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追尋美好生活”中國脫貧成就展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展覽通過40多幅圖片、10集視頻短片以及文字資料,向世界講述了中國精準扶貧的典型故事,“中國經驗”獲得聯合國的官方認可,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的確,自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和顯著成績,近8億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占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尤其是近五年多來,官方數據顯示,我國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046萬人,在短短5年的時間里,貧困總人口數量減少了6853萬人,年均減少137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3.1%以下,創造了中國減貧歷史上的最佳戰績。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自然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以及我國正在推行的精準扶貧工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精準扶貧,是相對粗放扶貧而言,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目前,我國精準扶貧工程既包括干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等“傳統項目”,也包括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
眾所周知,我國貧困地區分布于全國不同省級行政區內,各地自然條件、資源條件相差較大。因此,因地制宜地實施產業扶貧是各地脫貧的關鍵所在。而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化運作變得越來越重要。正如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日前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的:脫貧攻堅要堅持黨中央確定的脫貧攻堅目標和扶貧標準,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同時,也要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積極性,實現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和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聯動。除了政府主導以外,市場化運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貧困地區的潛在資源或獨特資源優勢,并將其轉化為效益,真正實現產業精準扶貧。事實上,近些年來,隨著眾多知名企業的積極參與,這種產業精準扶貧已取得了不小成效。
萬達丹寨旅游扶貧 “企業包縣 整體脫貧”
旅游扶貧作為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扶貧的主要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國家級貧困縣——丹寨,萬達集團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將旅游產業運營、旅游資源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開創了“企業包縣 整體脫貧”的新精準扶貧模式。
丹寨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是國家審計署扶貧對口單位。該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優秀民族文化,如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等七個項目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4年,萬達集團與丹寨縣政府簽訂包縣扶貧協議,以旅游產業扶貧為主。據悉,萬達集團已先后在丹寨捐資21億元實施三個扶貧項目,其中13億元捐建丹寨萬達小鎮,5億元設立萬達丹寨專項扶貧基金,3億元捐建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
根據丹寨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萬達集團結合自身多年旅游產業運營經驗,在當地投資建設了丹寨萬達小鎮。小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文化等為內核,融商業、文化、休閑、旅游為一體。以此產業發展為依托,為當地發展提供了眾多就業崗位。官方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底,小鎮自2017年7月初開業以來,一年接待游客550萬人次,帶動丹寨超過20個產業全面發展,全縣旅游綜合收入較上一年增長近4倍,幫助1.6萬丹寨貧困人口實現增收,助力丹寨縣全面脫貧致富。而萬達丹寨專項扶貧基金發放兩期共1億元基金,覆蓋丹寨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此外,為提升丹寨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專門針對貧困戶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助力其職業發展的同時,也為丹寨縣整體的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動力。
萬達旅游扶貧模式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將商業、旅游、扶貧有機結合,是精準扶貧的一次創新。一些有相似資源條件的貧困地區或可進行借鑒,以實現其自身可持續發展。正如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表示的:希望以此可以創新出可復制、可推廣的企業扶貧新模式,助力扶貧工作。
阿里巴巴電商扶貧 “公益心態+商業手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下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重要的載體,不管是在城市或是農村,它已滲透于諸多行業,且其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巨大,在電商精準扶貧方面即是如此。
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會議中強調: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作為互聯網行業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在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阿里巴巴集團在電子商務、普惠金融、互聯網+鄉村旅游、網絡醫療、網絡教育、網絡公益等領域,涌現出多樣化的扶貧減貧探索。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諸多的探索都包含了將商業的、市場的運作方式與公益、扶貧相結合,以實現持續的發展。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曾將阿里巴巴的扶貧公益總結為“用公益的心態,加上商業的手法”。
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在2017年電商減貧大會上也曾表示: 阿里巴巴對于貧困地區扶貧的核心思路是用商業模式扶持經濟發展,不僅要幫助貧困人群致富脫貧,更要通過賦能,使他們具備內生發展的能力。
