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伏市場利好不斷。
發改委閉門會傳積極信號
10月8日下午,組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織天合光能等12家光伏企業召開價格政策座談會,討論了光伏發電相關價格政策、光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成本和盈利情況、戶用光伏、2019年光伏發電建設指標和補貼拖欠問題等六方面內容。
據悉,此次會議由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岳修虎司長主持召開。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共邀請了國家電投、中國華能、中國華電和三峽新能源4家央企,晶科能源、協鑫集團、隆基股份和天合光能4家一線組件廠商,以及晴天科技、力諾光伏、同創互達和山東大海新能源4家分布式光伏企業,共12家企業參會。
10月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說明的通知》,暨發改能源〔2018〕1459號文件,明確今年5月31日(含)之前已備案、開工建設,且在今年6月30日(含)之前并網投運的合法合規的戶用自然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納入國家認可規模管理范圍,標桿上網電價和度電補貼標準保持不變。
盡管此《通知》僅是給5.31新政“打補丁”之舉, 10月8日光伏閉門會議尚無進一步實質利好落地,但種種跡象顯示,一切正朝好的方向發展。
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表示,“531新政發布100多天后,管理層主動組織這次閉門會議應該說是有積極意義的,無論如何,都應該是視為一種利好。對光伏行業而言,管理層應該更真實的傾聽到了一線企業的真實聲音,這對下一步行業發展應該會有好的推動意義。”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會議的召開具有很強的政策“解凍”、松綁意味,也表明了國家主管部門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問題上一直沒有放松。
5.31新政余震未了
今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發改能源〔2018〕823號文件”,即業界俗稱的“5.31光伏新政”。新政規定,下調2018年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和分布式光伏補貼0.05元,并宣布2018年地面電站無指標,分布式指標10GW。
因分布式指標在上半年用盡的緣故,大多數主攻分布式的光伏企業就此陷入“休假”模式。一些中小光伏企業開始停廠、裁員,部分一線組件廠商積極謀求轉型,在美國加大“雙反”力度的背景下,紛紛到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設廠。
同時,受新政打壓,中國光伏行業在資本市場也遭到巨大沖擊,滬深兩市的光伏股市值大幅縮水。對于5.31新政的沖擊,業界頗有微辭。
近日,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對此表示強烈質疑。
他說,以今年5月31號國家有關部委對于光伏產業所謂補貼和行業過熱問題出臺的新政為例,該政策對行業踩下了急剎車,造成了嚴重的車禍。使得原本蓬勃發展的光伏產業,一時間出現重大的人為系統性風險,金融市場大幅度異動,一周內數十家上市公司跌停,市值損失高達3000億,那一個星期整個新能源以及新能源相關上市公司的市值。
產品價格嚴重受挫,許多廠家被迫停產減產,關停的產能在1-2月內,現在已經將近4個月時間,資產損失超過2000億元,因為停產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開動資產的生產價值超過2000億元,各類供應商討債、訴訟、員工討薪、上訪事件密集發生。各種矛盾在這幾個月里面此起彼伏。
新政出臺到現在已經差不多四個月時間,沒有任何真正出臺有效補救措施,造成各方面的損失幾乎沒有給予任何合理的理解和尊重,也沒有任何部門、任何人員受到任何追究。損失超過5000億啊,全球新能源發展態勢也因此受挫,如果一個貪官貪5億就足以槍斃,那50億損失呢?500億損失呢?5000億損失呢?該由誰來負責?
