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創始人、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
時代周報記者 劉娟 發自北京
2015年5月20日晚,臨睡前,漢能創始人李河君很平靜地對秘書說了一句英文:“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將是嶄新的一天)。”
當天下午,他照常出席了全國工商聯的一個座談會,主講什么是移動能源。開場第一句,他自我調侃道:“今天的演講很貴,值1000個億。”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沒有人清楚,李河君此刻正遭遇怎樣的人生至暗時刻。
這一天,一場惡意做空重挫漢能薄膜發電(0566.HK)。短短20分鐘里,這只股票暴跌47%,千億市值彈指間“灰飛煙滅”。在這之前,漢能薄膜發電是一只超級牛股,股價一年翻了數倍,市值一度高達3100多億港元,直逼李嘉誠的長江實業。
隨后而來的,是一場三年半之久的停牌大戲。李河君籌謀漢能未來之路,在眼下政府號召回歸A股的潮流下,他為漢能薄膜發電鎖定了發展關鍵詞:私有化,回A股。
“之所以提出私有化,一是對小股東的利益保護。停牌三年了,小股東都很著急,”李河君第一時間接受了媒體采訪時,他表示,“二是對自己有信心。我相信我們股票肯定能超過2100億港元市值。”
他們準備以5港元/股的要約價格跟投資者喊話。按照股本421億股計算,漢能薄膜發電的市值將達到2105億港元,是名副其實的“獨角獸”。
漢能薄膜發電并不是第一家有意回歸A股的新能源企業。記者了解到,包括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等企業都已先后提出了私有化的意向。目前,晶澳正籌劃通過“借殼”在A股上市。
在業界看來,在國家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漢能薄膜又是薄膜太陽能領域的頭部玩家,如果回歸A股,其業務模式可能更容易被投資者認可,未來的價值也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順勢而為
這團停牌亂麻,一度讓漢能在棋行中盤時局僵勢滯。
“棋手”李河君必須體察、必須博弈,也必須突圍。一個關乎漢能未來的重大決策,被提上日程。
10月23日,漢能移動能源官網發布重磅消息,他們決定對持有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所有投資人發出私有化要約,收購價格為每股不低于5港元,以現金收購或股票置換,私有化之后擬在國內A股上市。
此前的10月18日,漢能薄膜發電已經召開董事會專題研究,并一致同意了私有化建議。在這份提議方案完善后,他們將上報相關機構審批。
對于被“關”了三年之久的投資者來說,這是從天而降的一枚“彩蛋”。以不低于每股5元的價格被私有化,這意味著私有化每股價格較停牌時3.91元的股價溢價27.88%,可以讓投資者挽回不少損失。同樣,這也是李河君籌謀漢能未來之路的重要考量。
李河君認為,私有化和復牌是完全獨立的兩件事:“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我非常希望上市公司能夠盡快復牌。但上市公司復牌進展,不會影響我們對上市公司進行私有化的決心。”
但現在私有化回A,時機如何?李河君認為,他抓住了勢,能在別人眼中的資本市場寒冬里掘到金。
“現在,我們就是響應國家號召,回歸A股,順勢而為,”李河君篤信,抓緊供給側改革機遇,漢能的前景非常大,“勢在天地同力,勢不在英雄不自由。”
劍走偏鋒
“(現在)機會特別好,正當其時,”李河君毫不避諱,“漢能包括我本人,我們歷來是劍走偏鋒,跟別人不太一樣,或者我們反向地走。”
1997 年,伴隨著劉歡這首《從頭再來》火遍大江南北的,還有來勢洶洶的亞洲金融風暴。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李河君選擇南下,將自己經商得來的積累全部投入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水電行業,最終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這是他第一次“劍走偏鋒”。
2008 年,一場涉及范圍更大,影響時間更久的經濟危機再度來襲。李河君蟄伏四年,終于在這場危機的余波中又殺出一條血路,將自己執掌的企業打造成全球最大最強的薄膜太陽能企業。這是他又一次“劍走偏鋒”。
李河君從來不憚于挑戰難題,他堅信思路是出路的鑰匙,國家是命運的基石。作為時代的見證者,李河君感慨,是國家的強大,讓漢能強大:“國運則我運。”
李河君堅信漢能踩在“勢”上,作為企業領導人,他認為,前瞻性判斷和未來感知力非常重要。而漢能此刻的一系列動作,正是對中國經濟、國家戰略方面的深層考量。
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表彰民營企業家的回信中指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營經濟的言論和做法都是錯誤的”。
他勉勵廣大民營企業家心無旁騖創新創造、踏踏實實辦好企業。此前一天,證監會宣布將推出六大措施穩定提振市場信心,積極支持優質境外上市企業到A股上市,對境外企業一視同仁,不設門檻。據悉,自去年11月以來,已有7家中概股公司通過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回歸渠道進一步暢通。
目前,A股市值排名前列的工行、建行、中石油等企業,多處在金融、石化能源等傳統領域。而美股市值前五的公司均已是蘋果、谷歌、亞馬遜等高科技企業。A股仍然期待更多的高科技企業參與其中。
漢能,是全球移動能源概念的第一個提出者和開拓者。截至10月21日,他們已經是中國少有的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其中全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8000件,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超過1800件。
李河君要翻開的新一頁,線索就在萬億量級的移動能源里。漢能率先提出的“移動能源”概念已出現在國家政策中,并成為國家能源改革的重要目標。在中國的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它涉及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六大項。
漢能的未來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到 2022 年底,漢能要成為像蘋果、微軟、谷歌一樣有影響力的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培養獨角獸
最難的題,才配得上最偉大的成功。
事實上,這場“5·20”劫難也促使了漢能內部變革的加劇,讓漢能變成一個更加開放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司。
在漢能 2015年的司慶紀念日上,李河君反思漢能 :步子邁得太快、快速擴張導致內部管理跟不上,市場經營意識薄弱、過度強調規模,管理架構復雜、“大企業病”嚴重,缺乏專業人才以及開放度不夠等五方面問題,并提出了向移動能源戰略轉型、業務運營策略聚焦調整、股權開放、引入戰略投資者等一系列調整和轉變。
研發漢瓦、漢墻、漢傘等產品便是“聚焦”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什么是好產品,漢瓦等就是,第一是產品供不應求,第二是有定價權,”李河君總結道,“你看華為、三星、蘋果,現在他們搶中國市場,也就一萬到兩萬億市場。但一個漢瓦就一到兩萬億市場,漢墻也是這樣,整個標準漢能在干。”
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CMRC中研世紀的預估,到2022年,僅中國市場中,發電屋頂、發電幕墻、整車發電車頂的可開發市場容量為1100.18GW,市場總額11.88萬億元,其中薄膜部分市場容量和市場總額分別為112.2GW和1.19萬億元。
這也是三年多過去,漢能薄膜發電重迎高光時刻的關鍵原因。今年8月30日,漢能薄膜發電用一紙漂亮的成績單,回擊了“5·20”事件后的各路質疑—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達204.15億港元,同比增長約615%,凈利73.29億港元,同比增長30倍,創下歷史最佳半年業績紀錄。
李河君說:“我覺得漢能就是這樣的(指數型組織),一個企業什么時候有爆發性增長,我覺得不是30%到50%的增長,要三倍到五倍的增長,才是爆發式增長。”
他對漢能的爆發式增長的重新定義,源自于一本名叫《指數型組織》的書。這是一本指數級時代企業的行動手冊,作者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薩利姆·伊斯梅爾創建了一套“指數商”測試題,并測量出了指數型組織世界100強。在這份名單中,有小米、海爾、阿里巴巴,以及Uber、Airbnb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