正是通過這種思維模式,經過不斷實踐,阿里巴巴集團逐漸形成了全平臺、全生態的電商扶貧體系。以阿里巴巴集團2017年發布數據為例,2016年既有的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零售平臺上共銷售出去了292億元的商品,有280多個貧困縣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其中40余個貧困縣超過1億元,這些是電商帶來的增收。與此同時,這832個國家級貧困縣還完成了2074億元的消費,根據經驗,網購的商品比在農村線下的價格平均低10%,由此電商又為貧困地區節約支出超過200億元。
中城銀信光伏扶貧 “光伏+三產融合”模式
作為"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光伏扶貧充分利用了貧困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開發太陽能資源,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
中城銀信控股集團旗下梅河口中城銀信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啟動建設的“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項目即是通過產融結合的運營模式,實現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雙重目標。
據悉,“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項目共占地面積1萬畝,總投資14.5億元。項目全面推動農牧業及清潔能源產業的跨界融合,并結合農牧業、旅游觀光開展多種“光伏+”應用。
數據顯示,“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項目一期25MW光伏發電項目,林光互補15MW,完成還林任務1500畝,種植樹木30萬棵;牧光互補10MW,建設養殖棚舍30棟。該項目在2017年6月30日順利并網發電,目前日產電量達15萬度,已向國家電網輸送電量達1800多萬度。2018年,中城銀信向國家爭取農光互補、林光互補100MW集中式配額指標,完成分布式屋頂光伏發電10000戶。
梅河口中城銀信“三產融合”示范基地的建成,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更促進了農民群眾增收。目前,該項目已獲得梅河口市脫貧攻堅辦公室批復認可,將通過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以及企業從電費中提取資金用于杏嶺鎮扶貧工作這兩種方式進行扶貧。
通過光伏發電站的運營,農牧業的種植、養殖,項目基地充分吸納就業人員,為當地百姓增加了大量就業機會。此外,中城銀信按照1分錢/度電的標準從項目上網電價中提取收入,用于補貼當地無勞動能力、患有疾病的居民,助力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我國的國家戰略,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包括政府、企業和公益機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的重要使命。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歷來的內在追求。《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先秦諸子百家也曾各自提出過理想社會的狀態,如墨子主張“使民之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等。
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以市場化的創新思維模式參與扶貧工作,諸多創新精準扶貧工程不斷開展、推進,我國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奮斗目標也終將會實現。
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阿里研究院
的確,自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和顯著成績,近8億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占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尤其是近五年多來,官方數據顯示,我國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046萬人,在短短5年的時間里,貧困總人口數量減少了6853萬人,年均減少137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3.1%以下,創造了中國減貧歷史上的最佳戰績。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自然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以及我國正在推行的精準扶貧工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精準扶貧,是相對粗放扶貧而言,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目前,我國精準扶貧工程既包括干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等“傳統項目”,也包括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
眾所周知,我國貧困地區分布于全國不同省級行政區內,各地自然條件、資源條件相差較大。因此,因地制宜地實施產業扶貧是各地脫貧的關鍵所在。而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化運作變得越來越重要。正如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日前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的:脫貧攻堅要堅持黨中央確定的脫貧攻堅目標和扶貧標準,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同時,也要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積極性,實現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和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聯動。除了政府主導以外,市場化運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貧困地區的潛在資源或獨特資源優勢,并將其轉化為效益,真正實現產業精準扶貧。事實上,近些年來,隨著眾多知名企業的積極參與,這種產業精準扶貧已取得了不小成效。
萬達丹寨旅游扶貧 “企業包縣 整體脫貧”
旅游扶貧作為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扶貧的主要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國家級貧困縣——丹寨,萬達集團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將旅游產業運營、旅游資源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開創了“企業包縣 整體脫貧”的新精準扶貧模式。
丹寨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是國家審計署扶貧對口單位。該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優秀民族文化,如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等七個項目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4年,萬達集團與丹寨縣政府簽訂包縣扶貧協議,以旅游產業扶貧為主。據悉,萬達集團已先后在丹寨捐資21億元實施三個扶貧項目,其中13億元捐建丹寨萬達小鎮,5億元設立萬達丹寨專項扶貧基金,3億元捐建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