寒風中暖意陣陣
上述數字顯示,過去4個月時間里,光伏行業經歷了一場“寒冬”。
盡管如此,外圍的政策動向和國內的政策趨向顯示,處于困境中煎熬的光伏業有望迎來“解凍”。
首先,國際市場方面,歐盟于9月1日對華取消了光伏“雙反”政策,相當于給光伏業又開辟了“第二陣場”。目前,天合光能、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和錦浪科技等光伏企業均加大了歐洲和亞太市場的開拓力度。
其次,國內市場方面,管理層扶持光伏行業的決心并未動搖。5.31新政頒布第6天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與光伏企家代表進行了會談。他表示,光伏是未來能源變革的主力軍,能源局發展中國光伏行業的決心沒有動搖,愿意與企業一道,為促進中國光伏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共同努力。
再次,國家能源局于9月份先后發布了《關于無需國家補貼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項的函》和《關于征求光伏、風電發電平價上網的意見函》兩份文件,意圖通過無補貼試點項目,降低光伏發電非技術成本來引導光伏行業健康發展。
扶上馬還需送一程
在引導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政策層面,國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門保持了高度的政策連續性,這一點最為光伏企業所看重。所以,在尚未完全實現平價上網的前提下,國家對光伏行業是否仍采取“扶上馬,送一程”的態度至關重要。
對于國家發改委價格局組織召開的光伏閉門會議,資深光伏人士張衛紅表示,發改委價格司主管內容是價格,具有一定的政策預見意義,此次調研不乏有為政策決策鋪路、打前站的可能性。他說,“從政策制定者來說,為避免政策的突然性和不可預期性,一般關于光伏發電的價格政策都是在年底前提前征求意見并公布。因此,很有可能在年底年會出臺明年光伏電價的征求意見。“
業內人士則指出,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國家仍然會下發一定規模的光伏指標,支持光伏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但由于發改委價格司是主管光伏補貼強度的機關,能源局新能源司是光伏指標的主管部門,因此具體的指標數量不在本次會議討論范圍。
就2019年光伏指標額度問題,張衛紅預測,2019年將繼續實行分布式光伏指標與其他電站指標分離。普通電站指標可能會沒有,有的可能只是分布式、領跑者和光伏扶貧三大項目。戶用指標將與普通工商業分布式指標單獨劃分。戶用指標將至少占5GW,用于2018年已經安裝的和2019全年的新增戶用光伏。
補貼退坡勢在必然
指標會有,補貼“退坡”還會提速,已成為業界共識。據了解,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光伏閉門會上,參會企業代表集體贊同價格下調,但要求放開分布式尤其是戶用指標。通常國家能源局負責光伏電站指標的建設規劃,國家發改委價格司主管的是補貼價格。
對于補貼退坡,前述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預測,2019年分布式度電補貼可能由0.32元降至0.20元,二類、三類地區光伏電站上網標桿電價則有可能降至0.2元/度和0.3元/度。
該人士補充稱,2019年光伏電站指標仍將實行總量控制,預計全年建設規模將在30-40GW區間。同時,補貼拖欠仍將常態化,短期內很難有任何緩解趨勢。
市場增量穩中有升
此前,國家財政部發布2018年財政預算顯示, 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支出預算數為838.88億元,比2017年執行數增加126.82億元,增長17.8%。
涉及整體績效目標,國家財政部提出,新增光伏投資2400億元,新增光伏就業崗位2000人,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5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400萬噸,新增光伏發電能力3000萬千瓦。
前不久,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發布的最新《2017年1-7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統計顯示,1-7月,全國基建新增太陽能發電34.92GW,比上年同期多投產13.66GW。而根據能源局發布信息,1-6月份,全國新增太陽能裝機24.4GW。
光伏新增裝機規模雖不及2017年同期,但相較2015、2016年16.6GW和34.54GW的新增裝機規模,仍維持著一個穩中有升的水平。
變與不變中覓良機
