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成多晶硅和電池制造商通威集團表示,集團將于2018年年底開始試點生產異質結太陽能電池, 而200MW工業4.0 全自動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取得的成功令所有電池生產開始了向智能制造的長期轉移。
通威表示,下一代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先進研發合作正在進行之中, 2018年年底前會進行試點批量生產評估。
公司表示, 許多光伏制造商都認為異質結電池技術是最有希望的下一代高效率電池技術。
異質結電池生產需要滿足更嚴格的潔凈車間污染度要求,需要進行自動化處理和加工,這符合工業4.0 的目標。異質結電池如在a-Si涂層沉積前受到污染,電池轉換效率會降低。
多年來,通威一直在提高研發支出。 2017年,通威在太陽能 (多晶硅、電池和組件) 方面的相關研發支出約為5500萬美元,2017年,集團研發支出超過8000萬美元。
通威還指出,2018年上半年,成都國家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使用公司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技術的光伏組件 (72片電池) 進行了獨立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最大功率為421.9Wp,轉換效率為20.7%。
安裝在雙玻組件中的N型單晶異質結電池的測試結果顯示,最大功率達到442Wp, 轉換效率達到21.7%。這是一項潛在的新記錄。
工業制造4.0更新
通威一直處于全自動太陽能電池制造的前沿。成都2GW新電池廠的200MW工業4.0 智能生產線已于2017年9月份投產。
通威表示,目前的數據分析顯示,與未完全實現自動化的生產線相比,工業4.0智能生產線的運行狀況穩定, 同時電池的產品質量和整體產能有所提高。
公司表示, 就轉化效率、收益率和電池-組件標準而言,2018年上半年,公司內部電池生產從總體來說比中國業內基準水平高出60%。因此,通威表示公司處于業內領先地位。
根據中國光伏協會2018年一月份發布的數據,生產線的穩定性及降低生產成本的能力令通威的電池非硅成本達到了0.2-0.3元/瓦 (合0.029 美元/瓦) ,顯著低于中國電池生產商逾0.45元/瓦的平均成本。
因此,通威表示,要把工業4.0模式擴展至現有項目和新產能項目,進一步鞏固競爭優勢。但通威沒有說明產能轉移的時間安排。
通威已成為像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和隆基樂葉這一類中國“硅基組件超級聯盟”成員的領軍電池供應商。
制造產能升級
通威還指出,根據公司擴產計劃,由于2018年上半年公司利用率達到100%,P型單晶PERC(鈍化發射極背面電池)將于2018年年底開始量產。
今年上半年,通威的太陽能電池總產能為5.4GW, 其中包括合肥工廠的2.4GW P型多晶電池產能和成都工廠的3GW P型單晶 PERC 電池產能。今年上半年, 公司產能繼續獲得充分利用。
合肥3.2GW高效率單晶新電池廠接近完工,預計將于2018年年底投產。預計成都3.2GW擴建新項目也將于2018年年底投產。
共計5.5GW單晶太陽能電池新產能項目有望在今年年底前開始量產,這會令電池產能達到約10.9GW, 推動通威快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
今年上半年,通威的多晶硅產能仍保持不變。2018年年內預計會完工并投產兩個25000MT工廠,綜合年產能達50000MT。
至2018年年底, 通威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之一。
通威表示,下一代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先進研發合作正在進行之中, 2018年年底前會進行試點批量生產評估。
公司表示, 許多光伏制造商都認為異質結電池技術是最有希望的下一代高效率電池技術。
異質結電池生產需要滿足更嚴格的潔凈車間污染度要求,需要進行自動化處理和加工,這符合工業4.0 的目標。異質結電池如在a-Si涂層沉積前受到污染,電池轉換效率會降低。

多年來,通威一直在提高研發支出。 2017年,通威在太陽能 (多晶硅、電池和組件) 方面的相關研發支出約為5500萬美元,2017年,集團研發支出超過8000萬美元。
通威還指出,2018年上半年,成都國家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使用公司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技術的光伏組件 (72片電池) 進行了獨立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最大功率為421.9Wp,轉換效率為20.7%。
安裝在雙玻組件中的N型單晶異質結電池的測試結果顯示,最大功率達到442Wp, 轉換效率達到21.7%。這是一項潛在的新記錄。
工業制造4.0更新
通威一直處于全自動太陽能電池制造的前沿。成都2GW新電池廠的200MW工業4.0 智能生產線已于2017年9月份投產。
通威表示,目前的數據分析顯示,與未完全實現自動化的生產線相比,工業4.0智能生產線的運行狀況穩定, 同時電池的產品質量和整體產能有所提高。
公司表示, 就轉化效率、收益率和電池-組件標準而言,2018年上半年,公司內部電池生產從總體來說比中國業內基準水平高出60%。因此,通威表示公司處于業內領先地位。
根據中國光伏協會2018年一月份發布的數據,生產線的穩定性及降低生產成本的能力令通威的電池非硅成本達到了0.2-0.3元/瓦 (合0.029 美元/瓦) ,顯著低于中國電池生產商逾0.45元/瓦的平均成本。
因此,通威表示,要把工業4.0模式擴展至現有項目和新產能項目,進一步鞏固競爭優勢。但通威沒有說明產能轉移的時間安排。
通威已成為像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和隆基樂葉這一類中國“硅基組件超級聯盟”成員的領軍電池供應商。
制造產能升級
通威還指出,根據公司擴產計劃,由于2018年上半年公司利用率達到100%,P型單晶PERC(鈍化發射極背面電池)將于2018年年底開始量產。

今年上半年,通威的太陽能電池總產能為5.4GW, 其中包括合肥工廠的2.4GW P型多晶電池產能和成都工廠的3GW P型單晶 PERC 電池產能。今年上半年, 公司產能繼續獲得充分利用。
合肥3.2GW高效率單晶新電池廠接近完工,預計將于2018年年底投產。預計成都3.2GW擴建新項目也將于2018年年底投產。
共計5.5GW單晶太陽能電池新產能項目有望在今年年底前開始量產,這會令電池產能達到約10.9GW, 推動通威快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
今年上半年,通威的多晶硅產能仍保持不變。2018年年內預計會完工并投產兩個25000MT工廠,綜合年產能達50000MT。
至2018年年底, 通威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