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遼寧省康平縣三臺子水庫是2012年設立的遼寧省重要濕地之一,按照當地保護條例,省一級重要濕地,除了市政府批準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和公共服務工程之外,只能建設旅游、生態農業設施等。
然而,三臺子水庫附近的居民向中國之聲反映,自2016年開始,29000多畝的三臺子水庫有6000多畝被排干,建起了大量光伏發電項目。記者了解到,由于該項目未批先建,康平縣先后組織了4次專家評議,前3次都沒有通過評議,在光伏項目建成之后,第四次專家評議才通過環評拿到手續。
遼寧省康平縣三臺子水庫是當地的省級重要濕地,水庫旁建起了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和管線。水庫旁泡子沿村村民告訴記者,這里曾是一片清水,隨著季節變化,水位有所升降。光伏項目占用的原本是水庫內的地方,開建以后,村前的水庫被排干了:
記者:建光伏之前是啥樣的?
村民:就是水,全是水,老長一溜了,一直到那邊的村子,現在這建光伏就給水都抽干了唄。
記者:有多少年了?
村民:唉呀媽呀這水有老些年了。現在這個光伏項目的地方之前所有的,全是水
村民告訴記者,當時為了建光伏,水抽了很長時間,水排干了,濕地里的生物也跟著遭了秧:
村民A:得抽了好幾個月,給那水移到別的地方了還是咋地,現在有水的地方就是相當深了。
村民B:給那底下的蛤蜊全整死了。
村民C:那大魚啥的,全沒有了全都抽沒了,全死了。還有啥了?
村民D:那就是純粹破壞自然環境。
當地還有村民告訴記者,之前整個三臺子水庫濕地都由康平縣水務部門管理,嚴格禁止當地村民在庫區范圍內拉沙子或者種地,但之后水庫將這塊地賣給了多家光伏開發企業:
村民:從我小時候,我老爺子活了80多歲,他小時候這就是個泡子,都是水庫。
記者:之前是有管理的嗎?
村民:是啊,這現在讓建光伏是三臺子水庫賣的。
知情人李先生向記者透露,由于遼寧省對光伏項目有補貼,補貼之后,光伏項目的利潤甚至可以翻番,而補貼是先到先得,所以不少企業為了趕進度,無視環保法規,未批先建。“先建先得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誰先建完了給誰指標。指標就意味著國家給你補貼,補貼到0.75元。最后遼寧企業都開始建那光伏,這里邊各種違規的現象就開始出來了。”比較典型的占用濕地的,占用省級重要濕地的,典型的就是康平三臺子水庫這個光伏項目,它是占了6000多畝地,應該是10家左右的公司。
李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的企業也考慮過在這里建設,但看到這里是濕地保護區,就換了其他地方,如今這里未批先建,濕地被破壞,他們多次找當地政府反映問題,卻沒能得到答案。“違規上面也沒人問這個事啊,還給補貼,那為啥不建呢?那你要是新能源,主管部門說我負責,你這種違規的,我就不讓你建了,或者說你建完了我也不給你國家補助,我嚴格把關,那他就建不起來了。”
三臺子水庫的管理部門,康平縣水利局一位副局長向記者解釋,水庫放水是因為水庫本身有危險。2012年由于水庫旁有一個礦場,長期采礦導致地基下沉破壞了大壩,三臺子水庫成為了“病險水庫”,為了保證水庫安全,他們才放掉了水。“在2012年的時候,發現咱們的大壩被它采沉陷了。水庫就不能再蓄水了,你再蓄水大壩有危險了,大壩沉了。包括我們的閘門,尾閘都已經沉沒了。這樣咱們把水庫就空庫運行,把能放走的水都要放掉。”
