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光伏市場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
當前,人類的技術發展太快,帶來人類的認知發展太快,中國光伏的技術發展更快,帶來中國光伏人的認知發展更快。發展本是件好事,但是發展得太快帶來的失控、不確定感,會給人一種不安全感。“技術呈指數級發展。我們每個人認識新事物的方式是線性的,這種線性級和指數級的不對稱造成了我們的焦慮。”
相對2019年以前光伏補貼的確定,2019年光伏補貼的不確定,決定了光伏需求市場的不確定;相對2019前幾年光電轉換效率平均每年0.4%的提升,2019年各種技術路線可能的選擇和疊加,決定了光電轉化效率提高水平的不確定;相對2019年以前光伏應用市場中企業的增長規模不一樣但增長速度都一樣,2019年可能出現的增長速度不一樣企業,決定了優秀商業模式出現數量的不確定。這些不確定,決定了大多數光伏企業,2019年以前還能把控自己的命運,2019年以后必將加速失去這種把控能力,決定了光伏產業會有太多的不確定。
2019年光伏產業的這種“不確定”,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件好事。它醞釀著重大的變化,預示著新階段的到來。
面對2019年太多的不確定,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老紅也面臨著從未有的“不確定”。對每個即將到來的一年,如果2019年以前還能有判斷能力的話,2019年則既沒有了“定性”更沒有了“定量”的判斷能力。對于2019年的中國光伏市場,只有五個感覺:
光伏產業將繼續“技術碾壓”。2018年初老紅寫有《2018年的光伏能否“商業模式碾壓”?》,結論是“獨特商業模式在不斷出現,但2018年還不能‘碾壓’”,2019年則是繼續“技術碾壓商業模式”。產業發展,大都要經歷“技術進步引領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形成促進技術進步”的過程。就像當前的“互聯網下半場”,在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了20年后,來到技術發展相對穩定、企業發展戰略和組織結構必須調整的階段。2018年,阿里、騰訊、小米、京東都主動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以適應AI時代的到來;就像幾天前一個深諳硅料加工朋友說的,要等技術進步讓硅料生產成本達到4萬元一噸的時候,硅料生產企業才會有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當前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百花齊放、日新月異。在不同的技術路線方面,晶硅路線繼續碾壓,薄膜路線被國有資本價值重拾。單晶路線異軍突起,多晶路線充滿生機;在垂直加工方面,硅料生產的平均成本快速下降,從8萬元/噸加速走向6萬元/噸。電池技術的多樣性眼花繚亂,從單面到雙面,從半片到疊片,從P型到N型,從MWT到HJT。對于不懂技術的老紅來說,過去總覺得20%是量產電池的終極轉換效率,現在甚至覺得30%都是可以想象的事情,技術的進步不斷改寫光伏人的認知。
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戰略正在形成。在2007年國際資本市場幫助完成了規模化以后,中國光伏企業從未停止過不同發展戰略的探討。2011年以前,在加工環節是“專業化”還是“垂直一體化”的積極探討。2011年以后,伴隨光伏應用市場的出現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是“做大加工”還是“進入應用”的痛苦選擇。“進入應用”又有了重資產的“綜合能源服務”思維和輕資產的“能源物聯網”思維等多種選擇。更有大型加工企業,先是選擇了“進入應用”,后又回歸“做大加工”。
2019年以前,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創業企業,無論是加工環節還是應用環節,光伏企業無不在苦苦探討適合自己基因的獨特發展戰略。2019年以后,老紅明顯感覺一個決定未來光伏企業不同發展戰略的企業格局將會初具。
光伏應用市場開始進入“2.0”階段。2017年時,有企業站在光伏組件功率突破300W的角度,提出了“分布式光伏3.0時代”,那是一個技術角度的劃分。這里所說“光伏應用市場2.0階段”,則是在光伏應用市場,一個從技術到商業模式、從分布式到全部應用市場、從個別企業到全部產業的競爭力都會上升一個臺階的感覺。支持這種感覺的背景是:決定光伏企業在應用市場競爭力的,2019年以前是獲取補貼指標的人際資源和資金動員能力,2019年以后是形成獨特、持續、規模成功的商業模式。老紅所以敢說成功商業模式初現,是因為評判人已經做出了評判。
