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5日晚間,一封由名為“關于企業家對三部委出臺531光伏新政的緊急訴求”的11名光伏大佬的聯名信在光伏行業中傳開,提出“給予已經合法批準開建的項目一定的緩沖期”、“降低規模幅度不應過大,要考慮行業現狀”等一系列建議。
兒童節收到“成人禮”,光伏行業在補貼缺口下,被強行刺穿擴張“泡沫”。
6月5日晚間,一封由名為“關于企業家對三部委出臺531光伏新政的緊急訴求”的11名光伏大佬的聯名信在光伏行業中傳開,提出“給予已經合法批準開建的項目一定的緩沖期”、“降低規模幅度不應過大,要考慮行業現狀”等一系列建議。
引發大佬聯名上書的原因則要倒退至4天前,6月1日晚間,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一份《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因文件落款時間為5月31日,也被成為光伏531新政)嚴苛要求的引發光伏行業一片哀鳴,被視為光伏行業“急剎車”、“硬著陸”。
隨之而來的是,光伏產業鏈集體受挫,多家光伏企業在6月4日開盤跌停。此后,政策開始“打補丁”,6月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官微發布消息稱,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指標的項目,在今年6月30號前并網的,仍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
這個突然而至的光伏新政的威力,行業內也出現了分歧,一波認為新政會產生致命性打擊,另一波尤其是大型光伏企業眼中仍可控,認為其是行業拐點,會促進光伏行業穩定發展。
通威股份董秘嚴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政加速“平價上網”的速度,推動光伏產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從長期來看,有利于行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及長期穩定發展。
都是“補貼”惹的禍?
早已做好政策調整的光伏企業們,沒有想到此次千余字新政來的如此猛烈,531新政對控制光伏新建規模、降低補貼強度、資源配置市場化進行了安排。
據通知指出,“根據行業發展實際,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在國家未下發文件啟動普通電站建設工作前,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建設”。
此外,分布式光伏的指標也僅為10GW,開始進入到政策管理的范圍。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底,今年分布式裝機已達8.75GW,按照前4個月的節奏來計算,10GW的分布式指標將在5月底就已用光。
對于限制光伏新建規模,嚴虎表示,雖光伏行業發展雖然是由大型地面電站逐步轉向分布式,但是分布式光伏實施有一個過程,2017年分布式光伏高速增長,給國家財政補貼很大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的國內新增光伏裝機刷新了2016年34.53GW的歷史最高紀錄,國內市場新增53GW,同比增長53.6%。其中,分布式光伏為19.44GW,同比增長3.7倍。
“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2018年僅分布式光伏都可能做出40-50GW,還不包括大型地面電站、扶貧電站和領跑者計劃。”嚴虎告訴記者,今年對分布式管控是一個方向,但是“一刀切”的光伏嚴苛新政,中短期對光伏市場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
與此同時,531新政表示,自發文之日起,新投運的、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全電量度電補貼標準降低0.05元,即補貼標準調整為每千瓦時0.32元(含稅)。
此外,《通知》還表示,自發文之日起,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統一降低0.05元,I類、II類、III類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5元、0.6元、0.7元(含稅)。此次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6個月后就被下調,結束了此前一年調整一次的傳統。
而此次“一刀切”光伏新政的出臺誘因則指向了“補貼”。11名光伏大佬發出的聯名信指出,從2015年底至今,光伏行業被拖欠補貼已經達到1000多億。
嚴虎表示:主要是分布式光伏市場行為很難預測,而補貼要按月兌現沒法拖欠,發展太猛、缺口過大、沒法管控造成這次出臺新政的一個重要原因。
政策“打補丁”
531新政的出臺,由于過于嚴苛,在資本市場已經發酵了。
