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寫過一篇,誰會是下一個千億光伏公司?,里面提到了我最看好的三家光伏公司,分別是晶科,隆基和通威。
如果我們去對比一下,2017年這三家的收入和利潤:
可能很多人會說,為什么晶科和隆基,通威一比,利潤如此之差?在如火如荼的光伏大年里面,為什么利潤還同比下降80%,而隆基,通威利潤都是同比增加100%以上?
這里,就需要大家理解這三家的商業模式以及回到2016年630之后的時候,來思考這個問題。
對于三家的商業模式,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已經寫過:
基本可以概括為,隆基股份的盈利來源是在硅片,晶科的盈利來源在組件,而通威的盈利來源是在多晶硅和電池片。
對于隆基來說,其商業模式便是,向電池廠出售硅片,所以其利潤取決于其硅片的數量,硅片的利潤(即硅片的價格-硅片的成本)。而對于通威來說,其多晶硅與電池片的利潤也和隆基的商業模式相似,即都是根據當期的數量和價格,成本相匹配。這樣的商業模式,更像是“現貨”的交易。
而對于晶科來說,其商業模式是,向電站業主出售組件“期貨”。為什么說是期貨呢?因為晶科一般會在組件交付的3-6個月前,就和電站業主簽訂合同,組件的銷售價格和數量。這就意味著,晶科和電站業主簽訂的價格是幾個月后的價格,即類似于“期貨”的交易。
“期貨”交易就意味著晶科將會預判3-6個月后組件的價格,同時,晶科也將承擔在未來3-6個月上游上漲的風險。
如果我們理解到了這一點,讓我們回到2016年6月30日,也就是國內630搶裝的最后時刻。這會讓我們去理解為什么晶科2017年的利潤會如此的薄(1%的凈利潤率都不到)
由于補貼在2016年6月30日之后,將會大幅下調,這使得,國內市場在2016年6月30日之后,便進入了“冰凍期”。
從數據上來看,2016年上半年,由于搶裝潮,半年國內的新增光伏裝機數量就達到了22Gw,而在搶裝潮之后的2016年第三季度,新增裝機量僅為4.9Gw。
我們從組件價格的走勢同樣可以看出:
在2016年上半年,當時的光伏組件價格是緩慢下跌,由0.552美金/W下跌約9%到0.5美金/W,這也是符合光伏組件的“摩爾定律";但在2016年630之后,光伏組件便大幅跳水,從0.5美金/W下跌約30%到0.36美金/W。
而當時,整個上游價格也波動十分劇烈,我以多晶硅價格為例:
2016年630之后,多晶硅價格有一段時間的急跌(2016年8月至2016年10月),隨后又快速反彈回到高位。這樣的價格走勢,這會造成晶科與下游電站業主商定組件“期貨價格”的時候,存在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大家可以去看看,2016年底光伏行業分析師們對2017年的展望,當時整個行業充滿了悲觀,與2017年底整行業分析師極其樂觀的看法截然相反。
這里,我以一向對新能源很樂觀的彭博新能源為例,其在2016年11月預測,中國2017年,最樂觀的情況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為25Gw。
在這樣的悲觀與不確定性的市場里面,晶科為了能夠繼續擴大市場份額,就在2016年年末簽訂了2017年較低的組件價格。
然而,就像我在2017年光伏行業十大事件里總結的那樣,2017年的光伏行業火爆到讓所有行業參與者與分析師都目瞪口呆:
2017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首次超過100Gw,同比增加35%左右。
而中國2017年新增裝機量為53Gw,是之前分析師預測的一倍還多:
這樣火爆的光伏市場,使得整個光伏產業鏈的價格紛紛上漲:多晶硅從17年低點上漲50%,并且在17年下半年一直維持在13-15萬/噸的高位;而組件的直接上游,電池片的價格從2017年的低點,1.55元/W上漲到最高時候的1.85元/W,上漲幅度達20%。
這樣,由于之前晶科所簽2017年組件價格較低,加上上游漲價,便吞噬了晶科的利潤。
如果我們理解了晶科為什么2017年利潤如此之差,那為什么我說2018年會是晶科的利潤反轉之年呢?
