。果園劃成若干片區,農戶成為工人,按月領工資,收貨后按產量、品質結算年收入。
這片果園的知名度,已經不亞于曾經的紅塔山。
李河君和他的漢能,也成為薄膜太陽能領域無可爭辯的領導者。
漢能的移動能源產品,出現在街頭的共享單車車筐里,出現在新能源汽車上的車身,出現在城市一座座節能高樓的玻璃上。
過去幾年,漢能相繼推出了漢瓦、漢傘、漢紙等多款結合薄膜太陽能發電的移動能源產品。
漢能總部內,有一面近50米長的專利墻,墻上擺滿木質牌匾,每塊都是一份專利證書。截止2018年12月31日,漢能全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1萬件,全球累計授權專利超過2100件。
未來,李河君的目標是把移動能源產業普及開來,實現一場真正的能源革命。
去年歲末,他受邀在中央黨校第11期理論視野讀書會上授課。他說:一個國家的強大最終都集中表現在企業的強大。而企業的強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家精神。
在褚時健、李河君身上,人們可以看到專屬于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內核。他們堅韌、實干、敢于冒險。這不僅是當下時代稀缺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國家走向強盛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