在“5·31新政”出臺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光伏上市企業全線重挫。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Z)、隆基股份(601012.SH)、陽光電源(300274.SZ)、林洋能源(601222.SH)福斯特(603806.SH)等在內的多股跌停,大部分光伏股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6月5日,2017年利潤占據光伏上市公司前三甲的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陽光電源再度跌停。
嚴虎稱,這兩年好不容易恢復投資者的信心,認識到可再生能源的優勢,認識到光伏在行業中的地位,投資者開始認可,但新政也容易引發資本市場恐慌,基本接近3個跌停。
“在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急剎車”,對光伏行業沖擊很大,全社會好不容易對光伏產業有了認識,特別是銀行金融市場,一部分剛剛開始對光伏行業重新恢復信任,貸款有所放開,這樣'一刀切'的政策對光伏行業發展的資金將產生沖擊。”嚴虎進一步解釋。
6月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官微發布消息稱,經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再次向行業相關主管部門了解,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指標的項目,在今年6月30號前并網的,仍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即普通地面光伏電站,仍執行630政策。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還表示,各企業可以聯系各項目所在地電網公司核實,也可向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處反映情況。
不過這一“打補丁”政策,在業內只是一味“安慰劑”。據記者了解,每年的630都會有搶裝潮,從2016年開始,為了享受前一年更高的光伏上網電價,光伏企業們紛紛在6月30日前建成投運,由此出現了630前的搶裝期。
嚴虎告訴記者,光伏電站從建設初期到并網,一般需要3個月。而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因為已經到6月份了,如果此前沒有規劃,只有20多天時間了怕也很難搶回來。
光伏大佬建議“慢撒氣”
通知一發布引起了光伏全行業巨震,光伏行業大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覺得天要塌下來”,包括11名光伏企業人士致信新華社,發表“關于企業家對三部委出臺531光伏新政的緊急訴求 ”的聯名信。
“目前我們主要的問題是補貼缺口大,電網消納存在瓶頸。”聯名信指出,光伏企業一直積極努力通過融資綠色金融創新去解決資金缺口壓力,同時,通過分布式光伏自發自用、微電網、儲能等手段去減輕電網壓力。”
11位光伏大佬還指出:“其實關于補貼,如果把全社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全部收上來,缺口就會大大減少,如果社會用電每度附加增加到3分錢(現在是1分9)那補貼將全部解決。”
嚴虎告訴《華夏時報》記者,2008年-2017年,國家為煤炭脫硫脫硝補貼了1萬億元,煤炭脫硫脫硝也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光伏則是清潔能源,可以將補貼調整下,保持一個合理的情況。
該政策雖然是針對電站或分布式光伏做出的調整,但產生的效果波及光伏產業鏈,尤其是光伏制造端,在2016年、2017年,光伏裝機并網創新高的刺激下,包括通威股份、中環股份、隆基股份、保利協鑫等諸多光伏制造端企業開始大手筆擴充產能。
以隆基股份為例,早在今年1月19日,隆基股份發布《關于單晶硅片業務三年(2018-2020)戰略規劃》稱,在2017年底硅片產能15GW的基礎上,力爭單晶硅片產能2018年底達到28GW,2020年底達到45GW,這意味著今年隆基股份的產能將近翻番,3年后的2020年,產能將再增加兩倍。
而《華夏時報》記者在今年2月也報道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曾公開提示行業,要特別警惕產業過熱的問題,不管是多晶硅還是電池片擴產都很厲害,但在擴產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全球市場進行考量,擴產規劃要和技術準備做匹配,“我們要時刻關注市場環境,我們非常不樂意看到2011年左右出現的光伏制造業過剩的重現。”王勃華彼時稱。
而光伏新政也打亂了這些光伏制造端產能的節奏。“許多企業是根據國家能源局2020光伏發展規劃在做擴產計劃,國際市場有增長估計也遠遠抵不上國內的下降,這樣對行業企業影響會非常之大。”聯名信指出。
因此,光伏行業目前最迫切的需求為,給予已經合法批準開建的項目一定的緩沖期;降低規模幅度不應過大,要考慮行業現狀,希望國家再支持這個行業進入不需要補貼的最后一公里,做好中長期規劃,并嚴格執行。
而多位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估計會有所緩和,有所緩沖,大的方向不會改變,在財政壓力下,補貼逐步加速退坡,但在需求端上不應該一刀切。
