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火車站、廣州火車站、北京火車南站、拉薩火車站……最近一段時間里,國內眾多新建火車站紛紛實施了太陽能屋頂發電項目,而號稱世界最大建筑一體化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南京火車南站,也將于下月正式鋪設金屬格。與此同時,包括南京火車南站在內的一些項目仍然受到項目補貼不明、投資回報前景難料的困擾。在陽光屋頂建設風潮之下,節能環保與投資效益比兩難的尷尬問題正擺在各方人士面前。
“貼本”工程
“南京火車南站項目目前進展順利,下月就能鋪設太陽能輻射板,預計年底前完成整個項目的安裝調試。”負責項目實施的中電電氣太陽能研究院張建標博士向記者透露了南站太陽能屋頂最新進展。據他介紹,南京南站利用太陽能發的電除了一部分供應南站自身需要外,還將并網進入民用。根據相關協議,中電電氣不僅負責太陽能屋頂的施工建設,同時還將參與今后的維護運營。盡管項目建設順利,但南站太陽能屋頂今后的投資效益情況仍不夠明朗,這成為有關方面擔憂的一大問題。
據南京市發改委交通能源處負責人介紹,這套系統概算投資2.7億元,按照現有新能源發電上網電價和財政補貼政策計算,20年累計電費收益只有2億多元,可說是一個“貼本”工程。張建標表示,南京南站太陽能屋頂由于投資巨大,該項目能否少賠錢,關鍵在于政府補貼和上網電價。不過他也承認,目前政府補貼金額數目以及上網電價仍在協商中,到底情況如何還是個未知數。
一窩蜂上馬
記者注意到,在目前國內諸多已建或在建的火車站中,太陽能屋頂成為一個很時髦的選擇。 例如新建的武漢火車站就投資7000多萬元建太陽能屋頂,預計年發電量可達200萬度。 去年投入運營的廣州火車站屋頂設計安裝約200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為電能后,直接并入車站的主電網,用于站內照明等所需電力。
“太陽能屋頂確實節能環保,但一窩蜂式地上馬建設,缺乏對投資效益比的通盤考慮。”一位光伏產業界人士表示, 雖然光伏發電成本已大幅下降,但仍處于高位,遠遠高于風電,更不用說火電,商業化前景尚不明朗,資本進入需謹慎。目前國家財政補貼,主要補貼于電站建設,大約相當于造價的一半左右,未來的發電運營效益如何,關鍵還是要看上網電價。
根據光伏業界人士的測算,按照一片太陽能屋頂總投資300萬元,總功率100千瓦,一年可以發電12萬度,以每度0.8元的電費計算,每年可以為用戶節約電費9.6萬元,按照七三比例分成,投資方每年將獲得6.7萬元。即使獲得了占總投資50%的初裝補貼,也需要20多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接近設備的使用報費年限,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需技術突破
針對太陽能屋頂投資效益不佳的問題,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指出,在看政府補貼對產業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國內光伏產業要想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政策推動就可以解決。姜謙認為,對國內光伏產業來說,目前面臨的最大瓶頸就是技術無法真正突破而導致的成本非常高,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即使國家的財政政策再好,產業也不會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魏啟東教授指出,我國的光伏產業需要有自主技術,專業人才缺乏急需政府扶植,江蘇應緊緊抓住龍頭企業,組建各類研發中心,在各大高校、科研培養太陽能行業的專門人才,縮小太陽能企業人才缺口,提升企業的自身競爭力。近幾年來,江蘇省各級政府和許多大型企業以及相關的科研單位都加大了對光伏產業的研發投入,這對大大提升江蘇和我國光伏產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還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