其實,核心邏輯就是我認為,2018年將會發生與2017年正好相反的情況:
晶科將以較高的組件價格與下游電站客戶提前鎖定價格
上游的價格將會回落
晶科將以較高的組件價格簽訂2018年的組件價格,這是因為2017年下半年,整體組件價格并沒有出現大幅度下跌,同時,上游價格較高,使得晶科可以以較好的價格與下游簽訂價格。
同時,上游的價格回落,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上游的高毛利導致了“大躍進”式的擴產,而更為重要的是,目前上游的價格已經開始回落,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電池片:
根據PVInfolink的數據,在2018年的1月,多晶電池片從2017年12月的1.7元/W,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下跌了20%,至1.35元/W。
同時,我們已經看到多晶硅價格也已經開始松動,從之前15萬/噸的報價已經有報價在13.5萬左右,而其實,我也寫過關于2018年多晶硅價格的展望,我認為多晶硅價格未來將會有較大的壓力(詳見:從多晶硅產業格局變化談起:多晶硅將跌破8萬/噸)。
也許,很多人看完這個邏輯后,可能會認為,晶科不過就是賺的是上游跌價的錢。但其實,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晶科的合理凈利潤到底應該是多少?
其實,無論是從過往晶科的毛利率變化,或者是從實業的角度,我認為晶科的凈利潤在5%-10%是合理的。
從最近的毛利率變化,其實我們也已經看到了晶科業績回暖的跡象:
那么,如果2018年晶科的凈利潤回升到正常水平,保守來看,以5%的凈利率來估算,我認為晶科的凈利潤會在15億人民幣左右(收入在300億左右),而目前晶科的市值僅為42億,對應不到3倍的PE。
如果我們再結合光伏平價上網的來臨(預計為2019年-2020年),以及晶科電力回A股上市的催化劑預期,晶科能源有可能在2018年迎來“戴維斯雙擊”。
如果我們去對比一下,2017年這三家的收入和利潤:
可能很多人會說,為什么晶科和隆基,通威一比,利潤如此之差?在如火如荼的光伏大年里面,為什么利潤還同比下降80%,而隆基,通威利潤都是同比增加100%以上?
這里,就需要大家理解這三家的商業模式以及回到2016年630之后的時候,來思考這個問題。
對于三家的商業模式,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已經寫過:
基本可以概括為,隆基股份的盈利來源是在硅片,晶科的盈利來源在組件,而通威的盈利來源是在多晶硅和電池片。
對于隆基來說,其商業模式便是,向電池廠出售硅片,所以其利潤取決于其硅片的數量,硅片的利潤(即硅片的價格-硅片的成本)。而對于通威來說,其多晶硅與電池片的利潤也和隆基的商業模式相似,即都是根據當期的數量和價格,成本相匹配。這樣的商業模式,更像是“現貨”的交易。
而對于晶科來說,其商業模式是,向電站業主出售組件“期貨”。為什么說是期貨呢?因為晶科一般會在組件交付的3-6個月前,就和電站業主簽訂合同,組件的銷售價格和數量。這就意味著,晶科和電站業主簽訂的價格是幾個月后的價格,即類似于“期貨”的交易。
“期貨”交易就意味著晶科將會預判3-6個月后組件的價格,同時,晶科也將承擔在未來3-6個月上游上漲的風險。
如果我們理解到了這一點,讓我們回到2016年6月30日,也就是國內630搶裝的最后時刻。這會讓我們去理解為什么晶科2017年的利潤會如此的薄(1%的凈利潤率都不到)
由于補貼在2016年6月30日之后,將會大幅下調,這使得,國內市場在2016年6月30日之后,便進入了“冰凍期”。
從數據上來看,2016年上半年,由于搶裝潮,半年國內的新增光伏裝機數量就達到了22Gw,而在搶裝潮之后的2016年第三季度,新增裝機量僅為4.9Gw。
我們從組件價格的走勢同樣可以看出:
在2016年上半年,當時的光伏組件價格是緩慢下跌,由0.552美金/W下跌約9%到0.5美金/W,這也是符合光伏組件的“摩爾定律";但在2016年630之后,光伏組件便大幅跳水,從0.5美金/W下跌約30%到0.36美金/W。
而當時,整個上游價格也波動十分劇烈,我以多晶硅價格為例:
2016年630之后,多晶硅價格有一段時間的急跌(2016年8月至2016年10月),隨后又快速反彈回到高位。這樣的價格走勢,這會造成晶科與下游電站業主商定組件“期貨價格”的時候,存在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大家可以去看看,2016年底光伏行業分析師們對2017年的展望,當時整個行業充滿了悲觀,與2017年底整行業分析師極其樂觀的看法截然相反。
這里,我以一向對新能源很樂觀的彭博新能源為例,其在2016年11月預測,中國2017年,最樂觀的情況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為25Gw。
在這樣的悲觀與不確定性的市場里面,晶科為了能夠繼續擴大市場份額,就在2016年年末簽訂了2017年較低的組件價格。
然而,就像我在2017年光伏行業十大事件里總結的那樣,2017年的光伏行業火爆到讓所有行業參與者與分析師都目瞪口呆:
2017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首次超過100Gw,同比增加35%左右。
而中國2017年新增裝機量為53Gw,是之前分析師預測的一倍還多:
這樣火爆的光伏市場,使得整個光伏產業鏈的價格紛紛上漲:多晶硅從17年低點上漲50%,并且在17年下半年一直維持在13-15萬/噸的高位;而組件的直接上游,電池片的價格從2017年的低點,1.55元/W上漲到最高時候的1.85元/W,上漲幅度達20%。
這樣,由于之前晶科所簽2017年組件價格較低,加上上游漲價,便吞噬了晶科的利潤。
如果我們理解了晶科為什么2017年利潤如此之差,那為什么我說2018年會是晶科的利潤反轉之年呢?
其實,核心邏輯就是我認為,2018年將會發生與2017年正好相反的情況:
晶科將以較高的組件價格與下游電站客戶提前鎖定價格
上游的價格將會回落
晶科將以較高的組件價格簽訂2018年的組件價格,這是因為2017年下半年,整體組件價格并沒有出現大幅度下跌,同時,上游價格較高,使得晶科可以以較好的價格與下游簽訂價格。
同時,上游的價格回落,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上游的高毛利導致了“大躍進”式的擴產,而更為重要的是,目前上游的價格已經開始回落,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電池片:
根據PVInfolink的數據,在2018年的1月,多晶電池片從2017年12月的1.7元/W,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下跌了20%,至1.35元/W。
同時,我們已經看到多晶硅價格也已經開始松動,從之前15萬/噸的報價已經有報價在13.5萬左右,而其實,我也寫過關于2018年多晶硅價格的展望,我認為多晶硅價格未來將會有較大的壓力(詳見:從多晶硅產業格局變化談起:多晶硅將跌破8萬/噸)。
也許,很多人看完這個邏輯后,可能會認為,晶科不過就是賺的是上游跌價的錢。但其實,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晶科的合理凈利潤到底應該是多少?
其實,無論是從過往晶科的毛利率變化,或者是從實業的角度,我認為晶科的凈利潤在5%-10%是合理的。
從最近的毛利率變化,其實我們也已經看到了晶科業績回暖的跡象:
那么,如果2018年晶科的凈利潤回升到正常水平,保守來看,以5%的凈利率來估算,我認為晶科的凈利潤會在15億人民幣左右(收入在300億左右),而目前晶科的市值僅為42億,對應不到3倍的PE。
如果我們再結合光伏平價上網的來臨(預計為2019年-2020年),以及晶科電力回A股上市的催化劑預期,晶科能源有可能在2018年迎來“戴維斯雙擊”。