評判光伏應用市場中企業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不是企業自己,更不是老紅,而是金融資本的評判。在當前的分布式光伏市場中,與金融資本規模化緊密合作的企業已經出現。
“光伏+儲能”模式已經成為“標配”。“光伏+儲能”之于光伏企業,老紅預判2018年時曾說過要更多“關注”,感覺2019年時在“對過眼神”后確信這已經成為“標配”。“光伏+儲能”,2019年以前是一個保證光伏發電平滑輸出的技術問題。2019年以后已經成為光伏發電與其他能源形式同臺競爭、一個光伏企業有無未來的問題。
“光伏+儲能”從成本競爭力到社會關注度都在被更廣泛地接受。從成本競爭角度,有專家說“用戶側儲能在我國獲得大規模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商業模式清晰,投資回收年限較短,一般小于8年”;從市場化交易環境角度,電力市場的改革正在越來越深入,峰谷電價的0.7元/kwh價格差正在越來越現實;從市場認知度角度,老紅每天閱讀的光伏專業網站中,儲能和動力電池信息已經從沒有到有再到與光伏信息平分天下,以至經常要懷疑這是光伏專業網站還是儲能專業網站。
光伏電站建設規模仍舊會保持“好于預期”的慣性。歷史地看,自從2011年開始有了規模化的光伏電站建設市場,每年的光伏電站建設規模結果從來都是好于預期的。2018年初時預期不那么好,是因為知道2017年的盛景難以為繼,雖然“531”時預期更不好,結果卻是好于“531”時的預期。縱觀各個產業,始終“好于預期”的產業屈指可數。縱觀各個地區,歐洲光伏不是這樣,臺灣光伏也不是這樣。
同樣是“好于預期”,2019年之前和之后是有本質區別的。2019年以前,只有一個有補貼市場;2019年以后,開始有了有補貼和無補貼兩個市場。有消息說“2018年,三季度并網的分布式光伏有大約500萬千瓦,全都沒有補貼”。2019年,無補貼光伏電站開始了從無到有、從超越有補貼光伏電站到替代有補貼光伏電站的進程。因為無補貼市場的發展一定會好于預期,所以2019年光伏電站的建設規模一定好于預期。
最確定的一點是,光伏企業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一個產業的長大,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增加。一個企業的長大,不是天天盯著對手而是天天想著社會責任。每天都在關注光伏產業的老紅確信,2018年讀到的光伏家們強調“社會責任”信息,遠遠多于2018年以前。
如果一個投資市場“確定”太多,就會有太多的人來分享這種“確定”;如果一個投資市場“不確定”太多,就只能是少數人來享受這種“不確定”。當一個投資市場“不確定”太多的時候,就到了一個產業加速變化的時候。
當前,人類的技術發展太快,帶來人類的認知發展太快,中國光伏的技術發展更快,帶來中國光伏人的認知發展更快。發展本是件好事,但是發展得太快帶來的失控、不確定感,會給人一種不安全感。“技術呈指數級發展。我們每個人認識新事物的方式是線性的,這種線性級和指數級的不對稱造成了我們的焦慮。”
相對2019年以前光伏補貼的確定,2019年光伏補貼的不確定,決定了光伏需求市場的不確定;相對2019前幾年光電轉換效率平均每年0.4%的提升,2019年各種技術路線可能的選擇和疊加,決定了光電轉化效率提高水平的不確定;相對2019年以前光伏應用市場中企業的增長規模不一樣但增長速度都一樣,2019年可能出現的增長速度不一樣企業,決定了優秀商業模式出現數量的不確定。這些不確定,決定了大多數光伏企業,2019年以前還能把控自己的命運,2019年以后必將加速失去這種把控能力,決定了光伏產業會有太多的不確定。
2019年光伏產業的這種“不確定”,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件好事。它醞釀著重大的變化,預示著新階段的到來。
面對2019年太多的不確定,長期關注光伏產業的老紅也面臨著從未有的“不確定”。對每個即將到來的一年,如果2019年以前還能有判斷能力的話,2019年則既沒有了“定性”更沒有了“定量”的判斷能力。對于2019年的中國光伏市場,只有五個感覺:
光伏產業將繼續“技術碾壓”。2018年初老紅寫有《2018年的光伏能否“商業模式碾壓”?》,結論是“獨特商業模式在不斷出現,但2018年還不能‘碾壓’”,2019年則是繼續“技術碾壓商業模式”。產業發展,大都要經歷“技術進步引領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形成促進技術進步”的過程。就像當前的“互聯網下半場”,在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了20年后,來到技術發展相對穩定、企業發展戰略和組織結構必須調整的階段。2018年,阿里、騰訊、小米、京東都主動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以適應AI時代的到來;就像幾天前一個深諳硅料加工朋友說的,要等技術進步讓硅料生產成本達到4萬元一噸的時候,硅料生產企業才會有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當前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百花齊放、日新月異。在不同的技術路線方面,晶硅路線繼續碾壓,薄膜路線被國有資本價值重拾。單晶路線異軍突起,多晶路線充滿生機;在垂直加工方面,硅料生產的平均成本快速下降,從8萬元/噸加速走向6萬元/噸。電池技術的多樣性眼花繚亂,從單面到雙面,從半片到疊片,從P型到N型,從MWT到HJT。對于不懂技術的老紅來說,過去總覺得20%是量產電池的終極轉換效率,現在甚至覺得30%都是可以想象的事情,技術的進步不斷改寫光伏人的認知。