就5.31光伏新政,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曾以中國光伏的“變與不變”的思維邏輯加以解讀。時璟麗認為,中國光伏的“變”是從原來單純注重規模增,比如產能增加、產量增多和市場規模擴大,轉變成高質量發展,注重提質增效、提高效率、提高發展質量,政策為輔,市場化配置為主的發展模式,這是發展路徑方面一個相應的調整,有一個“變”的方向。
在她看來,“不變”的是大的政策環境,我國發展清潔能源的戰略決心,無論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的發展定位,這個沒有變。
誠如業內人士所言:對于后市,我們應該滿心期待,但也要繼續慢慢觀察。
發改委閉門會傳積極信號
10月8日下午,組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織天合光能等12家光伏企業召開價格政策座談會,討論了光伏發電相關價格政策、光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成本和盈利情況、戶用光伏、2019年光伏發電建設指標和補貼拖欠問題等六方面內容。
據悉,此次會議由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岳修虎司長主持召開。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共邀請了國家電投、中國華能、中國華電和三峽新能源4家央企,晶科能源、協鑫集團、隆基股份和天合光能4家一線組件廠商,以及晴天科技、力諾光伏、同創互達和山東大海新能源4家分布式光伏企業,共12家企業參會。
10月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說明的通知》,暨發改能源〔2018〕1459號文件,明確今年5月31日(含)之前已備案、開工建設,且在今年6月30日(含)之前并網投運的合法合規的戶用自然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納入國家認可規模管理范圍,標桿上網電價和度電補貼標準保持不變。
盡管此《通知》僅是給5.31新政“打補丁”之舉, 10月8日光伏閉門會議尚無進一步實質利好落地,但種種跡象顯示,一切正朝好的方向發展。
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表示,“531新政發布100多天后,管理層主動組織這次閉門會議應該說是有積極意義的,無論如何,都應該是視為一種利好。對光伏行業而言,管理層應該更真實的傾聽到了一線企業的真實聲音,這對下一步行業發展應該會有好的推動意義。”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會議的召開具有很強的政策“解凍”、松綁意味,也表明了國家主管部門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問題上一直沒有放松。
5.31新政余震未了
今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發改能源〔2018〕823號文件”,即業界俗稱的“5.31光伏新政”。新政規定,下調2018年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和分布式光伏補貼0.05元,并宣布2018年地面電站無指標,分布式指標10GW。
因分布式指標在上半年用盡的緣故,大多數主攻分布式的光伏企業就此陷入“休假”模式。一些中小光伏企業開始停廠、裁員,部分一線組件廠商積極謀求轉型,在美國加大“雙反”力度的背景下,紛紛到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設廠。
同時,受新政打壓,中國光伏行業在資本市場也遭到巨大沖擊,滬深兩市的光伏股市值大幅縮水。對于5.31新政的沖擊,業界頗有微辭。
近日,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對此表示強烈質疑。
他說,以今年5月31號國家有關部委對于光伏產業所謂補貼和行業過熱問題出臺的新政為例,該政策對行業踩下了急剎車,造成了嚴重的車禍。使得原本蓬勃發展的光伏產業,一時間出現重大的人為系統性風險,金融市場大幅度異動,一周內數十家上市公司跌停,市值損失高達3000億,那一個星期整個新能源以及新能源相關上市公司的市值。
產品價格嚴重受挫,許多廠家被迫停產減產,關停的產能在1-2月內,現在已經將近4個月時間,資產損失超過2000億元,因為停產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開動資產的生產價值超過2000億元,各類供應商討債、訴訟、員工討薪、上訪事件密集發生。各種矛盾在這幾個月里面此起彼伏。
新政出臺到現在已經差不多四個月時間,沒有任何真正出臺有效補救措施,造成各方面的損失幾乎沒有給予任何合理的理解和尊重,也沒有任何部門、任何人員受到任何追究。損失超過5000億啊,全球新能源發展態勢也因此受挫,如果一個貪官貪5億就足以槍斃,那50億損失呢?500億損失呢?5000億損失呢?該由誰來負責?
