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光伏產業是新興的能源產業,也是重要的扶貧產業之一。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建設8689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裝機超過400萬千瓦的光伏扶貧項目計劃,惠及超過7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湖北、云南等地,還依托光伏產業建設,發展綜合農業項目,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光伏發電是優質高效的清潔能源,在湖北省當陽市廟前鎮,當地企業建設的80兆瓦地面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自開工建設以來,目前已完成項目總投資8億元,部分已實現并網發電。發電項目為地面分布式“農光互補”電站,占地約2400畝,投資金額約10.5億元。當陽市廟前鎮光伏發電項目總負責人萬建華:
萬建華:80MWP的光伏+生態農業項目總投資10.5億元,其中8億元投資于設備及輸電線路配電設施建設,2.5億元用于生態農業的開發,該項目建成后全年可以為我們當地帶來500多萬的稅收,給當地農民帶來土地流轉收入200多萬元,目前項目已完成總投資8億元,剩下的還有2.5億元是生態農業和旅游開發。
作為項目的建設主體,企業的負責人表示,過去企業一年光燒煤就要4萬噸,成本高、污染也高。光伏項目建成發電后,每年可以為企業發電一億度以上,這就相當于燒5萬噸煤的發電量,既環保又用電。
萬建華:項目的投產為企業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年可以節省煤炭是5萬多噸標煤,為企業節省支出5000萬元,減排二氧化硫全年是8萬噸,二氧化碳5萬噸。
農光互補,收益的不止是企業。當地依托光伏基地建設,規劃實施了2000多畝綠色農產品供給基地項目,大力發展高價值農作物、食用菌、休閑采摘、旅游觀光等產業,收益在500萬元以上。當陽市廟前井崗村四組村民翁明中:
翁明中:我們將土地流轉出去,流轉費用每年每畝850塊錢,土地流轉出去以后,可以利用剩余的時間去外面務工,將來也可以創收,再一個就是光伏項目建成以后,下面還可以種高規格的作物,將來也是一筆收入,估計收入將來一畝田可以額外創收1000塊錢以上。
既可以實現光伏發電,又可以搞高標準農業,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發揮出綜合效益。翁明中說:
翁明中:農民的土地通過租賃出去,給農民帶來了一定的效益。光伏發電項目是國家的一種新型能源,項目建成后對當地的環境和空氣都帶來了很好的改善。
在云南玉溪元江縣,當地因遠鎮北澤壩村由于地勢低、雨水多,很少有村民在這里種植作物。2015年,元江縣引進投資4.08億元,聯手打造光伏農業項目園區。園區總經理梅舒青介紹:
梅舒青:這是光伏發電與設施農業的結合,這個項目前期的投入比較大,用工業的產出來補農業,到后期的時候,到光伏發電衰減期,農業產業已經起來了,還有中間的過程,它其實是觀光農業,是一、二、三產聯合的產業。
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園區大力支持當地懂技術、有創意的群眾入園發展農業項目,試種風險由園區承擔,相當于一個小微農企孵化器。
元江縣因遠鎮因遠村村民鐘紅仙就在產業園里,搞起了多肉植物種植:
鐘紅仙:我也是一個多肉愛好者,又喜歡種多肉,也喜歡種草,剛好公司就給我這個平臺,公司就把種多肉的項目交給我了,所以,后面的這些多肉都是我管的。
目前,鐘紅仙的多肉種植項目已經開始盈利,園區還準備幫助她引進新品種,把展示區打造成多肉植物主題公園。
李文榮、李秋芳夫婦則在園區里承包了4個大棚,試種不施肥、不打藥的生態蔬菜。李秋芳介紹:
李秋芳:這個棚他們不收任何費用,然后用我們的技術來種。自己在外面種,不知道去哪里銷售,現在我們種出來,他們把我們的產品提供給集團,集團又幫我們銷售,銷售回來的錢又分給我們,我覺得這里太好了。
目前,園區共布局了花卉、冬棗、食用菌和休閑觀光農業四大產業,園區招收工人優先考慮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失地村民,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鄉就業。目前,已有30名村民在園區里承包了大棚,項目建設至今,累計用工人數達22萬人次。
元江縣副縣長李麗表示,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還產生了社會效益:
李麗:直接增加了農民的土地流轉收入和勞務收入,為精準脫貧打下堅實基礎。農民不用再像過去那樣背井離鄉去外面打工,有效改變了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較多的面貌,還有一方面是實現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早在2014年10月,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就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實施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計劃用6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光伏發電產業扶貧工程,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力貧困戶每年每戶增收3000元以上。
去年底,國家能源局等部委印發《關于下達“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計劃的通知》,下達8689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裝機超過400萬千瓦的光伏扶貧項目計劃,惠及超過7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光伏發電需要因地制宜,避免浪費。