按照水利部門的說法,2012年水庫就失去作用了,可根據遼寧省政府公報,2014年12月,三臺子水庫還是遼寧省重點濕地,村民們也說是2017年開始放的水,這位副局長又解釋,2016年開始,由于水庫沒有收益,他們才和光伏企業洽談租賃灘地營收。他介紹,包括退休的在內,水庫有280多名職工。2016年的下半年,來了兩個光伏的企業和水利部門洽談,要租剩下的這些灘地做光伏項目。水利局請示縣政府,也都同意,說不能蓄水,灘涂在這荒著,職工還沒有效益。于是水利局就把灘涂租給光伏企業,“咱們收點土地租金,維持職工的開支。”
沈陽康平三臺子水庫光伏發電項目網絡圖
水利局表示,按照法規,水庫歸水利部門管,但三臺子水庫是省級重要濕地,哪里是濕地,哪里不是,林業局說了算。水庫雖然是他們租出去的,但法規、手續要找康平縣林業局要。
在康平縣林業局,接受記者采訪的林業局副局長承認,占用6000多畝濕地建光伏項目的確是未批先建,當時雖然抽干了水庫,但政府制定的生態紅線依然在,2016年當地在沒有手續的情況下,進入生態紅線施工建設,縣政府先后四次請專家評議,想把生態紅線挪走,但前三次,都沒成功:“說未批先建,反正環評沒審批。你把環評放在后置它也不行,我看它屬于未批先建。咱們已經經過四次專家評審,評審的核心目的,就想把水庫從省重要濕地畫出來。因為它零水位運行,它建光伏逐漸陸地化,失去生態的重要功能。到底是先失去了生態功能,才要把紅線挪走,還是為了建光伏,排干水庫才導致的生態破壞?”當地村民和水利局的說法并不一致,但林業局認為,無論如何,沒有手續就進入生態紅線建設,屬于未批先建。
第四次專家評議同意將生態紅線移出水庫的光伏建設區,但遼寧省正式下發文件執行濕地面積變化是在2018年7月,此時,光伏項目已經建成半年多。康平縣林業局副局長稱,當地立的項,發改委已經報省發改委的備案了,等到縣環保局到省環保局去備案的時候,這問題就出現了。康平主動邀請專家來評審,“對這部分光伏主要論證它失去生態濕地功能。”
至于為什么前三次專家評審都沒有通過,這位林業局副局長表示:“專家他開始,這個東西它因為說陸地化,他還不認可,還有水草什么在這長著,后來逐漸……在于引導。”
康平縣招商引資引來的項目,建在了生態紅線之內,這一條紅線也可以為了光伏項目說挪就挪。如果2012年三臺子水庫就成了病險水庫,為何2014年仍能成為遼寧省重要濕地?為何多位村民反映2016年,水還很多?
占用水庫的經濟賬,與保護濕地的環境賬,究竟孰輕孰重?康平縣算了一筆,先開工建設,后四次請專家把紅線挪走,光伏項目建成后,可以持續發電25年,但未來留給子孫的環境帳,又該怎么算?
然而,三臺子水庫附近的居民向中國之聲反映,自2016年開始,29000多畝的三臺子水庫有6000多畝被排干,建起了大量光伏發電項目。記者了解到,由于該項目未批先建,康平縣先后組織了4次專家評議,前3次都沒有通過評議,在光伏項目建成之后,第四次專家評議才通過環評拿到手續。
遼寧省康平縣三臺子水庫是當地的省級重要濕地,水庫旁建起了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和管線。水庫旁泡子沿村村民告訴記者,這里曾是一片清水,隨著季節變化,水位有所升降。光伏項目占用的原本是水庫內的地方,開建以后,村前的水庫被排干了:
記者:建光伏之前是啥樣的?
村民:就是水,全是水,老長一溜了,一直到那邊的村子,現在這建光伏就給水都抽干了唄。
記者:有多少年了?
村民:唉呀媽呀這水有老些年了。現在這個光伏項目的地方之前所有的,全是水
村民告訴記者,當時為了建光伏,水抽了很長時間,水排干了,濕地里的生物也跟著遭了秧:
村民A:得抽了好幾個月,給那水移到別的地方了還是咋地,現在有水的地方就是相當深了。
村民B:給那底下的蛤蜊全整死了。
村民C:那大魚啥的,全沒有了全都抽沒了,全死了。還有啥了?
村民D:那就是純粹破壞自然環境。
當地還有村民告訴記者,之前整個三臺子水庫濕地都由康平縣水務部門管理,嚴格禁止當地村民在庫區范圍內拉沙子或者種地,但之后水庫將這塊地賣給了多家光伏開發企業:
村民:從我小時候,我老爺子活了80多歲,他小時候這就是個泡子,都是水庫。
記者:之前是有管理的嗎?