不過,制造端大型光伏企業更具有“抗跌”能力,表示新政加速了光伏行業的“平價上網”,加快了小企業和一些落后產能的快速淘汰,通過光伏巨頭抱團,專業分工“剩者為王”。
兒童節收到“成人禮”,光伏行業在補貼缺口下,被強行刺穿擴張“泡沫”。
6月5日晚間,一封由名為“關于企業家對三部委出臺531光伏新政的緊急訴求”的11名光伏大佬的聯名信在光伏行業中傳開,提出“給予已經合法批準開建的項目一定的緩沖期”、“降低規模幅度不應過大,要考慮行業現狀”等一系列建議。
引發大佬聯名上書的原因則要倒退至4天前,6月1日晚間,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一份《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因文件落款時間為5月31日,也被成為光伏531新政)嚴苛要求的引發光伏行業一片哀鳴,被視為光伏行業“急剎車”、“硬著陸”。
隨之而來的是,光伏產業鏈集體受挫,多家光伏企業在6月4日開盤跌停。此后,政策開始“打補丁”,6月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官微發布消息稱,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指標的項目,在今年6月30號前并網的,仍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
這個突然而至的光伏新政的威力,行業內也出現了分歧,一波認為新政會產生致命性打擊,另一波尤其是大型光伏企業眼中仍可控,認為其是行業拐點,會促進光伏行業穩定發展。
通威股份董秘嚴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政加速“平價上網”的速度,推動光伏產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從長期來看,有利于行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及長期穩定發展。
都是“補貼”惹的禍?
早已做好政策調整的光伏企業們,沒有想到此次千余字新政來的如此猛烈,531新政對控制光伏新建規模、降低補貼強度、資源配置市場化進行了安排。
據通知指出,“根據行業發展實際,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在國家未下發文件啟動普通電站建設工作前,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建設”。
此外,分布式光伏的指標也僅為10GW,開始進入到政策管理的范圍。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底,今年分布式裝機已達8.75GW,按照前4個月的節奏來計算,10GW的分布式指標將在5月底就已用光。
對于限制光伏新建規模,嚴虎表示,雖光伏行業發展雖然是由大型地面電站逐步轉向分布式,但是分布式光伏實施有一個過程,2017年分布式光伏高速增長,給國家財政補貼很大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的國內新增光伏裝機刷新了2016年34.53GW的歷史最高紀錄,國內市場新增53GW,同比增長53.6%。其中,分布式光伏為19.44GW,同比增長3.7倍。
“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2018年僅分布式光伏都可能做出40-50GW,還不包括大型地面電站、扶貧電站和領跑者計劃。”嚴虎告訴記者,今年對分布式管控是一個方向,但是“一刀切”的光伏嚴苛新政,中短期對光伏市場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
與此同時,531新政表示,自發文之日起,新投運的、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全電量度電補貼標準降低0.05元,即補貼標準調整為每千瓦時0.32元(含稅)。
此外,《通知》還表示,自發文之日起,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統一降低0.05元,I類、II類、III類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5元、0.6元、0.7元(含稅)。此次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6個月后就被下調,結束了此前一年調整一次的傳統。
而此次“一刀切”光伏新政的出臺誘因則指向了“補貼”。11名光伏大佬發出的聯名信指出,從2015年底至今,光伏行業被拖欠補貼已經達到1000多億。
嚴虎表示:主要是分布式光伏市場行為很難預測,而補貼要按月兌現沒法拖欠,發展太猛、缺口過大、沒法管控造成這次出臺新政的一個重要原因。
政策“打補丁”
531新政的出臺,由于過于嚴苛,在資本市場已經發酵了。
在“5·31新政”出臺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光伏上市企業全線重挫。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Z)、隆基股份(601012.SH)、陽光電源(300274.SZ)、林洋能源(601222.SH)福斯特(603806.SH)等在內的多股跌停,大部分光伏股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6月5日,2017年利潤占據光伏上市公司前三甲的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陽光電源再度跌停。