韓曉平:已經建好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要把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能夠充分使用的條件下,還有需求再去建新的電源,不再是盲目的做大,而是更強調要做優做強。
在湖北、云南等地,還依托光伏產業建設,發展綜合農業項目,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光伏發電是優質高效的清潔能源,在湖北省當陽市廟前鎮,當地企業建設的80兆瓦地面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自開工建設以來,目前已完成項目總投資8億元,部分已實現并網發電。發電項目為地面分布式“農光互補”電站,占地約2400畝,投資金額約10.5億元。當陽市廟前鎮光伏發電項目總負責人萬建華:
萬建華:80MWP的光伏+生態農業項目總投資10.5億元,其中8億元投資于設備及輸電線路配電設施建設,2.5億元用于生態農業的開發,該項目建成后全年可以為我們當地帶來500多萬的稅收,給當地農民帶來土地流轉收入200多萬元,目前項目已完成總投資8億元,剩下的還有2.5億元是生態農業和旅游開發。
作為項目的建設主體,企業的負責人表示,過去企業一年光燒煤就要4萬噸,成本高、污染也高。光伏項目建成發電后,每年可以為企業發電一億度以上,這就相當于燒5萬噸煤的發電量,既環保又用電。
萬建華:項目的投產為企業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年可以節省煤炭是5萬多噸標煤,為企業節省支出5000萬元,減排二氧化硫全年是8萬噸,二氧化碳5萬噸。
農光互補,收益的不止是企業。當地依托光伏基地建設,規劃實施了2000多畝綠色農產品供給基地項目,大力發展高價值農作物、食用菌、休閑采摘、旅游觀光等產業,收益在500萬元以上。當陽市廟前井崗村四組村民翁明中:
翁明中:我們將土地流轉出去,流轉費用每年每畝850塊錢,土地流轉出去以后,可以利用剩余的時間去外面務工,將來也可以創收,再一個就是光伏項目建成以后,下面還可以種高規格的作物,將來也是一筆收入,估計收入將來一畝田可以額外創收1000塊錢以上。
既可以實現光伏發電,又可以搞高標準農業,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發揮出綜合效益。翁明中說:
翁明中:農民的土地通過租賃出去,給農民帶來了一定的效益。光伏發電項目是國家的一種新型能源,項目建成后對當地的環境和空氣都帶來了很好的改善。
在云南玉溪元江縣,當地因遠鎮北澤壩村由于地勢低、雨水多,很少有村民在這里種植作物。2015年,元江縣引進投資4.08億元,聯手打造光伏農業項目園區。園區總經理梅舒青介紹:
梅舒青:這是光伏發電與設施農業的結合,這個項目前期的投入比較大,用工業的產出來補農業,到后期的時候,到光伏發電衰減期,農業產業已經起來了,還有中間的過程,它其實是觀光農業,是一、二、三產聯合的產業。
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園區大力支持當地懂技術、有創意的群眾入園發展農業項目,試種風險由園區承擔,相當于一個小微農企孵化器。
元江縣因遠鎮因遠村村民鐘紅仙就在產業園里,搞起了多肉植物種植:
鐘紅仙:我也是一個多肉愛好者,又喜歡種多肉,也喜歡種草,剛好公司就給我這個平臺,公司就把種多肉的項目交給我了,所以,后面的這些多肉都是我管的。
目前,鐘紅仙的多肉種植項目已經開始盈利,園區還準備幫助她引進新品種,把展示區打造成多肉植物主題公園。
李文榮、李秋芳夫婦則在園區里承包了4個大棚,試種不施肥、不打藥的生態蔬菜。李秋芳介紹:
李秋芳:這個棚他們不收任何費用,然后用我們的技術來種。自己在外面種,不知道去哪里銷售,現在我們種出來,他們把我們的產品提供給集團,集團又幫我們銷售,銷售回來的錢又分給我們,我覺得這里太好了。
目前,園區共布局了花卉、冬棗、食用菌和休閑觀光農業四大產業,園區招收工人優先考慮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失地村民,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鄉就業。目前,已有30名村民在園區里承包了大棚,項目建設至今,累計用工人數達22萬人次。
元江縣副縣長李麗表示,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還產生了社會效益:
李麗:直接增加了農民的土地流轉收入和勞務收入,為精準脫貧打下堅實基礎。農民不用再像過去那樣背井離鄉去外面打工,有效改變了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較多的面貌,還有一方面是實現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早在2014年10月,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就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實施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計劃用6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光伏發電產業扶貧工程,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力貧困戶每年每戶增收3000元以上。
去年底,國家能源局等部委印發《關于下達“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計劃的通知》,下達8689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裝機超過400萬千瓦的光伏扶貧項目計劃,惠及超過7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光伏發電需要因地制宜,避免浪費。
韓曉平:已經建好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要把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能夠充分使用的條件下,還有需求再去建新的電源,不再是盲目的做大,而是更強調要做優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