村民:是啊,這現在讓建光伏是三臺子水庫賣的。
知情人李先生向記者透露,由于遼寧省對光伏項目有補貼,補貼之后,光伏項目的利潤甚至可以翻番,而補貼是先到先得,所以不少企業為了趕進度,無視環保法規,未批先建。“先建先得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誰先建完了給誰指標。指標就意味著國家給你補貼,補貼到0.75元。最后遼寧企業都開始建那光伏,這里邊各種違規的現象就開始出來了。”比較典型的占用濕地的,占用省級重要濕地的,典型的就是康平三臺子水庫這個光伏項目,它是占了6000多畝地,應該是10家左右的公司。
李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的企業也考慮過在這里建設,但看到這里是濕地保護區,就換了其他地方,如今這里未批先建,濕地被破壞,他們多次找當地政府反映問題,卻沒能得到答案。“違規上面也沒人問這個事啊,還給補貼,那為啥不建呢?那你要是新能源,主管部門說我負責,你這種違規的,我就不讓你建了,或者說你建完了我也不給你國家補助,我嚴格把關,那他就建不起來了。”
三臺子水庫的管理部門,康平縣水利局一位副局長向記者解釋,水庫放水是因為水庫本身有危險。2012年由于水庫旁有一個礦場,長期采礦導致地基下沉破壞了大壩,三臺子水庫成為了“病險水庫”,為了保證水庫安全,他們才放掉了水。“在2012年的時候,發現咱們的大壩被它采沉陷了。水庫就不能再蓄水了,你再蓄水大壩有危險了,大壩沉了。包括我們的閘門,尾閘都已經沉沒了。這樣咱們把水庫就空庫運行,把能放走的水都要放掉。”
按照水利部門的說法,2012年水庫就失去作用了,可根據遼寧省政府公報,2014年12月,三臺子水庫還是遼寧省重點濕地,村民們也說是2017年開始放的水,這位副局長又解釋,2016年開始,由于水庫沒有收益,他們才和光伏企業洽談租賃灘地營收。他介紹,包括退休的在內,水庫有280多名職工。2016年的下半年,來了兩個光伏的企業和水利部門洽談,要租剩下的這些灘地做光伏項目。水利局請示縣政府,也都同意,說不能蓄水,灘涂在這荒著,職工還沒有效益。于是水利局就把灘涂租給光伏企業,“咱們收點土地租金,維持職工的開支。”
沈陽康平三臺子水庫光伏發電項目網絡圖
水利局表示,按照法規,水庫歸水利部門管,但三臺子水庫是省級重要濕地,哪里是濕地,哪里不是,林業局說了算。水庫雖然是他們租出去的,但法規、手續要找康平縣林業局要。
在康平縣林業局,接受記者采訪的林業局副局長承認,占用6000多畝濕地建光伏項目的確是未批先建,當時雖然抽干了水庫,但政府制定的生態紅線依然在,2016年當地在沒有手續的情況下,進入生態紅線施工建設,縣政府先后四次請專家評議,想把生態紅線挪走,但前三次,都沒成功:“說未批先建,反正環評沒審批。你把環評放在后置它也不行,我看它屬于未批先建。咱們已經經過四次專家評審,評審的核心目的,就想把水庫從省重要濕地畫出來。因為它零水位運行,它建光伏逐漸陸地化,失去生態的重要功能。到底是先失去了生態功能,才要把紅線挪走,還是為了建光伏,排干水庫才導致的生態破壞?”當地村民和水利局的說法并不一致,但林業局認為,無論如何,沒有手續就進入生態紅線建設,屬于未批先建。
第四次專家評議同意將生態紅線移出水庫的光伏建設區,但遼寧省正式下發文件執行濕地面積變化是在2018年7月,此時,光伏項目已經建成半年多。康平縣林業局副局長稱,當地立的項,發改委已經報省發改委的備案了,等到縣環保局到省環保局去備案的時候,這問題就出現了。康平主動邀請專家來評審,“對這部分光伏主要論證它失去生態濕地功能。”
至于為什么前三次專家評審都沒有通過,這位林業局副局長表示:“專家他開始,這個東西它因為說陸地化,他還不認可,還有水草什么在這長著,后來逐漸……在于引導。”
康平縣招商引資引來的項目,建在了生態紅線之內,這一條紅線也可以為了光伏項目說挪就挪。如果2012年三臺子水庫就成了病險水庫,為何2014年仍能成為遼寧省重要濕地?為何多位村民反映2016年,水還很多?
占用水庫的經濟賬,與保護濕地的環境賬,究竟孰輕孰重?康平縣算了一筆,先開工建設,后四次請專家把紅線挪走,光伏項目建成后,可以持續發電25年,但未來留給子孫的環境帳,又該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