嚴虎稱,這兩年好不容易恢復投資者的信心,認識到可再生能源的優勢,認識到光伏在行業中的地位,投資者開始認可,但新政也容易引發資本市場恐慌,基本接近3個跌停。
“在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急剎車”,對光伏行業沖擊很大,全社會好不容易對光伏產業有了認識,特別是銀行金融市場,一部分剛剛開始對光伏行業重新恢復信任,貸款有所放開,這樣'一刀切'的政策對光伏行業發展的資金將產生沖擊。”嚴虎進一步解釋。
6月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官微發布消息稱,經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再次向行業相關主管部門了解,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指標的項目,在今年6月30號前并網的,仍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即普通地面光伏電站,仍執行630政策。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還表示,各企業可以聯系各項目所在地電網公司核實,也可向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處反映情況。
不過這一“打補丁”政策,在業內只是一味“安慰劑”。據記者了解,每年的630都會有搶裝潮,從2016年開始,為了享受前一年更高的光伏上網電價,光伏企業們紛紛在6月30日前建成投運,由此出現了630前的搶裝期。
嚴虎告訴記者,光伏電站從建設初期到并網,一般需要3個月。而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因為已經到6月份了,如果此前沒有規劃,只有20多天時間了怕也很難搶回來。
光伏大佬建議“慢撒氣”
通知一發布引起了光伏全行業巨震,光伏行業大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覺得天要塌下來”,包括11名光伏企業人士致信新華社,發表“關于企業家對三部委出臺531光伏新政的緊急訴求 ”的聯名信。
“目前我們主要的問題是補貼缺口大,電網消納存在瓶頸。”聯名信指出,光伏企業一直積極努力通過融資綠色金融創新去解決資金缺口壓力,同時,通過分布式光伏自發自用、微電網、儲能等手段去減輕電網壓力。”
11位光伏大佬還指出:“其實關于補貼,如果把全社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全部收上來,缺口就會大大減少,如果社會用電每度附加增加到3分錢(現在是1分9)那補貼將全部解決。”
嚴虎告訴《華夏時報》記者,2008年-2017年,國家為煤炭脫硫脫硝補貼了1萬億元,煤炭脫硫脫硝也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光伏則是清潔能源,可以將補貼調整下,保持一個合理的情況。
該政策雖然是針對電站或分布式光伏做出的調整,但產生的效果波及光伏產業鏈,尤其是光伏制造端,在2016年、2017年,光伏裝機并網創新高的刺激下,包括通威股份、中環股份、隆基股份、保利協鑫等諸多光伏制造端企業開始大手筆擴充產能。
以隆基股份為例,早在今年1月19日,隆基股份發布《關于單晶硅片業務三年(2018-2020)戰略規劃》稱,在2017年底硅片產能15GW的基礎上,力爭單晶硅片產能2018年底達到28GW,2020年底達到45GW,這意味著今年隆基股份的產能將近翻番,3年后的2020年,產能將再增加兩倍。
而《華夏時報》記者在今年2月也報道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曾公開提示行業,要特別警惕產業過熱的問題,不管是多晶硅還是電池片擴產都很厲害,但在擴產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全球市場進行考量,擴產規劃要和技術準備做匹配,“我們要時刻關注市場環境,我們非常不樂意看到2011年左右出現的光伏制造業過剩的重現。”王勃華彼時稱。
而光伏新政也打亂了這些光伏制造端產能的節奏。“許多企業是根據國家能源局2020光伏發展規劃在做擴產計劃,國際市場有增長估計也遠遠抵不上國內的下降,這樣對行業企業影響會非常之大。”聯名信指出。
因此,光伏行業目前最迫切的需求為,給予已經合法批準開建的項目一定的緩沖期;降低規模幅度不應過大,要考慮行業現狀,希望國家再支持這個行業進入不需要補貼的最后一公里,做好中長期規劃,并嚴格執行。
而多位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估計會有所緩和,有所緩沖,大的方向不會改變,在財政壓力下,補貼逐步加速退坡,但在需求端上不應該一刀切。
不過,制造端大型光伏企業更具有“抗跌”能力,表示新政加速了光伏行業的“平價上網”,加快了小企業和一些落后產能的快速淘汰,通過光伏巨頭抱團,專業分工“剩者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