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在金融危機后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我認為那會是新能源”。6月6日,中國新能源發展論壇在京舉行,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表示,發展新能源有利于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會能源專家認為,隨著光伏產業各環節成本的繼續下降,太陽能發電將會從我國能源結構的補充和配角,變為我國能源供應的主要選擇和主流方式。
同日,《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舉行了新書的首發式,該書由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與西南財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建生耗時一年聯合著述,國務院發展研究室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發行。
“地殼脆弱有如雞蛋殼,人類目前正熱衷于開發各種化石能源,基本上就相當于在這個雞蛋殼上打洞”,《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合著者劉漢元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目前是廣大社會公眾對能源、新能源、太陽能光伏產業改變認識、給予支持的最為關鍵時候。這也是《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一書出版的目的。
成思危在致辭時分析,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只有通過發展新能源。他表示,人類經過的前三次產業革命,分別是以蒸汽機、電力和電腦為引領的,每一次產業革命都使得世界的產業發展水平提高一大步,第四次產業革命將是由新能源引領的能源革命。
2006年底,以傳統農業起家的劉漢元試水新能源產業,首次著書用兩大部分、35萬多字通過對人類歷史演進的全新描述和深度分析,得出了“能源革命的根本希望在于太陽能電池”的結論。
“太陽能是我們目前可使用的能源中一次性轉換效率更高,并且使用簡單、可靠、又經濟的新興能源,具備十分獨特的優勢,是未來新能源發展的必然選擇。”劉漢元說。另一位作者、西南財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建生則推斷新能源產業的投資規模將超過以往任何一個產業,其規模將遠遠超過現有的固定資產總和,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投資革命,這是一個推動未來30~50年持續高速發展的歷史性動力,也是根除全球經濟危機的上佳道路。
劉建生預測,中國未來總產值理論上有可能達到美國的1.5倍。其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地理資源優勢[2261.27 0.00%],中國西北的太陽光強度超過平原或者低海拔地區50%的量級。
成思危認為,我國目前對于整個新能源的發展還缺乏一個周密、細致的規劃,要解決目前新能源成本高的問題:一要通過技術上的突破來降低成本;二是要通過計算環境成本,給新能源一定的補貼。有關部門對新能源的補貼是必不可少的,國外現在就是采取補貼的政策,使得太陽能的利用迅速發展;三是可以通過現在國際上的清潔發展機制(CDM),來取得一定的補償;四是企業要考慮如何優化供應鏈,提高附加值。
劉漢元表示,以前對光伏發電進行經濟性評估時,測算結果為實現1000瓦的光伏發電,需要3萬元人民幣。時隔不到一年,成本已大幅下降到1.5萬元,光伏發電的成本控制還在繼續下降,甚至會逼近1.2萬元。“以太陽能電池發展為核心的能源革命,已經不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何時啟動、如何拉開一個新時代大幕的問題,這需要國家的特別支持政策與高效發展方略,需要企業充分自主創新和全力發揮作用。”劉漢元說,面對地球環境日益惡化而低碳經濟正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國應盡快通過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通過有效實施“上網電價法”等重要舉措助推這一革命。
據悉,《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一書通過對太陽能電池技術各個環節的深入分析與充分評估,切實找準了太陽能電池發展的最佳技術路徑和產業發展方向,指出目前我國的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指標已經達到高效能源的要求,其價格已經非常接近傳統能源的價格,其發展具有特別的比較優勢和較高的可行性。劉建生表示,實現太陽能電池具有經濟意義的發展是真正實現太陽能電池產業性發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新能源價格逐漸接近傳統能源的價格,并為其大力發展形成較大的比較優勢和較高的可行性,中國才能借此早日解決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