根據丹寨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萬達集團結合自身多年旅游產業運營經驗,在當地投資建設了丹寨萬達小鎮。小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文化等為內核,融商業、文化、休閑、旅游為一體。以此產業發展為依托,為當地發展提供了眾多就業崗位。官方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底,小鎮自2017年7月初開業以來,一年接待游客550萬人次,帶動丹寨超過20個產業全面發展,全縣旅游綜合收入較上一年增長近4倍,幫助1.6萬丹寨貧困人口實現增收,助力丹寨縣全面脫貧致富。而萬達丹寨專項扶貧基金發放兩期共1億元基金,覆蓋丹寨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此外,為提升丹寨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專門針對貧困戶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助力其職業發展的同時,也為丹寨縣整體的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動力。
萬達旅游扶貧模式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將商業、旅游、扶貧有機結合,是精準扶貧的一次創新。一些有相似資源條件的貧困地區或可進行借鑒,以實現其自身可持續發展。正如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表示的:希望以此可以創新出可復制、可推廣的企業扶貧新模式,助力扶貧工作。
阿里巴巴電商扶貧 “公益心態+商業手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下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重要的載體,不管是在城市或是農村,它已滲透于諸多行業,且其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巨大,在電商精準扶貧方面即是如此。
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會議中強調: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作為互聯網行業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在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阿里巴巴集團在電子商務、普惠金融、互聯網+鄉村旅游、網絡醫療、網絡教育、網絡公益等領域,涌現出多樣化的扶貧減貧探索。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諸多的探索都包含了將商業的、市場的運作方式與公益、扶貧相結合,以實現持續的發展。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曾將阿里巴巴的扶貧公益總結為“用公益的心態,加上商業的手法”。
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在2017年電商減貧大會上也曾表示: 阿里巴巴對于貧困地區扶貧的核心思路是用商業模式扶持經濟發展,不僅要幫助貧困人群致富脫貧,更要通過賦能,使他們具備內生發展的能力。
正是通過這種思維模式,經過不斷實踐,阿里巴巴集團逐漸形成了全平臺、全生態的電商扶貧體系。以阿里巴巴集團2017年發布數據為例,2016年既有的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零售平臺上共銷售出去了292億元的商品,有280多個貧困縣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其中40余個貧困縣超過1億元,這些是電商帶來的增收。與此同時,這832個國家級貧困縣還完成了2074億元的消費,根據經驗,網購的商品比在農村線下的價格平均低10%,由此電商又為貧困地區節約支出超過200億元。
圖:中城銀信梅河口“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項目實景
中城銀信光伏扶貧 “光伏+三產融合”模式
作為"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光伏扶貧充分利用了貧困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開發太陽能資源,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
中城銀信控股集團旗下梅河口中城銀信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啟動建設的“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項目即是通過產融結合的運營模式,實現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雙重目標。
據悉,“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項目共占地面積1萬畝,總投資14.5億元。項目全面推動農牧業及清潔能源產業的跨界融合,并結合農牧業、旅游觀光開展多種“光伏+”應用。
數據顯示,“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項目一期25MW光伏發電項目,林光互補15MW,完成還林任務1500畝,種植樹木30萬棵;牧光互補10MW,建設養殖棚舍30棟。該項目在2017年6月30日順利并網發電,目前日產電量達15萬度,已向國家電網輸送電量達1800多萬度。2018年,中城銀信向國家爭取農光互補、林光互補100MW集中式配額指標,完成分布式屋頂光伏發電10000戶。
梅河口中城銀信“三產融合”示范基地的建成,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更促進了農民群眾增收。目前,該項目已獲得梅河口市脫貧攻堅辦公室批復認可,將通過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以及企業從電費中提取資金用于杏嶺鎮扶貧工作這兩種方式進行扶貧。
通過光伏發電站的運營,農牧業的種植、養殖,項目基地充分吸納就業人員,為當地百姓增加了大量就業機會。此外,中城銀信按照1分錢/度電的標準從項目上網電價中提取收入,用于補貼當地無勞動能力、患有疾病的居民,助力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我國的國家戰略,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包括政府、企業和公益機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的重要使命。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歷來的內在追求。《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先秦諸子百家也曾各自提出過理想社會的狀態,如墨子主張“使民之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等。
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以市場化的創新思維模式參與扶貧工作,諸多創新精準扶貧工程不斷開展、推進,我國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奮斗目標也終將會實現。
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阿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