寒風中暖意陣陣
上述數字顯示,過去4個月時間里,光伏行業經歷了一場“寒冬”。
盡管如此,外圍的政策動向和國內的政策趨向顯示,處于困境中煎熬的光伏業有望迎來“解凍”。
首先,國際市場方面,歐盟于9月1日對華取消了光伏“雙反”政策,相當于給光伏業又開辟了“第二陣場”。目前,天合光能、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和錦浪科技等光伏企業均加大了歐洲和亞太市場的開拓力度。
其次,國內市場方面,管理層扶持光伏行業的決心并未動搖。5.31新政頒布第6天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與光伏企家代表進行了會談。他表示,光伏是未來能源變革的主力軍,能源局發展中國光伏行業的決心沒有動搖,愿意與企業一道,為促進中國光伏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共同努力。
再次,國家能源局于9月份先后發布了《關于無需國家補貼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項的函》和《關于征求光伏、風電發電平價上網的意見函》兩份文件,意圖通過無補貼試點項目,降低光伏發電非技術成本來引導光伏行業健康發展。
扶上馬還需送一程
在引導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政策層面,國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門保持了高度的政策連續性,這一點最為光伏企業所看重。所以,在尚未完全實現平價上網的前提下,國家對光伏行業是否仍采取“扶上馬,送一程”的態度至關重要。
對于國家發改委價格局組織召開的光伏閉門會議,資深光伏人士張衛紅表示,發改委價格司主管內容是價格,具有一定的政策預見意義,此次調研不乏有為政策決策鋪路、打前站的可能性。他說,“從政策制定者來說,為避免政策的突然性和不可預期性,一般關于光伏發電的價格政策都是在年底前提前征求意見并公布。因此,很有可能在年底年會出臺明年光伏電價的征求意見。“
業內人士則指出,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國家仍然會下發一定規模的光伏指標,支持光伏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但由于發改委價格司是主管光伏補貼強度的機關,能源局新能源司是光伏指標的主管部門,因此具體的指標數量不在本次會議討論范圍。
就2019年光伏指標額度問題,張衛紅預測,2019年將繼續實行分布式光伏指標與其他電站指標分離。普通電站指標可能會沒有,有的可能只是分布式、領跑者和光伏扶貧三大項目。戶用指標將與普通工商業分布式指標單獨劃分。戶用指標將至少占5GW,用于2018年已經安裝的和2019全年的新增戶用光伏。
補貼退坡勢在必然
指標會有,補貼“退坡”還會提速,已成為業界共識。據了解,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光伏閉門會上,參會企業代表集體贊同價格下調,但要求放開分布式尤其是戶用指標。通常國家能源局負責光伏電站指標的建設規劃,國家發改委價格司主管的是補貼價格。
對于補貼退坡,前述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預測,2019年分布式度電補貼可能由0.32元降至0.20元,二類、三類地區光伏電站上網標桿電價則有可能降至0.2元/度和0.3元/度。
該人士補充稱,2019年光伏電站指標仍將實行總量控制,預計全年建設規模將在30-40GW區間。同時,補貼拖欠仍將常態化,短期內很難有任何緩解趨勢。
市場增量穩中有升
此前,國家財政部發布2018年財政預算顯示, 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支出預算數為838.88億元,比2017年執行數增加126.82億元,增長17.8%。
涉及整體績效目標,國家財政部提出,新增光伏投資2400億元,新增光伏就業崗位2000人,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5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400萬噸,新增光伏發電能力3000萬千瓦。
前不久,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發布的最新《2017年1-7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統計顯示,1-7月,全國基建新增太陽能發電34.92GW,比上年同期多投產13.66GW。而根據能源局發布信息,1-6月份,全國新增太陽能裝機24.4GW。
光伏新增裝機規模雖不及2017年同期,但相較2015、2016年16.6GW和34.54GW的新增裝機規模,仍維持著一個穩中有升的水平。
變與不變中覓良機
就5.31光伏新政,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曾以中國光伏的“變與不變”的思維邏輯加以解讀。時璟麗認為,中國光伏的“變”是從原來單純注重規模增,比如產能增加、產量增多和市場規模擴大,轉變成高質量發展,注重提質增效、提高效率、提高發展質量,政策為輔,市場化配置為主的發展模式,這是發展路徑方面一個相應的調整,有一個“變”的方向。
在她看來,“不變”的是大的政策環境,我國發展清潔能源的戰略決心,無論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的發展定位,這個沒有變。
誠如業內人士所言:對于后市,我們應該滿心期待,但也要繼續慢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