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戰略正在形成。在2007年國際資本市場幫助完成了規模化以后,中國光伏企業從未停止過不同發展戰略的探討。2011年以前,在加工環節是“專業化”還是“垂直一體化”的積極探討。2011年以后,伴隨光伏應用市場的出現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是“做大加工”還是“進入應用”的痛苦選擇。“進入應用”又有了重資產的“綜合能源服務”思維和輕資產的“能源物聯網”思維等多種選擇。更有大型加工企業,先是選擇了“進入應用”,后又回歸“做大加工”。
2019年以前,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創業企業,無論是加工環節還是應用環節,光伏企業無不在苦苦探討適合自己基因的獨特發展戰略。2019年以后,老紅明顯感覺一個決定未來光伏企業不同發展戰略的企業格局將會初具。
光伏應用市場開始進入“2.0”階段。2017年時,有企業站在光伏組件功率突破300W的角度,提出了“分布式光伏3.0時代”,那是一個技術角度的劃分。這里所說“光伏應用市場2.0階段”,則是在光伏應用市場,一個從技術到商業模式、從分布式到全部應用市場、從個別企業到全部產業的競爭力都會上升一個臺階的感覺。支持這種感覺的背景是:決定光伏企業在應用市場競爭力的,2019年以前是獲取補貼指標的人際資源和資金動員能力,2019年以后是形成獨特、持續、規模成功的商業模式。老紅所以敢說成功商業模式初現,是因為評判人已經做出了評判。
評判光伏應用市場中企業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不是企業自己,更不是老紅,而是金融資本的評判。在當前的分布式光伏市場中,與金融資本規模化緊密合作的企業已經出現。
“光伏+儲能”模式已經成為“標配”。“光伏+儲能”之于光伏企業,老紅預判2018年時曾說過要更多“關注”,感覺2019年時在“對過眼神”后確信這已經成為“標配”。“光伏+儲能”,2019年以前是一個保證光伏發電平滑輸出的技術問題。2019年以后已經成為光伏發電與其他能源形式同臺競爭、一個光伏企業有無未來的問題。
“光伏+儲能”從成本競爭力到社會關注度都在被更廣泛地接受。從成本競爭角度,有專家說“用戶側儲能在我國獲得大規模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商業模式清晰,投資回收年限較短,一般小于8年”;從市場化交易環境角度,電力市場的改革正在越來越深入,峰谷電價的0.7元/kwh價格差正在越來越現實;從市場認知度角度,老紅每天閱讀的光伏專業網站中,儲能和動力電池信息已經從沒有到有再到與光伏信息平分天下,以至經常要懷疑這是光伏專業網站還是儲能專業網站。
光伏電站建設規模仍舊會保持“好于預期”的慣性。歷史地看,自從2011年開始有了規模化的光伏電站建設市場,每年的光伏電站建設規模結果從來都是好于預期的。2018年初時預期不那么好,是因為知道2017年的盛景難以為繼,雖然“531”時預期更不好,結果卻是好于“531”時的預期。縱觀各個產業,始終“好于預期”的產業屈指可數。縱觀各個地區,歐洲光伏不是這樣,臺灣光伏也不是這樣。
同樣是“好于預期”,2019年之前和之后是有本質區別的。2019年以前,只有一個有補貼市場;2019年以后,開始有了有補貼和無補貼兩個市場。有消息說“2018年,三季度并網的分布式光伏有大約500萬千瓦,全都沒有補貼”。2019年,無補貼光伏電站開始了從無到有、從超越有補貼光伏電站到替代有補貼光伏電站的進程。因為無補貼市場的發展一定會好于預期,所以2019年光伏電站的建設規模一定好于預期。
最確定的一點是,光伏企業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一個產業的長大,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增加。一個企業的長大,不是天天盯著對手而是天天想著社會責任。每天都在關注光伏產業的老紅確信,2018年讀到的光伏家們強調“社會責任”信息,遠遠多于2018年以前。
如果一個投資市場“確定”太多,就會有太多的人來分享這種“確定”;如果一個投資市場“不確定”太多,就只能是少數人來享受這種“不確定”。當一個投資市場“不確定”太多的時候,就到了一個產業加速變化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